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養大的孩子:手機成癮如何摧毀孩子的童年與心理健康

凡思筆記-avatar-img
發佈於 破框視角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比例開始大幅攀升。 這不是某個族群的問題,也不是部分家庭的疏忽。 這是世代性的心理變動——而它的轉捩點,就在我們手上的那一台智慧型手機。

我們都知道手機帶來便利,但很少人注意到,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從來不是「滑久了會近視」這麼單純。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裡,作者強調:我們正進入一個「由演算法養大的孩子世代」,而這一代孩子,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心理健康危機。

raw-image


健康童年的三大條件

作者提出三個關鍵條件:

  1. 自由自在的玩耍:沒有被安排的遊戲時間,孩子能自己決定規則、承擔風險、練習挫折與合作。
  2. 與他人同步的活動節奏:參與團體活動、感受與他人一起行動的節奏與互動(例如球隊、下課遊戲、音樂合作等)。
  3. 進行社會學習:透過觀察周圍的成年人、同儕,學習情緒調節、人際處理、行為準則。

這三件事,是幾乎所有心理韌性與社會能力的基礎。

但如今的孩子,他們的童年長什麼樣子?

玩耍的時間,被螢幕取代。

團體活動,變成社群上的按讚與留言。

模仿的對象,不再是爸媽與老師,而是螢幕裡的KOL與演算法推薦的人。

我們以為孩子在「社交」,其實他們在孤獨中滑著手機;

我們以為他們「很忙」,其實他們在逃避現實中的不適感;

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有了」,但其實他們正失去與現實互動的能力。

raw-image


反脆弱:失去現實挫折的孩子,更難面對成長中的挫折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到一個真實的生態實驗:「生物圈二號」。

科學家在一個封閉生態艙中種植大量樹木,這些樹木長得飛快,但還沒等到長成大樹,就一棵棵倒下。原因竟然是——裡面「沒有風」。

自然界中的樹,在風吹來時會彎曲、拉扯根系,而這些應力會促使它的根扎得更深,細胞結構變硬、產生「反應木」。這些反應木,就是支撐它在暴風雨中不會倒下的關鍵,而在沒有風的溫室裡,樹木甚至無法承受自己的重量。

孩子也是一樣的。

我們總是害怕他們受傷、被欺負、考不好,所以一路為他們清出一條「最安全」的路,但我們沒發現,沒有風的童年,只會養出一棵無法承重的樹

當孩子不曾失敗,他就更害怕失敗;當孩子沒機會練習情緒,他就更容易在壓力下崩潰;當孩子一直被接住,他就從來不學會怎麼跌倒再站起來。我們太努力在保護孩子的情緒了,卻沒有教他們怎麼與情緒共處。我們給他們很多「快樂的東西」,卻少了「真實的練習」。

而當他們開始面對生活的失落與孤獨,他們就會用手機的世界來麻痺、比較、逃避——

直到最後,焦慮與憂鬱,成為他們唯一能說的語言。


我很幸運,在關鍵的時候錯過了手機

我算是幸運的。

智慧型手機大概在我國中後段才普及。而我自己,則是直到上大學後,才開始接觸iPhone。

因此,在我成長的最重要那一段——玩耍、對話、閱讀、跟朋友在操場跑來跑去的年紀——還沒被手機佔據。

但即便如此,後來還是慢慢被手機影響。以前我會利用空檔時間看書、發呆,但某一年開始,我發現自己打開書不到兩頁,就會手癢點開Instagram、YouTube。

每到週日,手機會跳出那個冷冰冰的數據:「你過去一週每日的螢幕使用時間為 6小時36分鐘

我總是嚇到想:下週一定要改!但隔週,同樣的數字又出現了,只是小數點後進步了幾分鐘。

而如果是我們這些已經成年、有自制力的大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陷進去,那麼孩子呢?那些還沒有完整發育的前額葉皮質,還搞不清楚什麼叫延遲滿足、還沒學會如何掌控衝動的青少年呢?


不是「你不夠自律」,是「演算法讓你輸了」

神經科學早就指出,手機的設計正中大腦多巴胺系統下懷。

社群媒體的通知、短影音的推送、演算法精準設計的即時獎賞,會讓大腦產生一種「再滑一下就好」的假性控制感——

所以,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演算法 vs. 你的大腦這場戰役裡,你根本沒有勝算。

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學習:不是單純「限制」,而是「替代」。

不是嘗試「抗拒滑手機」,而是問自己:「那我可以做什麼來取代它?」

我重新練習閱讀,也試著把手機放在遠一點的地方,讓「點開它」變得沒那麼輕易。就像慢慢訓練一個被寵壞的注意力系統,再找回一點點主控權。


對於孩子,我們需要外力介入

我非常感謝,我的爸媽那時候沒有那麼早讓我接觸智慧型手機

他們甚至沒有特別講什麼大道理,單純就是「沒有必要,等你再大一點再說。」

回頭看,那可能是他們送給我最重要的禮物之一。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能靠自制力抵抗這些設計精密、以成癮為目標的系統,因為那根本不是一場公平的戰爭。

與其讓他們自由沉迷在沒發育完的大腦裡,不如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為他們設計一個「容許挫折、允許無聊」的童年

把那些風留給他們經歷,而不是把風遮住,讓他們永遠站不穩。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思筆記
50會員
43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數位時代下,電子設備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孩子的屏幕時間,幫助家長平衡孩子的學習與娛樂。
Thumbnail
數位時代下,電子設備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孩子的屏幕時間,幫助家長平衡孩子的學習與娛樂。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郝代驊老師也鼓勵我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他提到:「對於被禁止使用手機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學習。」相反,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Thumbnail
郝代驊老師也鼓勵我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他提到:「對於被禁止使用手機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學習。」相反,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