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社會互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當代公眾人物與社會大眾透過臉書、IG 等社群媒體,發展出各種樣態的擬社會互動。請就你的觀察,寫一篇短文,闡述擬社會互動的正、負面影響。(114學測國寫)


#擬社會人際互動 #準社會交互關係
#周哈李窗 #個人神話 #想像觀眾 #追星圈粉

(改寫自泛科學〈「擬社會互動」的本質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人際關係本來建立於社會場域的互相往來,當上個世紀電視機登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霍頓和沃荷便於 1956 年,提出了「擬社會互動」概念:「媒體透過單向式的人際傳播,讓觀眾覺得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看電視就如同與他會晤,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依賴感。」

事實上,擬社會互動是欠缺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如粉絲對於網紅、明星、政治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公眾人物常以不對等訊息潛移默化粉絲的認知,即便他們只是扮演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也會讓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錯覺。

許多營運團隊瞄準這個心理現象,進一步運用各種策略凝聚支持者,例如為後援會取親暱的綽號、透過付費的會員制分享私生活等。某些政治人物會刻意營造擬社會互動以加強支持者的向心力,使其從單純的理念相符,到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以增加對自己瑕疵的包容度。

在聚光燈下,每位粉絲都只是偶像眼中的「之一」,但偶像卻是粉絲眼中的「唯一」。如演唱會時,歌手向舞臺下揮手,無數粉絲便會覺得「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公眾人物會左右受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包括他們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有些學者擔憂擬社會互動容易使人與現實脫節,失去判斷力,但這種關係也有其正面效益。例如:某些偶像能為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提供心理支持、運動明星可以為有運動夢想的孩子帶來希望、成功的企業家也能為青年樹立楷模。藉由情感連結,受眾可以從中獲得成長。

隨著媒體科技的變遷,互動更加多元,雙向交流也可能發生。因而有些學者主張,與其排斥不如認識擬社會互動是現代生活的日常。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1%A8%E5%93%88%E9%87%8C%E7%AA%97

周哈里窗(英語:Johari Window)展示了關於自我認知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前提下形成的差異,由此分割為四個範疇,

一是開放我(Arena): 自己和他人都了解自己,

二是盲目我(Blind Spot): 他人了解自己但自己不了解自己,

三是隱藏我(Façade): 自我有意識的在他人面前有所保留,即他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了解自己,

四是未知我(Unknown): 他人及自己均不了解自己,也稱為潛意識[1]

這個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由兩人名字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周哈里窗理論在企業領域裡的組織動力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很好的展示了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整和改善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改善工作氣氛提高工作效率。

--

https://ericdata.com/tw/detail.aspx?no=51513

江南發(1990)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理論、研究與應用: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t egocentrism)的理論,評述有關此項特質的研究發現,及應用此理論來剖析國內近年來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犯罪案例。 文中首先闡釋自我中心的意義及介紹艾爾肯(D. Elkind)所提出的青少年自我中心特質──「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兩種構念的特質,然後探討其測量工具及相關因素的研究,最後據以解釋青少年飊車、大家樂、自殺、鬥毆、及反社會行為的內在心理歷程,顯示自我中心的是國內某些青少年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如何使教育正常化而有助於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化解,該是國內今後努力的方向。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s developed by D. Elkind and the articles which reachers have focus the theorectical assumptions generated from the theory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Then application two aspect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the personal fable for understanding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only observed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Taiwan.

--

https://hdl.handle.net/11296/4ek73u

張嘉芸(2023)跨國追星粉絲人際依附風格與擬社會互動之關係研究—想像互動功能的中介效果:擬社會互動的關係型態興起,人們開始與素未謀面、卻又在心理上相當熟悉的跨國偶像建立關係,但目前少有研究以心理學角度關注跨國追星粉絲的心理功能與內在歷程。本研究旨在探討粉絲的依附傾向如何影響其偶像想像互動功能和擬社會互動;粉絲依附傾向又如何透過想像互動功能的中介,增強或削弱擬社會互動。

本研究以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與自行翻譯之想像互動功能問卷、擬社會互動量表,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最終蒐集1055位台灣成年前期跨國追星粉絲,以相關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1)粉絲的焦慮依附、害怕依附傾向與想像互動之自我了解、衝突處理、補償、關係維持功能正相關,安全依附則與宣洩功能正相關,排除依附傾向僅與補償負相關;

