作者背景: 《看見孩子》的作者是貝姬·甘迺迪,她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被《時代》雜誌譽為「千禧時代父母的教養教練」,並且在家庭教育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看見孩子》這本書名的意思,是鼓勵父母透過孩子的行為來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這本書強調的是,不僅僅要觀察孩子的表面行為,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為什麼需要《看見孩子》: 作者貝姬·甘迺迪的經驗說明了為什麼這種方法如此重要。她曾經參加過一些傳統的兒童管教培訓,這些培訓主要依賴於行為主義理論,關注的是透過獎勵和懲罰來塑造孩子的行為。但作者發現,這些方法無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她認為,父母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而不是僅僅改變他們的行為。因此,作者提倡將孩子的行為視作需求的表現,透過理解和滿足這些需求來進行有效的教養。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要「看見」孩子,意味著要從更深層次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並以此來更好地引導和支持他們的成長。
在書中,作者貝姬·甘迺迪提到了一個關於小凱和小蕾的例子,來說明善意養育的概念。
例子: 小凱來到小蕾家玩積木,最初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不久後便因為積木的擺放問題發生了爭執。小蕾抓起積木朝小凱丟了過去,並且不斷重複這個行為。小蕾的媽媽說:「小蕾!停手!不准丟!」然而,小蕾並沒有聽從,繼續丟玩具。
解釋: 在這個案例中,善意養育的關鍵在於理解小蕾的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命令她停止行為。這裡強調的是相信小蕾的本心是好的。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這些行為通常是孩子某些需求未被滿足的表現。小蕾丟積木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她感到被忽視或挫折,這是她在試圖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這個例子展示了善意養育如何透過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需求,來創建更支持性的成長環境。善意養育不僅僅關注行為本身,更重要的是透過行為看見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以此來更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父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關愛,進而更健康地成長。
例子: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凱來到小蕾家玩積木。起初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不久後便因為積木的擺放問題發生爭執。小蕾抓起積木朝小凱丟了過去,並且不斷重複這個行為。小蕾的媽媽說:「小蕾!停手!不准丟!」然而,小蕾並沒有聽從,繼續丟玩具。
解釋: 這裡的問題在於缺乏明確的行為規則。小蕾的媽媽只是命令她停止行為,但這並不是有效的干預措施。明確父母的職責意味著,父母需要設定清晰的行為規則並確保其執行。
正確的方法是,媽媽應該告訴小蕾:「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然後站在兩個孩子中間,把積木挪到小蕾夠不到的地方,或者是把小蕾帶到另一個房間,坐下來陪她,讓她無法繼續丟玩具。這樣的做法即是設定行為規則,也是展現父母的權威,並且以接納和同理心來對待孩子。孩子需要父母的明確指導,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從而感到安全和被理解。
例子: 一位母親發現她的女兒把妹妹的玩具藏了起來,導致妹妹哭鬧不止。母親要求女兒道歉,但女兒拒絕承認自己做錯了事,也不願意道歉。
解釋: 這裡的關鍵在於孩子的羞恥感。當孩子拒絕道歉時,她其實是被自己的「壞」給吞沒了,被「羞恥感」卡得一動不動。孩子不願意道歉,因為她一旦道歉,就等於承認自己做了壞事,這會加深她的羞恥感。
母親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首先,母親需要認識到孩子的羞恥感,並且暫停教育的念頭,不要強迫孩子立即道歉。母親可以這樣說:「我知道說對不起是很難的。你還沒準備好,那我先幫你說吧。」先暫停教育,讓孩子從羞恥感中解脫出來。可能過了一段時間,當孩子不再被羞恥感困擾時,母親可以再和孩子談論這件事,說:「說對不起是很難的。即使我是大人,我也覺得很難!」這樣,母親以理解和接納的方式,減少了孩子的羞恥感,讓她能更自在地面對自己的行為。
例子: 書中提到,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參加足球訓練,他的父母試圖說服他參加。他的媽媽說:「可是你很喜歡足球啊!」然而,這樣的說法無法解決孩子的困惑和不安。
解釋: 作者指出,自信不僅僅是讓孩子感覺良好,而是讓孩子相信自己當下的感受是真實的,並且感到自在。父母應該透過表達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來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相比於說「你很喜歡足球啊」,父母可以這樣說:「你現在覺得踢足球有點難,是吧?這是正常的,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辦。」
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認識並信任自己的感受。父母透過說出孩子的感受並表達接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實且被理解的,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此外,作者還建議父母使用「你是怎麼想到這麼做的?」這樣的句式,來誇獎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思考過程,而不是僅僅讚揚結果。這樣孩子會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成長和探索,而不是外在的評價。
孩子的行為不是用來評量表現,而是用來理解孩子需求的線索。這句話在《看見孩子》這本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揭示了作者貝姬·甘迺迪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她強調,父母應該超越表面上的行為來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情感。當孩子表現出所謂的“壞”行為時,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本身是壞的,而是他們正在嘗試表達某種未被滿足的需求。
例如,當孩子說“我討厭妹妹”時,這並不僅僅是表達對妹妹的不滿,更可能是孩子渴望父母的關注和害怕被忽視的一種表現。孩子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一扇窗,讓父母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這就要求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保持耐心和同理心,試圖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對行為進行批評或懲罰。
同時,父母也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即透過設定行為規則、接納和同理心來建構安全的成長環境。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管教者,更是理解和支持孩子情感需求的關鍵人物。透過理解和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羞恥感,並且培養他們的心理韌性。
總而言之,《看見孩子》這本書提醒我們,孩子的行為是他們試圖與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能夠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指導時,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和理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最新消息】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已上架,歡迎來看看: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