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如何影響Z世代的心理健康

Amelia-avatar-img
發佈於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失控的焦慮世代》是由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所撰寫的一本書。作者提供一些數據來說明為什麼Z世代罹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數據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焦慮世代

作者展示了美國各個年齡段罹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比率,包含焦慮症、憂鬱症、重鬱症等等,你可能會驚奇的發現:從2010開始,除了50歲以上的族群,其他年齡段罹患焦慮症的比率都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在這些年齡段中,又以幾乎與手機共度整個青春期的Z世代被造成的傷害最大,自傷或自殺率都有攀升的趨勢。不只是美國,這種現象似乎在全世界都在同時發生,圖中也展示了英國、北歐、澳洲受到嚴重心理疾病所苦的青少年比率都正好在同一個時間上升。這個時間點,也正好是社群媒體與緊接著智慧型手機開始盛行的時間點。

以手機為主的童年

人腦有兩個行為模式,分別是發現機會時的「探索模式」與遇到威脅時的「防禦模式」,這個觀念就像是我們有時候需要跨出舒適圈尋求挑戰,有時候需要回到舒適圈獲得安全感。

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對比「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必須透過玩耍的過程自由玩耍的過程來學習,在這段期間,兒童會從不斷犯錯中學習。沒有在童年時期獲得足夠的玩耍的話,社交、認知、情緒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社群媒體的運作方式跟自由自在地玩耍截然相反,我們從社群媒體接收特定的印象,必須迎合大眾的想法,幾乎沒有犯錯的機會,任何錯誤都會被放大檢視,孩童缺少了自由嘗試並從錯誤學習的階段,造就Z世代的我們面對困難時更容易採取「防禦模式」。

作者也提到所有的孩童都具有反脆弱力,意思是孩童遇到挫折後,會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然而,Z世代通常受到家長過度的保護,因為家長害怕外頭的交通、人口拐賣、性犯罪等。相較其他世代,Z世代孩童長期待在家中,缺少了獨自完成事情的鍛鍊。

Z世代的童年塑成方式,造成了兒童缺少面對挫折的鍛鍊,又將他們推向了保護不足的網路世界。

實際上造成了什麼傷害

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了四種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與成癮。青少年使用3C產品的時間越長,自然就會壓縮到進行其他活動的時間,包含了原本用來社交與睡眠的時間。這些社群媒體的運作方針就是為了要抓取使用者的注意力,也造成了注意力碎片化與成癮等問題。

為什麼社群軟體對女孩造成的傷害較大

大多數的女孩相較於男孩來說,更在意外界的看法,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此外,相比男孩之間常用的霸凌手段(直接的肢體或言語暴力),女孩之間的霸凌方式比較不會造成物理上的傷害,而較常透過造謠、孤立等方式。社群媒體也可以成為霸凌的一種手段,並且造成的社會性死亡,對受害人心理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

男孩又受到什麼傷害

雖然男孩受到社群媒體的傷害較小,但是男孩相對來說更容易成癮。遊戲、色情影片等,佔據了男孩們的時間與注意力。近年來,男孩的成績表現也有下降的趨勢。

作者也呼籲這個問題必須要各界都達成共識才有辦法實行,例如一個家長強力要求自己的小孩不能使用社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但是同一個班級的其他小孩都有使用,那麼小孩會因為同儕壓力也想要使用手機。如果把這樣的問題單純視為個人或家庭問題的話,只會加劇家庭之間的矛盾,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效。這個問題需要透過各界共同的努力一起解決,包含:家長、學校、政府、企業。

個人反思

關於Z世代的童年受到過度保護這點,我本人也是深有感觸。現代雙薪家庭,孩子本身獨立外出受到限制,使用電子產品作為娛樂工具想必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家長的約束與青少年的自主權之間的自主權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也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近年來,也有不少未成年的學生,在社群媒體上抱怨家長設置使用時間限制,想方設法跟家長鬥智鬥勇,破解密碼。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不全然是壞事,現在的校園內,也常常用手機來輔助學習,像是拍照筆記、建立班群管理事務、上課點名、線上教學。如何在親子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在不同的年齡段討論合理的使用範圍跟時間,應該是現代家庭所面臨的課題。

此外,我認為家長必須要認知到一點: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不代表要將所有時間都轉成唸書時間。適時地讓小孩在不同年紀,獨立完成一些事項,像是獨自上學、買東西,才能培養獨立性與面對挫折的能力。

其實在此書中也有提到,近年來青少年追求一些其他不合法或不符合年齡的刺激娛樂的比率是有逐年下降的,例如:吸菸、飲酒、吸毒、性行為。就算禁止使用手機,青少年,甚至成人也會透過其他方式追求其他令人成癮或帶來刺激的活動。