(2)粉絲的焦慮依附與排除依附傾向對擬社會互動有正向效果,安全依附與害怕依附傾向則未發現直接效果;

(3)想像互動功能對擬社會互動具正向效果;

(4)粉絲的焦慮依附或害怕依附傾向,透過想像互動功能(完全中介)使其擬社會互動強度增強,但在安全依附或排除依附模型並未發現想像互動功能的中介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以情感自我調節與假扮遊戲詮釋,並對後續粉絲研究、粉絲族群、心理工作者、娛樂公司、與社會大眾提出建議。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3%AC%E7%A4%BE%E6%9C%83%E4%BA%BA%E9%9A%9B%E4%BA%92%E5%8B%95

擬社會人際互動,或準社會交互關係(英語:Parasocial interaction,縮寫:PSI[1],是唐納德·霍頓(Donald Horton)和理查·沃荷於195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指媒體使用者對節目單向式的人際傳播,使用者認為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使用該媒體就如同與他見面或和他談話般,這種親切的感覺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依賴感。」[2][3]觀眾或聽眾開始將媒體人物視為朋友,儘管他們與這些人物沒有或僅有有限的互動。PSI 被描述為一種幻覺體驗,媒體觀眾與人物(例如,脫口秀主持人、名人、虛構角色、社交媒體影響者)互動,就好像他們與這些人物有著相互回應的關係。這個術語由唐納德·霍頓和理察·沃爾在1956年創造。[4]

此種單向社交互動,即對某個人物的關注,[5]在經過反覆的媒體曝光後,會使媒體用戶產生親密、友誼和認同的錯覺,從而發展成為一種單向社交關係。[4]用戶了解到關於媒體人物的積極信息後,會增加吸引力,進而使關係得以進展。[5]由於媒體人物提供的信任和自我披露,單向社交關係得到了加強。[4]

媒體用戶忠誠並感覺與人物直接相連,就像他們與親密朋友的聯繫一樣,通過觀察和解讀人物的外表、手勢、聲音、對話和行為。[5]媒體人物對媒體用戶有著重大的影響,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都會影響他們對某些話題的看法,甚至是他們的購買習慣。根據發展心理學家桑德拉·L·卡爾弗特(Sandra L. Calvert)的說法,涉及單向社交互動對兒童長期影響的研究仍然相對較新。[6]

社交媒體為單向社交關係的加強提供了額外的機會,因為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進行親密、互惠和頻繁的用戶與人物之間的互動。[4][7]這些虛擬互動可能涉及評論、關注、點讚或直接消息。人物出現的一致性也可能導致用戶眼中的更親密的感知。

--

FROM: 好書共讀: 詹佳鑫老師 · 20250119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eadexcellentbooktogether/posts/2007730306390109/

🏆114學測國寫 參考解答‼️

◎文/國立新竹高中國文科 詹佳鑫老師(《#學霸作文》作者)

🏆第一大題


問題(一)說明粉絲與公眾人物的「擬社會互動」有哪些特徵?


「擬社會互動」的特徵,第一是建立於單方面想像,缺乏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第二是公眾人物藉不對等訊息影響粉絲認知,使其產生親密的錯覺,甚至改變其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問題(二)當代公眾人物與社會大眾透過臉書、IG 等社群媒體,發展出各種樣態的擬社會互動。請就你的觀察,寫一篇短文,闡述擬社會互動的正、負面影響。


各段書寫綱要參考(口訣:#破分例總)

#段一:擬社會互動的意義

簡要說明「擬社會互動」如何成為當代人與公眾人物情感連結的特殊形式,並指出這種互動的相關特點。

#段二:正面影響(分述+舉例說明)

1.力量支持:粉絲藉由偶像的正向形象獲得力量,如離群者找到精神慰藉,運動明星激勵年輕人追夢。

2.行動引導:透過偶像的公益行動或正面言論,影響粉絲參與社會議題,如倡議減塑環保行動。

3.情感共鳴:粉絲透過社群互動滿足情感需求,例如追蹤偶像的寵物IG圖文分享,感到陪伴和關心。

#段三:負面影響(分述+舉例說明)

