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是由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所撰寫的一本書。作者提供一些數據來說明為什麼Z世代罹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數據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作者展示了美國各個年齡段罹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比率,包含焦慮症、憂鬱症、重鬱症等等,你可能會驚奇的發現:從2010開始,除了50歲以上的族群,其他年齡段罹患焦慮症的比率都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在這些年齡段中,又以幾乎與手機共度整個青春期的Z世代被造成的傷害最大,自傷或自殺率都有攀升的趨勢。不只是美國,這種現象似乎在全世界都在同時發生,圖中也展示了英國、北歐、澳洲受到嚴重心理疾病所苦的青少年比率都正好在同一個時間上升。這個時間點,也正好是社群媒體與緊接著智慧型手機開始盛行的時間點。
人腦有兩個行為模式,分別是發現機會時的「探索模式」與遇到威脅時的「防禦模式」,這個觀念就像是我們有時候需要跨出舒適圈尋求挑戰,有時候需要回到舒適圈獲得安全感。
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對比「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必須透過玩耍的過程自由玩耍的過程來學習,在這段期間,兒童會從不斷犯錯中學習。沒有在童年時期獲得足夠的玩耍的話,社交、認知、情緒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社群媒體的運作方式跟自由自在地玩耍截然相反,我們從社群媒體接收特定的印象,必須迎合大眾的想法,幾乎沒有犯錯的機會,任何錯誤都會被放大檢視,孩童缺少了自由嘗試並從錯誤學習的階段,造就Z世代的我們面對困難時更容易採取「防禦模式」。
作者也提到所有的孩童都具有反脆弱力,意思是孩童遇到挫折後,會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然而,Z世代通常受到家長過度的保護,因為家長害怕外頭的交通、人口拐賣、性犯罪等。相較其他世代,Z世代孩童長期待在家中,缺少了獨自完成事情的鍛鍊。
Z世代的童年塑成方式,造成了兒童缺少面對挫折的鍛鍊,又將他們推向了保護不足的網路世界。
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了四種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與成癮。青少年使用3C產品的時間越長,自然就會壓縮到進行其他活動的時間,包含了原本用來社交與睡眠的時間。這些社群媒體的運作方針就是為了要抓取使用者的注意力,也造成了注意力碎片化與成癮等問題。
大多數的女孩相較於男孩來說,更在意外界的看法,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此外,相比男孩之間常用的霸凌手段(直接的肢體或言語暴力),女孩之間的霸凌方式比較不會造成物理上的傷害,而較常透過造謠、孤立等方式。社群媒體也可以成為霸凌的一種手段,並且造成的社會性死亡,對受害人心理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
雖然男孩受到社群媒體的傷害較小,但是男孩相對來說更容易成癮。遊戲、色情影片等,佔據了男孩們的時間與注意力。近年來,男孩的成績表現也有下降的趨勢。
作者也呼籲這個問題必須要各界都達成共識才有辦法實行,例如一個家長強力要求自己的小孩不能使用社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但是同一個班級的其他小孩都有使用,那麼小孩會因為同儕壓力也想要使用手機。如果把這樣的問題單純視為個人或家庭問題的話,只會加劇家庭之間的矛盾,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效。這個問題需要透過各界共同的努力一起解決,包含:家長、學校、政府、企業。
關於Z世代的童年受到過度保護這點,我本人也是深有感觸。現代雙薪家庭,孩子本身獨立外出受到限制,使用電子產品作為娛樂工具想必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家長的約束與青少年的自主權之間的自主權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也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近年來,也有不少未成年的學生,在社群媒體上抱怨家長設置使用時間限制,想方設法跟家長鬥智鬥勇,破解密碼。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不全然是壞事,現在的校園內,也常常用手機來輔助學習,像是拍照筆記、建立班群管理事務、上課點名、線上教學。如何在親子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在不同的年齡段討論合理的使用範圍跟時間,應該是現代家庭所面臨的課題。
此外,我認為家長必須要認知到一點: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不代表要將所有時間都轉成唸書時間。適時地讓小孩在不同年紀,獨立完成一些事項,像是獨自上學、買東西,才能培養獨立性與面對挫折的能力。
其實在此書中也有提到,近年來青少年追求一些其他不合法或不符合年齡的刺激娛樂的比率是有逐年下降的,例如:吸菸、飲酒、吸毒、性行為。就算禁止使用手機,青少年,甚至成人也會透過其他方式追求其他令人成癮或帶來刺激的活動。
因此,如何引導孩童用健康的方式去追求各種有挑戰性的事物,從中獲得幸福與滿足感,這樣的做法長遠來說比較有效,我想這大概也是另一本書《心流》所追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