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聽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時,聽到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運動是一個「高回報但低上限」的項目:高回報是說你只要稍微運動,就有很好的效果;低上限則是說鍛鍊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出現強烈的邊際效益遞減,再下更多功夫是沒有意義的。其中萬老師中並引用兩篇新的科學論文,透過科學研究結果來加以佐證。這也引發我的好奇心,就將這兩篇論文找出來。一篇來自《Scientific Reports》,另一篇發表於《PLOS ONE》。這些研究不僅印證了久坐的危害,更進一步揭示了運動如何幫助我們逆轉這些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也越來越「靜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許多成年人每天的久坐時間超過8小時。這種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
久坐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有關,更可能加速生理老化。生理老化指的是我們身體內部的器官與系統隨時間退化的速度,而這速度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這兩篇研究分別從雙胞胎分析與大規模人群數據的角度,深入探討久坐與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以下,我們來看看這些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第一篇研究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327名28至49歲的成年人,這些人來自兩個特殊的群體:科羅拉多領養計畫(Colorado Adoption Project)和雙胞胎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Twin Study)。這些參與者中包含單卵雙胞胎(基因完全相同)和雙卵雙胞胎(基因部分相同),這種設計讓研究人員能夠排除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專注於生活方式的作用。這個設計非常巧妙,想像兩個雙胞胎就像是兩個出廠設定一模一樣的手機,但使用方式不同:一個經常運動,另一個比較少運動。這樣的比較特別有說服力,因為他們的基因相同,如果出現差異,就可以確定是生活習慣造成的,而不是天生基因的影響。
研究收集了以下數據:
研究利用「共雙胞胎控制分析」(co-twin control analysis),有效的比較基因相同但生活方式不同的雙胞胎,從而更精確地了解久坐與運動的影響。
結果顯示,久坐時間越長,BMI和TC/HDL比值越高,這意味著心血管健康狀況越差。然而,增加高強度運動(如每週30分鐘以上的跑步或騎車)能顯著改善這些指標。
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具有「年齡等效」效應。例如,35歲的經常運動者,其健康指標可能與30歲的久坐者相當。換句話說,運動就像一種「時間機器」,能讓你的身體比實際年齡年輕5歲。
第二篇研究來自北京體育大學團隊,分析了美國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中1999年至2018年的數據,涵蓋4,134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的核心指標是「表型年齡加速度」(PhenoAgeAccel),這是一種衡量生理老化速度的工具。該指標基於多種血液生化數據計算,包括白蛋白、紅血球分佈寬度、血糖等。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每個人都有兩個年齡:一個是我們的實際年齡(就是身分證上的數字),另一個是身體的「真實年齡」(也就是我們身體機能的實際狀況)。「表型年齡加速度」就是用來測量這兩個年齡之間差距的工具。舉個例子:
- 小明今年40歲,但他長期熬夜、不運動,他的身體機能可能比較像45歲的人,這就是「正向加速」,代表他的身體老化得比實際年齡還快。
- 相反的,小華也是40歲,但她經常運動、作息正常,她的身體機能可能比較像35歲的人,這就是「負向加速」,代表她的身體比實際年齡年輕。
科學家們是透過抽血檢查多項指標來計算這個數值,就像汽車需要定期檢查引擎、輪胎、煞車等各項指標來判斷車子的使用狀況一樣,透過血液指標的綜合表現,就能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是「超齡」還是「返老還童」。
研究將參與者的運動模式分為四類:
研究還使用多變量線性回歸和限制性立方樣條(RCS)模型,分析運動時間與表型年齡加速度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特殊的統計方法,就像是一台精密的計算機,不只計算運動時間對身體的影響,還同時考慮了其他因素(如睡眠、飲食、壓力等)。透過這種分析方式,他們能畫出一條曲線,清楚地顯示運動時間和身體年輕程度的關係。
結果顯示,規律運動者的表型年齡加速度顯著低於其他組別,這意味著他們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具體而言,規律運動者的PhenoAgeAccel平均比不運動者低1.164(95% CI:-1.651至-0.677,P < 0.0001)。簡單而言:規律運動的人,他們的身體狀況比實際年齡更年輕。打個比方,如果兩個都是50歲的人,經常運動的那位,他的身體機能可能比較接近45歲的狀態;而不運動的那位,身體機能可能更接近55歲的狀態。這就造成了將近10歲的差距!
此外,研究發現運動的效果存在「劑量效應」。每週運動時間超過594分鐘(約10小時)後,其對表型年齡的改善效果趨於平緩。這表明,適量的運動(而非過量運動)對健康最為有益。這結果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運動確實是愈多愈好,但好處也不是無限的。當每週運動時間達到10小時左右時,再增加運動時間帶來的益處就不明顯了。這就像澆花一樣,適量的水分能幫助植物生長,但澆太多水反而沒有額外好處。這個發現特別實用,因為它告訴我們不需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每週10小時的運動(平均每天大約1.5小時)就能帶來很好的健康效果。
這兩篇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健康建議:
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現代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並非不可逆轉。正如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中提到的,運動不僅是一種健康的選擇,更是一種對抗老化的策略。
今天,不妨從站起來走幾步開始,讓自己的身體感受到「年輕」的力量。畢竟,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應對未來挑戰的最佳資本,而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是通往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
1. Wu, D., Jia, Y., Liu, Y., Pan, X., Li, P., & Shang, M. (2024). Dose response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iological aging in type 2 diabete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4, 26253.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77359-w
2. Bruellman, R., Pahlen, S., Ellingson, J. M., Corley, R. P., Wadsworth, S. J., & Reynolds, C. A. (2024). A twin-driven analysis on early aging biomarke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itting-t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LOS ONE*, 19(9), e03086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0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