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文系畢業的出路,大多數人(包括我)的想像不外乎是老師、口筆譯、外商公司、研究所或是出國留學。以上選項我完全沒想過+最不想做的就是「老師」。雖然家中有些長輩從事教職,但一來我認為教學工作累心,招架不住青春期學生的脾性跟恐龍家長們各種奇耙要求,二來自認學科能力不到頂尖恐誤人子弟,所以壓根沒想過吃教學的飯。不過我最終還是(被迫)捧上了這碗飯,究竟一切到底是怎麼開始的呢?
這裡說的是「實際上」、「物理上」的誤打誤撞。某天晚上下課後遊走在政大校園,偶然遇見之前一起去泰國實習的好閨蜜飛兔(他後來成為在世界各地趴趴走的旅行家)。
「撒瓦滴卡,你要去哪裡啊?」我問飛兔。
他說要去聽一個「教育部X政大數位學伴招募說明會」講座,而我為了拿講座後送的西點餐盒(很餓),在他的邀請下也跟著去聽了。本以為只是一場普通的講座,卻從此打開了往後的英語教學之路。講座中主持人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許多人都會認為偏鄉孩童=弱勢族群,但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這種幫助,而是你們需要付出時間陪伴他們、鼓勵他們,成為他們求學階段中的引水人。就這層面看來教學反而位居其次。」
教育上資源不均仍是目前學界每年關注的重點議題,無論是師資、教學資源或是課程設置,仍有待系統性優化。因此「數位學伴計畫」即是縮短學習落差的其中一個協助計畫,簡單來說就是為偏鄉孩童提供客製化、一對一線上課程,家教在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只是地點都在線上即時進行。
我反思了一路上求學經歷以及來到台北唸書後的情況,看出城鄉確實存在著明顯的學習資源落差,偏鄉孩子也普遍缺乏文化刺激。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擴大了城鄉差距,也加重經濟弱勢族群的負擔。舉例來說,以前只要認真讀書就有很大機會考上前幾志願,但現在除了成績外還要比較才藝、社團志工經驗、課外活動、比賽等,若非擁有「百花齊放」的才藝,還真難以脫穎而出。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身邊同儕家境都很優良,很少有經濟難題,出國留學更是家常便飯,甚至是以「班」為單位每年寒暑假都能到國外參訪。目前升學制度已不完全靠成績取勝,這對想要認真學習的偏鄉孩子來說,進入名校就讀無疑是難上加難。因此大學伴的角色很重要,孩子們可能因為這個計畫而受到啟發、進而改變人生志向。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孩子們唸大學後,再次報名此計畫,並以大學伴的身份提供教學服務,形成回饋循環。
遴選大學伴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填寫報名表單、告訴面試老師自己擅長的科目以及可以服務的時間,隨後等上課通知就行了。我跟飛兔都有被選上(點我閱讀飛兔心得文),分別教英文和國文。服務時間每週一天、一次兩堂課九十分鐘,獎勵金一小時$450。課前需要自製簡報、課後填寫教學日誌,跟家教的流程一樣。看過有神人一次接兩位小學伴,等於每週都要做兩份PPT,真的很佩服。我那學期課業繁重、活動也多,光接一位學伴就快累倒了XD
我被分配到的小學伴是來自是宜蘭縣南澳鄉碧候國小的妹妹,她是可愛的原住民,成績也很好,説未來的志向是想到唸台大、然後到美國唸書。妹妹學習速度很快,基本上內容教一次就會了,下堂課還能靠記憶力反饋上回內容,小考也都通過XD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遇到這位妹妹,也因為她給的回饋良好,讓我逐漸有了接家教的勇氣和信心。與其說教學者是我,不如說是她給了我勇於跨出舒適圈的機會,而我也能逐步發揮教導潛能、培育幼苗,期許彼此在未來都能成長茁壯。
原來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呀(感嘆。
於是從這次計畫後我就開啟了家教補教之路,也gap year一年回台南擔任全職家教(飛兔還打電話過來恭喜我成為了「補教冥師」)。這一切都源自於誤打誤撞的那句「撒瓦滴卡,你要去哪裡啊?」開始。雖然有點不想承認,不過當老師確實挺有趣的,尤其看到學生的進步,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
還想知道更多的教學日常嗎?讓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陳品chun,這裡是我的生活日常、旅行文案、經驗分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