1.現實脫節:粉絲對偶像形象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美照可能經過修圖,導致身材焦慮與自卑感。

2.過度依賴:粉絲可能因過度迷戀偶像、追蹤動態,進而影響現實中的學習與人際關係。

3.價值扭曲:公眾人物傳遞錯誤訊息,造成粉絲在消費、判斷力等方面的偏差,如盲從購買高價卻來路不明的保健產品。

#段四:總結與未來展望

強調正確認識「擬社會互動」的必要性,避免盲目依附。同時呼籲公眾人物肩負社會責任,粉絲則應培養媒體素養,學會批判思考。未來,透過雙向溝通與多元互動,讓「擬社會互動」發揮更深廣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li chen的沙龍
4會員
148內容數
希望能將善知識加以彙整, 舉凡慈心善行義舉, 生活新知, 勵志怡情詩文, 願有助善知識流通而廣為人知, 互勉見賢思齊, 希冀有助益於捨妄施福濟祥和, 迎向人間好願景.
sanl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
2025/02/27
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
2025/02/27
翰林高中國文 - 「頂真」、「頂針」。用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後一句的起頭,形成聯綿不斷的意象。
2025/02/27
翰林高中國文 - 「頂真」、「頂針」。用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後一句的起頭,形成聯綿不斷的意象。
2025/02/17
[文字學入門]簡易六書原則 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05093736a6g/sixbook.htm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並不是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實際上,六書中關於
2025/02/17
[文字學入門]簡易六書原則 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05093736a6g/sixbook.htm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並不是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實際上,六書中關於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下圖是我11/5在「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所發表的演講標題投影片。能夠在精神醫學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演講,是對我半年多來花費大量時間測試、研究「虛擬情人」議題的一大肯定,也為今年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雖然目前關注這個議題的人還不多,但是演講結束後立刻就有一位醫院主任邀請我前去演,
Thumbnail
下圖是我11/5在「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所發表的演講標題投影片。能夠在精神醫學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演講,是對我半年多來花費大量時間測試、研究「虛擬情人」議題的一大肯定,也為今年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雖然目前關注這個議題的人還不多,但是演講結束後立刻就有一位醫院主任邀請我前去演,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人們與媒體人物擬社會親密度增加,最喜歡的媒體人物對我們來說變成是個人社交網絡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粉絲研究中重要的學術名詞,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I)指的是人們與媒體人物建立的關係,也就是粉絲與偶像建立的互動關係。 Horton和Wohl稱之為一種親密的幻覺(
Thumbnail
人們與媒體人物擬社會親密度增加,最喜歡的媒體人物對我們來說變成是個人社交網絡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粉絲研究中重要的學術名詞,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I)指的是人們與媒體人物建立的關係,也就是粉絲與偶像建立的互動關係。 Horton和Wohl稱之為一種親密的幻覺(
Thumbnail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網紅的自媒體時代,所謂的人設=人物設定就變的很重要,也就是要呈現給受眾者的形象。有人為了拼流量不惜說謊、炫富、裝病博取同情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博取大眾的眼球,這都是因為只要設定的人設,可以吸引到粉絲、追蹤者,就能透過直播帶貨、業配文、抖內等產生商業模式。 網紅們的粉絲數、影響力、
Thumbnail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網紅的自媒體時代,所謂的人設=人物設定就變的很重要,也就是要呈現給受眾者的形象。有人為了拼流量不惜說謊、炫富、裝病博取同情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博取大眾的眼球,這都是因為只要設定的人設,可以吸引到粉絲、追蹤者,就能透過直播帶貨、業配文、抖內等產生商業模式。 網紅們的粉絲數、影響力、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以及相關的延伸討論。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以及相關的延伸討論。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若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01 強關係人數上限150人 02 線上互動應遵循線下社交規則 03 人天生會模仿與同情 04 同步活動增進彼此關係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若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01 強關係人數上限150人 02 線上互動應遵循線下社交規則 03 人天生會模仿與同情 04 同步活動增進彼此關係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只有理解到社群媒體正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才能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應對,進而真正參與到這場注意力的戰爭,而這必然能夠對我們周遭的人們以及整個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只有理解到社群媒體正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才能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應對,進而真正參與到這場注意力的戰爭,而這必然能夠對我們周遭的人們以及整個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Thumbnail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