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為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1992 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 16 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知名著作如《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以及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他也在 Substack 平台經營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作者海德特最初想寫的,其實是一本關於社群媒體如何破壞美國民主的書。為了建立必要的背景,他規劃在第一章先來講述社群媒體對 Z 世代(1995 至 2010 年出生的世代)的影響。然而,就在他寫完第一章時,他忽然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許多 — 這不只是社群媒體的問題,更是關於童年被手機徹底改造的危機。
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五花八門,無不是竭盡所能地爭奪我們每一個人的注意力。就算是生理上已經成熟、擁有事業,或是懂得生活的大人,一不小心也會繳械栽入虛實迷離的網路世界,更何況是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還未發育完全的小孩。近十年內許多社會研究都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斷惡化,諸如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這個現象發生的時間,正好與手機、網路和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不謀而合。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
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失控的焦慮世代》是協助各世代重新找回正常人類生活的書。
美國政府每年會對青少年做心理健康的調查,作者整理出歷年的統計,發現從 2012 年左右開始,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忽然大幅上升。數據顯現的趨勢,讓作者不禁反思,2010 年代初的青少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Z 世代最早的一批人是在 2009 年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當時也出現了幾個科技趨勢:2000 年代高速寬頻的普及、2007 年 iPhone 問世、2009 年社群媒體推出能夠即時互動的「按讚」和「轉發」功能,以及在 2010 年手機多了前置鏡頭後興起的自拍照上傳風潮。Z 世代是第一個在青少年階段經歷這些科技變革的世代,作者如此描繪他們的生活情景:
他們的口袋裡有一個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這個門戶召喚他們遠離周圍的人,進入另一個令人興奮、上癮、不穩定,而且不適合孩童和青少年的宇宙。要想在那個宇宙取得社交成功,他們必須將大部分心力,持續用於管理他們的線上品牌。為了獲得同儕認可和避免在網路上被羞辱,這是必要的。
社群媒體上充滿了朋友和網紅的閃亮快樂貼文和影音,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讓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尚未發育完全的 Z 世代青少年,難以抗拒地長時間沉浸在網路世界之中。這個現象,不只讓 Z 世代青少年失去了接觸體能挑戰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和朋友或是家人交流相處的時間,然而這些活動卻是人類在身心發展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 網路世界的虛擬互動,不能代償這些「體」驗。
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 1995 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作者從研究數據發現,社群媒體會為女孩帶來更多的傷害。對女孩來說,使用社群媒體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女孩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為什麼社群媒體帶給女孩的傷害大過於男孩?長期以來,研究員發現男孩和男人比較看重自主性,而女孩和女人則比較看重共融性。自主性(agency)源自於擴展自我,涉及提升自我的效率、能力和自信;共融性(communion)源自於關懷他人,將自我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社會單位,涉及善意、合作和同理心。作者解釋,社群媒體在許多面向上,會衝擊到女孩們渴求共融性的心理趨向。
第一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像化的社會比較影響,當社群媒體充斥著同儕和網紅精心美化過的照片和影片,會激起女孩對於社會比較的焦慮感;第二個原因在於女孩的攻擊行為以人際關係為主,當女孩人際關係遭到破壞時,自我價值感會下降,而社群媒體加劇了社交霸凌的範圍和程度;第三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緒和障礙,壞情緒在社群媒體擁有更強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第四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掠奪和騷擾,社群網路讓男性更容易對青少年女孩進行掠奪性的脅迫和暴力。
社群媒體吸引著具有共融需求的女孩,卻同時侵蝕著她們的心理健康。更多的虛擬連結,帶來的卻是更多的孤獨感。
這是對社群媒體的一大諷刺:你愈是沉浸其中,就愈是孤獨和沮喪,不論是個人層面或集體層面都是如此。
男孩相對於女孩,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較小,取而代之的,是沉浸於多人線上遊戲和網路色情內容。網路的普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也就是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其中大多都是男性。男孩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地在惡化,沉迷於虛擬世界,使他們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反過來加深了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作者認為,男孩逃離現實的現象,和在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興起的安全至上主義有關。男孩在玩耍時會涉及更多粗暴與冒險的活動,然而安全至上主義使得家長越來越擔心孩子的安危,不敢讓孩子擅自離開視線,過度的監管和保護,反而限縮了孩子在現實世界中進行體驗和探索的時間。
另一方面,安全至上主義正好和網際網路的熱潮相輔相成。在網路興起之前,男孩無法出去外面玩耍時,待在家裡只能面對無聊和孤獨。然而,有了網路之後,再加上家長以安全為名的監管,不能出門的男孩,開始朝向虛擬世界尋求樂趣。當男孩待在虛擬世界的時間越長,就越無法適應現實世界,進一步加重他們在生活中的焦慮。
男孩和女孩在因應心理健康挑戰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模式。女孩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內化型障礙比例通常較高,而男孩通常有較高比例的外化型障礙,他們傾向將情緒向外發洩、參與高風險活動,或是做出反社會行為,像是酒後駕車、動用暴力和濫用藥物。
單靠自己的力量,在多個「不需要身體參與」的網絡中漂流,想要努力建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作者在這本書的後半段,向政府、科技公司和父母提出許多改善這個「失控的焦慮世代」的建議,包括禁止未滿 13 歲的孩童註冊社群平台帳號、校園禁用手機並且增加玩耍時間、家長之間合作協調在八年級之前不會給孩子智慧型手機等等。這些建議,個個都緊扣著這部作品的核心主張:我們應該試著放寬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的保護,並且加強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的保護。
筆者認為,比起單方面限制孩子,更關鍵的或許在於父母本身。當孩子們看見父母無時無刻沉迷於手機,卻又禁止他們使用,任誰心裡都會感到憤恨不平。父母如果能夠以身作則,適度地使用手機,並且把搶奪回來的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在孩子身上,在現實世界中陪伴他們一起探索樂趣和興趣,那麼孩子就不需要在虛擬世界中,渴求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溫暖和意義。
比爾蓋茲將《失控的焦慮世代》列為 2024 年冬季推薦書單,完整書單可以參考 https://www.gatesnotes.com/Holiday-Books-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