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透過AI自學的一些粗淺想法

關於透過AI自學的一些粗淺想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想還是要增加一點職場能力,最近開始想學點統計。


由於某方面來看自己當年算是個「好學生」:上完課都還給老師、從沒想過要自己練習一下推導公式、課本都很珍惜的保持空白。因此即使陸續修了幾次統計課,基本上我也只知道一些名詞以及大概的用途,其他一概不會。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不知道發啥神經,問老師為何樣本變異數公式分母要減1,老師相當開心的花了一個小時寫滿兩張黑板推導公式。我只記得:「所以要減一」,以及老師講的太開心延後下課因此同學們都看著我的眼神。(那個年代統計軟體才剛興起沒多久,上課還是多以數學推導為主)

還記得快二十年前,有次跟一起上課的同學說,我覺得你們做統計很厲害,對方回了類似「跑出來會看就好了」這類的話;十多年前跟某位量化專業的教授對上話,他認為現在學量化的對資料結構以及公式的性質掌握度都不夠,這樣會有點問題。二方的立場不太相同,我就聽聽,也沒多想。

看著統計軟體越來越便利,youtube上教學也越來越多,加上AI的興起,再盤點一下自己少的可憐的統計概念,似乎自學的門檻是越來越低,可以試試,反正沒有要了解詳細的公式內容,只要當工具夠用就好。

於是用各類資源以及各家AI免費的額度,先整理一下教材並試用一下、調整學習方式:

  • 請AI依據目標提出教學大綱
  • 依大綱一項一項列出詳細教學
  • 有任何問題就貼到AI上,請其解釋;或是請其再細分幾個小主題進行說明
  • 請AI提供練習題
  • 請AI提供模擬的母體與樣本檔案,供自己練習並發問


至於前置作業,我則是看了一下python的線上教學 (已經有很多公開課程全部上網,可以挑選自己適合的),想當然爾,即使是入門級的教學主題,我也是幾個回合就已經聽不懂了(所以那部片長12小時的教學我大概看1小時不到就已經不知道他在幹麻了)。但想想我大概知道一整塊文字大概在幹麻就夠了,若不知道就丟到AI去請他解釋,所以很不會寫程式應該還是可以學習資料處理,反正混在一起邊做邊學。

於是自己就這樣瞎練了一陣子,感覺還不錯。不過老實說,自己對統計實在沒什麼熱情,也不知道會持續練習多久。儘管如此,目前這段過程還是有點心得:

  • 感覺起來這類主題ChatGpt生成的講義比較詳細,其他主題不知道
  • 基本上很多主題想要自學門檻都已經降到相當低了(或許要想想哪些學習主題、工作被AI替代的機率比較低?或是想想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是時候了?)
  • AI列出來的大綱涵蓋很廣,但還是有些主題需要自己去提問。例如若需要生物統計、類別資料分析、自己領域常用的進階工具,那就得自己請AI增加主題。也就是說,若自己明確知道需求、對該領域有概略地圖式的了解、或是知道哪些主題是自己需要的,跟搭AI搭配起來會比較好
  • 也就是說,有些背景基礎,加上清楚的把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增加AI回答的準確性,我覺得相當重要。


另外,若自己撐得住有持續的學習資料,那應該可以用這些資料來試試Google NotebookLM,聲音加互動搞不好學習成效會好些?


(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另外推薦兩本書,對懼怕數學的我來說相當好閱讀,所以推薦:

統計,改變了世界*

統計,讓數字說話*


ChatGpt。請幫我畫張圖:統計學

ChatGpt。請幫我畫張圖:統計學


avatar-img
漫步筆記的沙龍
214會員
154內容數
走走看看,有什麼在地的小故事就記錄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漫步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youtube推播的影片延伸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影片開始,接著找一些內部、外部的判斷真偽可能方法,簡言之,若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可能就得從講的人是否可信、講的人是否真的講了這些話來判斷。
日前youtube推播給我這部影片
前一篇講到看科普影片想說多看一些結果找到一堆真偽難辨的影片。這邊繼續討論歸納一下有什麼辨別的可能性。
近日youtube不知為何,開始推播一些的影片,主題大概都是以前我喜歡看的,例如一些老歌、訪問等。前日跳出一部影片,是Michio Kaku受GQ訪的片段。想想剛好適合拿來練習,就練習了一下。 念書的時候很喜歡看一些「陰謀論」類的影片,以及一些科普的影片,但倒也不是指看一些整天講政府陰謀、
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作者為Oscar Lewis,該書出版於1961年(田野資料大概在1950年代蒐集)。可以想見,錄音機可是新科技。
這部分的碎念文以相當緩慢的方式進行著,其實也沒啥嚴謹的規劃,想到啥說啥。
從youtube推播的影片延伸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影片開始,接著找一些內部、外部的判斷真偽可能方法,簡言之,若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可能就得從講的人是否可信、講的人是否真的講了這些話來判斷。
日前youtube推播給我這部影片
前一篇講到看科普影片想說多看一些結果找到一堆真偽難辨的影片。這邊繼續討論歸納一下有什麼辨別的可能性。
近日youtube不知為何,開始推播一些的影片,主題大概都是以前我喜歡看的,例如一些老歌、訪問等。前日跳出一部影片,是Michio Kaku受GQ訪的片段。想想剛好適合拿來練習,就練習了一下。 念書的時候很喜歡看一些「陰謀論」類的影片,以及一些科普的影片,但倒也不是指看一些整天講政府陰謀、
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作者為Oscar Lewis,該書出版於1961年(田野資料大概在1950年代蒐集)。可以想見,錄音機可是新科技。
這部分的碎念文以相當緩慢的方式進行著,其實也沒啥嚴謹的規劃,想到啥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