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失控的焦慮世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失控的焦慮世代》著重在探討社群軟體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影響,尤其是自 2010 年左右智慧型手機問世後,搭載在手機上的社群軟體跟著學生一起進入校園,這些軟體不單奪走青少年對於閱讀長篇文章的專注力,更重要的,是這些社群軟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戕害。青少年時期本就是性格發展尚未成熟的階段,正需要藉由與家人、同儕的實質互動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安全感,而社群軟體的出現,讓青少年本已敏感的心更容易受到過度的負面刺激及吸引。


書中提供充分的統計數據證明,自智慧型手機問世後,少年的焦慮感急劇攀升(女性更為嚴重)。比較原是人類天性,社群軟體讓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變得直接,也更以視覺為重,而智慧型手機讓社群軟體上的競爭變得無時無刻,一機在手,走到哪比到哪。不論是大頭照、聚餐照或出遊照,照片一放上個人版面,情緒就隨著手機上閃動的評論及按讚數起伏,惶惶不可終日。


書中並提及,諸如 FB 的按讚及留言等網友間的互動方式,都是 FB 根據心理學研究後所設計出讓人多巴胺分泌增加,進而感到快樂的設計,使得使用者在感受到網路互動帶來的快樂後,更想把時間花在 FB 上。然而,網路上的互動終究只是虛擬世界的互動,無法取代實體交流帶來的心理安全感。因此,當人們花許多時間在網路上尋求快樂,即使因為照片或PO文而得到滿滿的讚,最後還是會感到空虛,甚至焦慮,而空虛及焦慮又會使得人們更缺乏勇氣出門與人類實體互動,因而進入惡性循環。


書中對於現代校園場景的描述及相關數據統計令人心驚。事實上,過去幾年已聽過不少家有青少年的家長朋友談論當今校園的種種學生心理問題,而本書更進一步印證朋友說的已不是校園個案,而是社會通例了。書中提及,現在校園裡常見到的,是一到下課時間,學生便在教室裏各滑各的手機,熱切與網友交流,卻對身邊同學視而不見,導致班上向心力缺乏;或是社群軟體密集使用學生群集體嘲笑不使用社群軟體的同學,使得想要耳根清淨的孩子必須面對被排擠的壓力,甚至是青少年對於上傳照片已到需要靠修圖以求完美的程度,並對於網路上評語反應激烈,容易因為網友的批評而情緒低落,甚至自我否定。


《失控的焦慮世代》不只點出社會現狀,也提出對應解方,例如積極提倡高中以下校園禁用手機,以及家人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等。後者只要家庭成員達成共識即可進行,但前者恐怕不是家長倡議就能立即做的到的。但就在寫這篇心得文的同時,讀到一篇新聞報導(放留言處),若政府真能力行相關管理,或許就能夠拯救未來的孩子們免於其未成熟的心智受到社群軟體的負面影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ookarchery-avatar-img
2025/01/31
科技時代,社群媒體除了導致mental illness還造成嚴重reading and writing literacy能力大幅度下滑。
Chih-Yu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31
bookarchery 的確,而且不僅是青少年,成人也有閱讀及寫作能力下降的情況。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1/31
謝謝您的分享❤️
Chih-Yu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31
旅人小萌 別客氣!跟大家分享好書很快樂。 :)
avatar-img
Chih-Yu 的書架
21會員
56內容數
閱讀書籍以科普及文學類書籍為主。
Chih-Yu 的書架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4/19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3/12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
2025/03/12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比例開始大幅攀升。 這不是某個族群的問題。 這是世代性的心理變動——而它的轉捩點,就在我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很少人注意到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從來不是「滑久了會近視」這麼單純。 如今我們正進入「由演算法養大的孩子世代」,這一代孩子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比例開始大幅攀升。 這不是某個族群的問題。 這是世代性的心理變動——而它的轉捩點,就在我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很少人注意到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從來不是「滑久了會近視」這麼單純。 如今我們正進入「由演算法養大的孩子世代」,這一代孩子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社群媒體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從個人經驗、社會觀察與書籍《失控的焦慮世代》出發,分析數位科技如何扭曲童年,並提出數位節制與社交重建的建議,呼籲家長重視陪伴與文化傳承,而非過度追求效率與技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社群媒體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從個人經驗、社會觀察與書籍《失控的焦慮世代》出發,分析數位科技如何扭曲童年,並提出數位節制與社交重建的建議,呼籲家長重視陪伴與文化傳承,而非過度追求效率與技能。
Thumbnail
現代人生活充斥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導致焦慮與憂鬱盛行。《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指出科技重塑人類大腦,尤其Z世代與α世代深受影響。文中探討社群媒體設計如何讓人成癮,以及體驗阻斷如何影響身心發展。作者提出解決方案:設定使用時間限制、培養實體互動、提升心理韌性,以重拾生活主導權。
Thumbnail
現代人生活充斥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導致焦慮與憂鬱盛行。《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指出科技重塑人類大腦,尤其Z世代與α世代深受影響。文中探討社群媒體設計如何讓人成癮,以及體驗阻斷如何影響身心發展。作者提出解決方案:設定使用時間限制、培養實體互動、提升心理韌性,以重拾生活主導權。
Thumbnail
《失控的焦慮世代》探討Z世代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現象,並分析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影響。文章重點在於Z世代童年時期的遊戲時間減少,以及過度保護導致其缺乏面對挫折的能力,進而造成社交障礙、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和成癮等問題。
Thumbnail
《失控的焦慮世代》探討Z世代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現象,並分析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影響。文章重點在於Z世代童年時期的遊戲時間減少,以及過度保護導致其缺乏面對挫折的能力,進而造成社交障礙、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和成癮等問題。
Thumbnail
《失控的焦慮世代》探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尤其著重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社群軟體如何造成青少年焦慮、缺乏安全感以及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書中引用數據佐證,社群媒體的比較文化、虛擬互動的空虛感如何戕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作者並提出解方,例如限制校園手機使用,以及加強家庭陪伴等,呼籲社會重視此問題。
Thumbnail
《失控的焦慮世代》探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尤其著重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社群軟體如何造成青少年焦慮、缺乏安全感以及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書中引用數據佐證,社群媒體的比較文化、虛擬互動的空虛感如何戕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作者並提出解方,例如限制校園手機使用,以及加強家庭陪伴等,呼籲社會重視此問題。
Thumbnail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Thumbnail
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