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獨居養老」可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金句:獨居不表示孤立無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放寬心

 

作者背景: 上野千鶴子(うえの ちづこ)是日本東京大學的社會學教授,生於1941年。她是日本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23年8月,她被美國知名雜誌《新聞周刊》評選為世界尊敬的百大日本人之一。她的著作以鞭闢入裡的理論分析和對日常生活的關照而廣受歡迎。


作者寫書動機: 上野千鶴子自己就是一個獨居的老人,她在書的後記中提到:「我沒有家人,基本上是一個人生活。死亡就像一條下坡路,我們只能緩慢地走下坡去: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吃不下飯,喝不下東西……然後某一天停止呼吸,人們說這就是臨終了。我不希望被人們認為我很可憐地死去了,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


本書的一個核心重點: 本書倡導的核心理念是「獨居養老」。上野千鶴子強調,我們應該早早考慮並準備在獨居的情況下迎接老年,即使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症。她提出,老年人不一定需要與家人同住,也不一定需要在別人的見證下去世。比起這些,三個更重要的要點是:

1.     不該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2.     要有一些親朋好友在身邊,而非只依賴金錢。

3.     要能維持不遷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

上野千鶴子以此書提供了對老年生活的全新視角,挑戰傳統觀念,並給出實際建議,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規劃和準備自己的老年生活。

 

「獨居養老」的可行性

 

上野千鶴子在書中提供了許多例子來說明「獨居養老」的可行性。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生活滿意度調查: 上野千鶴子引用了日本醫生辻川覺志的調查研究,顯示出與人同住的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反而較低。辻川醫生調查了不同居住狀況的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結果顯示,獨居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而與一人同住(例如夫妻兩人)的滿意度最低。這表明,對於一些老人來說,獨居反而能帶來更高的生活質量。

2.     孤獨死的誤解: 上野千鶴子指出,社會對「孤獨死」的偏見是錯誤的。她認為獨居到最後去世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很多獨居老人過著開心且滿意的生活。她引用了日本香川縣高松市的一個例子,該市建立了一個由70多家私人企業參與的網格化系統來守護獨居老人,例如透過觀察水錶動作來判斷老人是否需要幫助。這樣的系統表明,只要有社會和社區的支持,獨居老人同樣可以安全且有尊嚴地生活。

3.     社區支援: 書中提到日本一家叫「明日奈良苑」的護理機構,它不僅提供養老院的服務,還提供居家支援服務,並致力於消除社區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偏見。這表明,只要有充足的社區支援,獨居養老同樣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讓認知障礙症患者在家中安心度過晚年。

這些例子表明,「獨居養老」在日本已經有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只要有適當的準備、充分的社區支援和必要的護理服務,獨居養老完全是可行的。上野千鶴子在書中強調,我們應該打破對獨居養老的偏見,並早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準備。

 

具體的準備方法

 

上野千鶴子在書中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準備方法,來確保獨居養老變得不那麼可怕,反而更可行:

1.     物質上的準備:

o   居家臨終費用: 上野千鶴子指出,居家臨終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比住院或養老院的費用低很多。她建議將原本用於養老院的費用轉用於購買自費的醫療服務,這樣能夠獲得更好的照顧。

o   醫療與護理服務: 日本的護理保險制度以及大量的民營機構提供醫療和護理服務,能夠滿足老年人在家中的護理需求。她強調,並不需要24小時看護,只需要定期的上門護理服務即可。

2.     對特定疾病的準備:

o   認知障礙症: 上野千鶴子特別提到了患有認知障礙症(如老年癡呆症)的情況。她介紹了一家名為「明日奈良苑」的護理機構,該機構不僅提供養老院服務,還提供居家支援服務,並致力於消除社區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偏見。這表明,哪怕患上認知障礙症,只要有適當的護理和社區支持,仍然可以在家中安心養老。

3.     社區與社會支持:

o   社區網格化系統: 書中提到,日本香川縣高松市建立了一個由70多家私人企業參與的網格化系統,來守護獨居老人。這些企業包括郵局、送報公司、抄表公司等,能夠發揮看護作用。例如,觀察水錶是否有動作來判斷老人是否需要幫助。這樣的系統表明,只要有社會和社區的支持,獨居養老是可行的。

4.     監護人與法律準備:

o   意定監護: 上野千鶴子建議將監護權委託給信任的專業機構,而非僅依賴家人。這些機構可以代理老人的監護職責,處理財產和喪葬事宜。這樣,即便老人失去自主決定權,他們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護。

5.     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

o   預先指示與尊嚴死: 雖然上野千鶴子質疑「生前指示」的有效性,但她強調可以及早準備,根據自己的意願制定相關指示,避免過度醫療。她提到,日本尊嚴死協會建議人們留下書面的預先指示,說明希望如何面對死亡。

