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漲價前通知,現在訂閱終身享有原價
本專欄將於 3/14 起調漲訂閱費用,歡迎對於總經、半導體、車用、紡織、零售銷售其中一項有興趣,或是想持續吸收時事資訊的朋友趁漲價前訂閱,終身享有原價。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季 $300 訂閱方案👉https://reurl.cc/O5zq5g
公司表示本季的營收表現亮眼,反映了 3nm 和 5 nm的強勁需求;而毛利率的表現則反映了整體產能利用率和良率的改善,但部分被 3nm 仍在爬坡中較低的毛利率稀釋和較高的電力成本所抵銷。
若以全年來看,台積電在 2024 年繳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
另外在資本支出部分,Q4 的資本支出以美元計算為 112 億美元,而 2024 全年的資本支出為 298 億美元,即 9560 億新台幣。
若看到各製程營收佔比:
整體來說,7 nm 及以下的先進製程佔總收入的 74%,顯示主要的成長仍由 AI 與高階需求所驅動。
若以全年來看,3nm 佔總營收的 18%; 5nm 為34%; 7nm 為 17%。整體先進製程佔總營收的 69%,高於 2023 年的 58%。
若看到各產品營收佔比:
若以全年計算:
而對於整個 2025 年,公司預計將是台積電另一個強勁成長的一年,整體預期如下:
1. N3 產能提升帶來的稀釋影響預計將逐漸減少。
2. 預計整體的產能利用率將在 2025 年適度增加。
3. 毛利率影響:
4. 公司的資本支出都是基於長期市場需求狀況,用於預測未來幾年的成長,預期 2025 年的資本預算將在 380~420 億美元之間,其中約 70% 的資本預算將分配給先進製程,10~20% 將用於特殊技術;10~20%將用於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造等。
5. 預計 2025 折舊費用將年增高個位數百分比,因為新增的折舊費用將部分被其他節點折舊費用結束所抵消。
6. 將持續致力於每季提供穩定成長的現金股利。
7. 來自 AI 加速器的收入(定義為用於資料中心 AI 訓練和推理的 AI GPU、AI ASIC 和 HBM Controller)在 2024 年占總營收的近 10%,預計這個收入將在 2025 年翻倍。
8. 在 2024 年的高基期下,公司預期 AI 加速器未來五年內的收入 CAGR 接近 40%,其中 AI 加速器將成為 HPC 平台成長的最強勁驅動力,也是未來幾年營收收入成長的最大貢獻者。
9. 在 2024 年的高基期下,公司預期未來五年內在智慧型手機、高效能運算、物聯網和汽車這四個成長平台的推動下,以美元運算的長期收入年複合成長率將接近 20%。
1. 公司認為 IC 設計端(fabless)的庫存在 2024 年底已恢復至較健康的水準。
(1) 美國廠
公司強調與美國政府有著長期良好的關係,並得到了美國客戶和美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承諾和支持,並正在取得實質進展:
(2) 日本廠
(3) 歐洲廠:在德國德勒斯登建造用於車用與工業的特殊製程晶圓廠進展順利。
(4) 台灣廠
正在投資和擴大我們的先進技術和封裝產能:
3. 公司表示美國廠的客戶展現高度的合作意願,願意接受稍微高一點的報價。
公司表示在美國與海外的成本會較台灣更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規模較小:規模經濟效益不足,導致成本較高。
(2) 供應鏈價格更高:供應鏈中的價格比其他地區更昂貴。
(3) 生態系統尚處於初期階段:半導體生態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增加了運營和建設的挑戰。
所以整體來說,公司認為未來 5 年我們的海外晶圓廠每年都會稀釋 2~3% 毛利率,但每個廠都還是賺錢的,因為台積電不會只以 10% 的毛利率目標來開設新的晶圓廠。
5. 由於最新製程的導入期間,必須與研發人員非常密切合作,所以最新製程都會在台灣,海外廠有技術上的阻礙。
6. 公司重申與 IDM(Intel)不是基於競爭對手的狀況,它是非常好的客戶與合作夥伴,對台積電的業務非常重要。
7. 公司表示如果產能利用率非常高,有可能如上一個週期一樣達到 60% 毛利率。
雖然公司本季的毛利率達到 59%,後續也給出了亮眼的指引,但長期毛利率仍維持在 53% 引起了分析師的詢問,對此公司表示背後考量到以下幾個因素:
公司表示 AI 的賦能會矽的使用量,像是 AI 手機需要搭載 AI 功能,矽含量就會增加,因為如果你想在一個小晶片中加入很多功能,你需要一種更先進的技術來放入矽,同時整個產品的更新週期也會縮短。
所以即使是智慧型手機的量的成長幾乎是低個位數,但矽、更換週期和技術遷移也會為公司帶來了比調整後的單位成長更多的成長,PC 的狀況也類似。
而後續分析師詢問:「所以我們可以期待那些 AI 邊緣設備,在明年或是今年下半年都會基於 2nm 嗎?」時,公司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它們將採用領先的先進技術。」(Leading edge technology, that's why I say.)
