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孩子的行為是理解孩子需求的線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背景: 《看見孩子》的作者是貝姬·甘迺迪,她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被《時代》雜誌譽為「千禧時代父母的教養教練」,並且在家庭教育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看見孩子》這本書名的意思,是鼓勵父母透過孩子的行為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這本書強調的是,不僅僅要觀察孩子的表面行為,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為什麼需要《看見孩子》: 作者貝姬·甘迺迪的經驗說明了為什麼這種方法如此重要。她曾經參加過一些傳統的兒童管教培訓,這些培訓主要依賴於行為主義理論,關注的是透過獎勵和懲罰來塑造孩子的行為。但作者發現,這些方法無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她認為,父母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而不是僅僅改變他們的行為。因此,作者提倡將孩子的行為視作需求的表現,透過理解和滿足這些需求來進行有效的教養。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要「看見」孩子,意味著要從更深層次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並以此來更好地引導和支持他們的成長。

 

一、善意養育

 

在書中,作者貝姬·甘迺迪提到了一個關於小凱和小蕾的例子,來說明善意養育的概念。

例子: 小凱來到小蕾家玩積木,最初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不久後便因為積木的擺放問題發生了爭執。小蕾抓起積木朝小凱丟了過去,並且不斷重複這個行為。小蕾的媽媽說:「小蕾!停手!不准丟!」然而,小蕾並沒有聽從,繼續丟玩具。

解釋: 在這個案例中,善意養育的關鍵在於理解小蕾的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命令她停止行為。這裡強調的是相信小蕾的本心是好的。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這些行為通常是孩子某些需求未被滿足的表現。小蕾丟積木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她感到被忽視或挫折,這是她在試圖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這個例子展示了善意養育如何透過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需求,來創建更支持性的成長環境。善意養育不僅僅關注行為本身,更重要的是透過行為看見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以此來更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父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關愛,進而更健康地成長。

 

二、明確父母和孩子的職責

 

例子: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凱來到小蕾家玩積木。起初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不久後便因為積木的擺放問題發生爭執。小蕾抓起積木朝小凱丟了過去,並且不斷重複這個行為。小蕾的媽媽說:「小蕾!停手!不准丟!」然而,小蕾並沒有聽從,繼續丟玩具。

解釋: 這裡的問題在於缺乏明確的行為規則。小蕾的媽媽只是命令她停止行為,但這並不是有效的干預措施。明確父母的職責意味著,父母需要設定清晰的行為規則並確保其執行。

正確的方法是,媽媽應該告訴小蕾:「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然後站在兩個孩子中間,把積木挪到小蕾夠不到的地方,或者是把小蕾帶到另一個房間,坐下來陪她,讓她無法繼續丟玩具。這樣的做法即是設定行為規則,也是展現父母的權威,並且以接納和同理心來對待孩子。孩子需要父母的明確指導,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從而感到安全和被理解。

 

「停手!不准丟!」和「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有何不同?

 

  1. 權威性
    • 「停手!不准丟!」:這句話以命令的語氣發出,強調的是孩子應該立即停止行為。這可能讓孩子感到被壓制,而不一定會理解為什麼要停止。
    • 「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這句話強調的是父母的立場和界限,並傳達了父母會主動介入和幫助孩子控制行為的信息。這種表達方式更具有權威性,同時也讓孩子感到安全,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會負責控制局面。
  2. 同理心
    • 「停手!不准丟!」:缺乏同理心,僅僅是對行為的制止,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和需求。這可能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 「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這句話包含了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讓孩子感到父母是站在他們這邊的,而不是單純的對立面。
  3. 教育效果
    • 「停手!不准丟!」:這種方式可能會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但不能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懲罰而停止,但未必理解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
    • 「我不允許你亂丟玩具」:這句話不僅制止了不當行為,還能讓孩子理解行為規則的意義。孩子知道即使情緒失控,也有父母在身邊幫助和指導,長期來看更有助於行為的內化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三、減少羞恥感

 

例子: 一位母親發現她的女兒把妹妹的玩具藏了起來,導致妹妹哭鬧不止。母親要求女兒道歉,但女兒拒絕承認自己做錯了事,也不願意道歉。

解釋: 這裡的關鍵在於孩子的羞恥感。當孩子拒絕道歉時,她其實是被自己的「壞」給吞沒了,被「羞恥感」卡得一動不動。孩子不願意道歉,因為她一旦道歉,就等於承認自己做了壞事,這會加深她的羞恥感。

母親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首先,母親需要認識到孩子的羞恥感,並且暫停教育的念頭,不要強迫孩子立即道歉。母親可以這樣說:「我知道說對不起是很難的。你還沒準備好,那我先幫你說吧。」先暫停教育,讓孩子從羞恥感中解脫出來。可能過了一段時間,當孩子不再被羞恥感困擾時,母親可以再和孩子談論這件事,說:「說對不起是很難的。即使我是大人,我也覺得很難!」這樣,母親以理解和接納的方式,減少了孩子的羞恥感,讓她能更自在地面對自己的行為。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例子: 書中提到,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參加足球訓練,他的父母試圖說服他參加。他的媽媽說:「可是你很喜歡足球啊!」然而,這樣的說法無法解決孩子的困惑和不安。

解釋: 作者指出,自信不僅僅是讓孩子感覺良好,而是讓孩子相信自己當下的感受是真實的,並且感到自在。父母應該透過表達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來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相比於說「你很喜歡足球啊」,父母可以這樣說:「你現在覺得踢足球有點難,是吧?這是正常的,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辦。」

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認識並信任自己的感受。父母透過說出孩子的感受並表達接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實且被理解的,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此外,作者還建議父母使用「你是怎麼想到這麼做的?」這樣的句式,來誇獎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思考過程,而不是僅僅讚揚結果。這樣孩子會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成長和探索,而不是外在的評價。

 

結語

 

孩子的行為不是用來評量表現,而是用來理解孩子需求的線索。這句話在《看見孩子》這本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揭示了作者貝姬·甘迺迪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她強調,父母應該超越表面上的行為來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情感。當孩子表現出所謂的“壞”行為時,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本身是壞的,而是他們正在嘗試表達某種未被滿足的需求。

例如,當孩子說“我討厭妹妹”時,這並不僅僅是表達對妹妹的不滿,更可能是孩子渴望父母的關注和害怕被忽視的一種表現。孩子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一扇窗,讓父母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這就要求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保持耐心和同理心,試圖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對行為進行批評或懲罰。

同時,父母也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即透過設定行為規則、接納和同理心來建構安全的成長環境。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管教者,更是理解和支持孩子情感需求的關鍵人物。透過理解和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羞恥感,並且培養他們的心理韌性。

總而言之,《看見孩子》這本書提醒我們,孩子的行為是他們試圖與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能夠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指導時,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和理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最新消息】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已上架,歡迎來看看: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avatar-img
184會員
164內容數
114.1.25 更新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2025年將沙龍分成7個區 自我成長區 職場區 商業區 親子教育區 情感區 健康區 閱讀寫作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作者: 荷內‧巴爾第  原文作者: René Baldy譯者: 陳文瑤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愛心的書籍,由著名心理學家荷內‧巴爾第撰寫,旨在幫助我們透過孩子的繪畫,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深入解析孩子的畫作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作者: 荷內‧巴爾第  原文作者: René Baldy譯者: 陳文瑤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愛心的書籍,由著名心理學家荷內‧巴爾第撰寫,旨在幫助我們透過孩子的繪畫,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深入解析孩子的畫作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