透過以上準備,上野千鶴子告訴我們,只要做好物質、醫療、社區支持、法律和心理上的準備,獨居養老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反而可以變得更加安心且有尊嚴。

 

結語

 

死亡並不可怕。上野千鶴子在58歲時便撰寫了《獨居者的臨終》,那時她已經開始深思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在72歲時完成《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這本書,她更深入地探討了老年生活的種種問題。這些年來,上野千鶴子一直在思考和準備,為了讓自己的晚年過得更加有尊嚴且安心,她認為還有許多事情需要認真考慮和準備。

透過這本書,上野千鶴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老年生活,尤其是獨居養老的選擇。她不僅告訴我們應該早早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更強調了我們在物質、心理、社會支持等方面需要的各種準備工作。她指出,獨居並不意味著孤立無援,反而可以在適當的準備和支援下,過得更加充實和有滿意度。她挑戰了我們對獨居和死亡的恐懼,並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熟悉的家中度過最後的時光,如何在獨居中保持自律和自尊。

上野千鶴子的觀點提醒我們,老年生活不僅僅是依賴家人或醫療機構來度過,還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的支持,實現一個安全、尊嚴且幸福的晚年。她在書中提到的各種準備方法,包括經濟上的安排、醫療護理的支援、社區的參與和心理上的調整,為我們提供了具體而可行的指導。

這本書最終傳遞的訊息是,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年生活,提前規劃並做好各種準備。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晚年的生活,無論是否獨居,都能安心且有尊嚴地面對死亡。上野千鶴子的書不僅是對老年生活的思考,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她將繼續思考下去,為了一個更好的晚年,她仍有許多事情要思考,有許多事情要準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這種精神,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準備,迎接一個美好且有尊嚴的未來。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avatar-img
178會員
151內容數
114.1.25 更新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2025年將沙龍分成7個區 自我成長區 職場區 商業區 親子教育區 情感區 健康區 閱讀寫作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句:老年化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我們都有父母,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 優雅地變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暴自棄地變老”。第二階段是“明智地變老”。第三階段是“創造性地變老”,在這個階段,老人將晚年的生活過成獨特的藝術品,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和質感。
金句:父母可以考慮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入,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過度傾注資源和關注,並對孩子提出過高、難以實現的要求,這種養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脆弱,缺乏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看見孩子》是一本教導父母如何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需求來進行有效教養的書籍。本書作者貝姬·甘迺迪倡導善意養育,強調父母應明確自身職責,減少孩子的羞恥感,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文章節選部分章節,闡述善意教養、明確父母與孩子職責、減少羞恥感以及建立孩子自信的方法,並以具體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方法。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金句:老年化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我們都有父母,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 優雅地變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暴自棄地變老”。第二階段是“明智地變老”。第三階段是“創造性地變老”,在這個階段,老人將晚年的生活過成獨特的藝術品,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和質感。
金句:父母可以考慮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入,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過度傾注資源和關注,並對孩子提出過高、難以實現的要求,這種養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脆弱,缺乏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看見孩子》是一本教導父母如何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需求來進行有效教養的書籍。本書作者貝姬·甘迺迪倡導善意養育,強調父母應明確自身職責,減少孩子的羞恥感,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文章節選部分章節,闡述善意教養、明確父母與孩子職責、減少羞恥感以及建立孩子自信的方法,並以具體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方法。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但是也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不然等到因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被迫獨居而成宅男廢女或獨居老人就慘了
Thumbnail
前些日子看了日劇<獨活女子的守則>,對於「獨活」這件事情產生共鳴,也想進一步看自己能獨活到什麼程度,之後買了原著<獨活女子手冊>,書中對於從事獨活有一些建議,還有剛開始嘗試獨活心態的調適,很適合剛開始想從事獨活的人去挑戰看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人生,一路直到晚年,能夠陪我們走到底的,應該是"獨立" ! 「青少年」時,極力擺脱父母,走出去「獨立」。 「中年」時,「獨立扛下所有責任 」,並且努力堅強前行。 而「晚年」時、更須自己一個人「獨立」,設法不給親人增加壓力 ,以免徒增自己的煩惱。努力修心養性,照顧好自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但是也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不然等到因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被迫獨居而成宅男廢女或獨居老人就慘了
Thumbnail
前些日子看了日劇<獨活女子的守則>,對於「獨活」這件事情產生共鳴,也想進一步看自己能獨活到什麼程度,之後買了原著<獨活女子手冊>,書中對於從事獨活有一些建議,還有剛開始嘗試獨活心態的調適,很適合剛開始想從事獨活的人去挑戰看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人生,一路直到晚年,能夠陪我們走到底的,應該是"獨立" ! 「青少年」時,極力擺脱父母,走出去「獨立」。 「中年」時,「獨立扛下所有責任 」,並且努力堅強前行。 而「晚年」時、更須自己一個人「獨立」,設法不給親人增加壓力 ,以免徒增自己的煩惱。努力修心養性,照顧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