同時公司也補充發現有客戶開始在設備中加入更多的 NPU(Neuro Processing,神經處理單元),因此他們將轉向下一個節點做遷移,同時重申上述更換週期將會縮短的觀點,因為這些新的終端裝置搭載了 AI 功能,這是過去未曾有的,就如同新玩具,會使每個人都會想要更換他們的智慧型手機,更換他們的電腦,這樣的影響初估會有約 5% 的成長。
10. 公司表示正與所有 HBM 供應商合作,目前開始看到一些新產品問世,但要達到高產量,可能還需要等待半年到一年左右,才能看到對台積電營收的重大貢獻。
11. 公司表示雖然尚未對美國對中的最新 AI 禁令內容仔細分析,但初步觀察顯示影響並不顯著,是可以管理的。
12. 公司表示正在積極研究矽光子技術(Silicon Photonics),並且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同時公司認為今年不會看到矽光子和 CPO 的放量,可能要等 1.5 年後。
13. 無論是 CPU 還是 ASIC 都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所以這些客戶都在與台積電合作,且兩者的需求都非常強烈。
14. 公司表示去年先進封測佔營收比重超過 8%,今年則將佔超過10%,同時從毛利率來看也正在上升,但仍低於公司平均。
(1) 目前產能供不應求,公司正常積極地擴大產能,而需求主要集中在 AI 上。
(2) 已經有非狹義的 AI 的應用(例如傳統伺服器、智慧型手機)等終端產品開始採用 CoWoS 技術。
17. C.C. Wei 表示 CoWos 遭砍單是謠言,實際上需求很強,公司仍在努力提高產能,如果有砍單就不會這麼做。
18. 公司表示目前 SoIC 的需求仍然集中在AI應用上,對於 PC 或其他領域近期可能會採用,但不是現在。
公司的 2025 年資本支出預期落在 380~420 億美元之間,其中約 70% 分配給先進製程技術;10~20% 將用於特殊製程;10~20% 用於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造等。
首先 380~420 億美以中位數 400 億美元來看,顯然高於我過去的預期(我預期低於 380 億美元),而 2024 全年的資本支出為 298 億美元,其中 70~80% 用於先進製程技術,約 10~20% 將用於特殊製程,約 10% 將用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造等。
等於是增加了 34% 的資本支出年增,以下季指引的營收為 250~258 億美元,年增 34.7% 來看算是同比例增長。
而依細部組成來看先進製程降低、特殊製程不變,後段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造拉高,顯示這端仍然是目前的產能瓶頸。
如果看到今天的設備股的反應普通,這樣的資本支出成長並沒有激起太多的反應,其中表現最好的萬潤主要著墨在先進封裝上。
而昨天的美股半導體設備巨頭像是 AMAT、ASML、KLAC、LRCX 也都有約 4% 的漲幅,加上我看幾檔台股設備股也沒有先漲的跡象,所以我認為進入 2025 年設備股這端的估值偏高,吸引力已然不大。
另外今年的資本支出 298 億美元其實比預期的 300~310 億美元稍低,加上台積電 2023 年的資本支出為 304.5 億美元,代表其擴張策略偏保守,而在這個基礎下台積電明年選擇提升三成的支出,代表這樣的成長背後是真正看到了 AI 往後幾年的實質需求。
2. 另外本次台積電也提到本次毛利率有受到較高的電力成本所稀釋,所以最近台電預算遭砍的事件可以關注一下,因為過去台積電曾表示在台灣廠區使用的電費是全球所有營運廠區裏面最高的。
而根據過去媒體披露,台積電的電力成本約為低個位數的百分比,大概在 1~4%,同時電費每上升 15% 電費便會多 40 億元新台幣。
當然以政確的觀點來說,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拿稅金補貼電費本來就很怪,但因為這件事情直接影響了台積電的成本端以及自己在市場的資產價值,所以還是可以注意一下,其他的就不做評論。
3. 另外公司也提到本次毛利率的表現亮眼反映了整體產能利用率的改善,同時結合他們認為 IC 設計端(fabless)的庫存在 2024 年底已恢復至較健康水準,且整體的產能利用率將在 2025 年適度增加的觀點,我認為他們是泛指 2025 年是真正意義上半導體的復甦年,也就是成熟製程與消費性將在今年迎來較有感的復甦。
同時如果結合以下兩個圖片來看,因為蘋果、高通、聯發科都有下在台積電,所以這裡的智慧型手機主要代表高階手機,我認為在 Q4 的復甦是顯著的。
而如果看到相關資訊,智慧手機應該已經迎來連續六季成長,加上台積電對於 AI 將會帶動手機、PC 換機潮的觀點,我認為是可以期待的。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科技-蘋果再度超越三星-2024年手機市場成長7-021600419.html
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AP52659324
而 PC 就不用說了,我一直非常看好 2025 年 PC 的換機潮,這點有在直播提過。
4. 此外若看到上面的圖,車用的成長顯然是比工業更好的,工業看起來現在仍是幾個大產業中復甦最為緩慢的。
雖然台積電這兩塊業務無法直接代表泛整體狀況,有其他傳統 IDM 著墨更深,但一來台積電的車用(如 NXP、STM、英飛凌)與工業客戶(亞德諾、TXN)也都是具有指標性的公司,加上這兩塊業務在台積電也有實質意義的營收佔比(合計近 10%),所以仍可以作為觀察指標。
5.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公開表示鴻海 2025 營收規模有望突破7兆大關。
這個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很多嗎?
如果去看鴻海 2024 全年營收為 6.859 兆元,而 2025 的目標只有破七兆,那基本上就是沒什麼實質的成長,而它 2024 年的營收還有 11.36% 的成長,換算下來至少持平也要有個 7.6 兆,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仍認為 CoWoS-S 遭砍單這件事情可以仔細去看,而這背後所代表的就是 GB200 的出貨不斷遞延,很可能讓它成為一個過渡產品。
因為就是再延下去,接近年中客戶才拿到貨,然後半年後又可以拿新的 GB300,那一般人是否會選擇再等一等,或是將預算拿來擴大對 ASIC 投資呢?而這就表示對鴻海來說,這一塊對於 GB200 的需求與獲利是消失的。
所以或許對台積電而言,它的砍單只是從 CoWoS-S 移到 CoWoS-L,可是對硬體廠來說不能夠用台積電的觀點來做交易,否則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