因此,如何引導孩童用健康的方式去追求各種有挑戰性的事物,從中獲得幸福與滿足感,這樣的做法長遠來說比較有效,我想這大概也是另一本書《心流》所追求的吧。

avatar-img
2會員
12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目的在於分享自己做筆記的心得與讀書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eli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分享一位學生多年外宿經驗,整理出不需要再購買的衣物類型,包括尺寸不合、難以打理的布料、容易縮水或無法烘乾的材質、設計過於繁瑣、穿起來不舒服、令人尷尬不自信的衣物、過於厚重的衣服以及不易晒乾的帽T等,並鼓勵大學生及早練習斷捨離,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浪費。
新年新希望是每當新的一年到來我們對自己的期許,追求儀式感的我們,已經準備了新的手帳,在裡面寫下自己對今年的期許,然而這些計劃往往只留在我們手帳的第一頁。《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提供我們另一種思維,將原本的年計畫,改成以12週一個單位去執行。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還以為這本書是要提供提升工
從接觸社群媒體到現在,作者分享其使用社群媒體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恐懼與抗拒,到現在嘗試在較不熟悉的平臺上發表文章的改變。作者歸因於個人成長、閱讀療癒以及對人際關係想法的轉變,並期許未來能持續寫作,而非追求特定目標數字。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又是一個適合斷捨離的時機, 這次我決定從整理我的筆記本開始。 我覺得筆記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很難斷捨離的東西, 畢竟是花了很多時間一筆一畫整理的。 但是隨著時間累積的數量越來越多, 不知不覺也積累了幾十本筆記本。 對於學生有限的生活空間來說會越來越有負擔, 尤其是在學校宿舍內住
這篇文章介紹了在愛知縣的賞櫻與賞楓活動,特別是四季櫻和香嵐溪的美麗風景。春季的四季櫻花色彩鮮豔,而秋季則展現優雅的白色櫻花。在旅途中,還可以品嚐當地的傳統美食五平餅。雖然人潮眾多,但欣賞夜晚的櫻楓景色仍然是一段愉快的經歷。
我在去年2月時購入了第一台中文的閱讀器。 使用了閱讀器之後,我發現最近閱讀的書籍,比以前多很多。 我想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輕便,容易攜帶 我最常使用電子書的場合就是在高鐵上了, 其實我在過去的時候,也會在高鐵上攜帶實體書, 閱讀實體書對我來說其實也是很享受的事情。 但是我在這種通勤的場合閱讀
本文分享一位學生多年外宿經驗,整理出不需要再購買的衣物類型,包括尺寸不合、難以打理的布料、容易縮水或無法烘乾的材質、設計過於繁瑣、穿起來不舒服、令人尷尬不自信的衣物、過於厚重的衣服以及不易晒乾的帽T等,並鼓勵大學生及早練習斷捨離,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浪費。
新年新希望是每當新的一年到來我們對自己的期許,追求儀式感的我們,已經準備了新的手帳,在裡面寫下自己對今年的期許,然而這些計劃往往只留在我們手帳的第一頁。《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提供我們另一種思維,將原本的年計畫,改成以12週一個單位去執行。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還以為這本書是要提供提升工
從接觸社群媒體到現在,作者分享其使用社群媒體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恐懼與抗拒,到現在嘗試在較不熟悉的平臺上發表文章的改變。作者歸因於個人成長、閱讀療癒以及對人際關係想法的轉變,並期許未來能持續寫作,而非追求特定目標數字。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又是一個適合斷捨離的時機, 這次我決定從整理我的筆記本開始。 我覺得筆記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很難斷捨離的東西, 畢竟是花了很多時間一筆一畫整理的。 但是隨著時間累積的數量越來越多, 不知不覺也積累了幾十本筆記本。 對於學生有限的生活空間來說會越來越有負擔, 尤其是在學校宿舍內住
這篇文章介紹了在愛知縣的賞櫻與賞楓活動,特別是四季櫻和香嵐溪的美麗風景。春季的四季櫻花色彩鮮豔,而秋季則展現優雅的白色櫻花。在旅途中,還可以品嚐當地的傳統美食五平餅。雖然人潮眾多,但欣賞夜晚的櫻楓景色仍然是一段愉快的經歷。
我在去年2月時購入了第一台中文的閱讀器。 使用了閱讀器之後,我發現最近閱讀的書籍,比以前多很多。 我想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輕便,容易攜帶 我最常使用電子書的場合就是在高鐵上了, 其實我在過去的時候,也會在高鐵上攜帶實體書, 閱讀實體書對我來說其實也是很享受的事情。 但是我在這種通勤的場合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這個世代充斥著無以名狀的焦慮,以各種型態存在在我們周圍。關於這焦慮是怎麼來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心理學家,上班族,學生,大概就算是上流社會也有自己的焦慮。在這裡我想試著討論的是,我們能如何面對這樣的焦慮,是否可以有除了靈性以外的作法。而我之所以想討論,也是因為我本身也深受所苦。 我沒有任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這個世代充斥著無以名狀的焦慮,以各種型態存在在我們周圍。關於這焦慮是怎麼來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心理學家,上班族,學生,大概就算是上流社會也有自己的焦慮。在這裡我想試著討論的是,我們能如何面對這樣的焦慮,是否可以有除了靈性以外的作法。而我之所以想討論,也是因為我本身也深受所苦。 我沒有任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