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為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1992 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 16 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知名著作如《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以及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他也在 Substack 平台經營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2024)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2024)

作者海德特最初想寫的,其實是一本關於社群媒體如何破壞美國民主的書。為了建立必要的背景,他規劃在第一章先來講述社群媒體對 Z 世代(1995 至 2010 年出生的世代)的影響。然而,就在他寫完第一章時,他忽然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許多 — 這不只是社群媒體的問題,更是關於童年被手機徹底改造的危機。

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五花八門,無不是竭盡所能地爭奪我們每一個人的注意力。就算是生理上已經成熟、擁有事業,或是懂得生活的大人,一不小心也會繳械栽入虛實迷離的網路世界,更何況是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還未發育完全的小孩。近十年內許多社會研究都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斷惡化,諸如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這個現象發生的時間,正好與手機、網路和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不謀而合。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

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失控的焦慮世代》是協助各世代重新找回正常人類生活的書。

背景

美國政府每年會對青少年做心理健康的調查,作者整理出歷年的統計,發現從 2012 年左右開始,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忽然大幅上升。數據顯現的趨勢,讓作者不禁反思,2010 年代初的青少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Z 世代最早的一批人是在 2009 年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當時也出現了幾個科技趨勢:2000 年代高速寬頻的普及、2007 年 iPhone 問世、2009 年社群媒體推出能夠即時互動的「按讚」和「轉發」功能,以及在 2010 年手機多了前置鏡頭後興起的自拍照上傳風潮。Z 世代是第一個在青少年階段經歷這些科技變革的世代,作者如此描繪他們的生活情景:

他們的口袋裡有一個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這個門戶召喚他們遠離周圍的人,進入另一個令人興奮、上癮、不穩定,而且不適合孩童和青少年的宇宙。要想在那個宇宙取得社交成功,他們必須將大部分心力,持續用於管理他們的線上品牌。為了獲得同儕認可和避免在網路上被羞辱,這是必要的。

社群媒體上充滿了朋友和網紅的閃亮快樂貼文和影音,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讓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尚未發育完全的 Z 世代青少年,難以抗拒地長時間沉浸在網路世界之中。這個現象,不只讓 Z 世代青少年失去了接觸體能挑戰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和朋友或是家人交流相處的時間,然而這些活動卻是人類在身心發展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 網路世界的虛擬互動,不能代償這些「體」驗。

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 1995 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女孩

作者從研究數據發現,社群媒體會為女孩帶來更多的傷害。對女孩來說,使用社群媒體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女孩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為什麼社群媒體帶給女孩的傷害大過於男孩?長期以來,研究員發現男孩和男人比較看重自主性,而女孩和女人則比較看重共融性。自主性(agency)源自於擴展自我,涉及提升自我的效率、能力和自信;共融性(communion)源自於關懷他人,將自我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社會單位,涉及善意、合作和同理心。作者解釋,社群媒體在許多面向上,會衝擊到女孩們渴求共融性的心理趨向。

第一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像化的社會比較影響,當社群媒體充斥著同儕和網紅精心美化過的照片和影片,會激起女孩對於社會比較的焦慮感;第二個原因在於女孩的攻擊行為以人際關係為主,當女孩人際關係遭到破壞時,自我價值感會下降,而社群媒體加劇了社交霸凌的範圍和程度;第三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緒和障礙,壞情緒在社群媒體擁有更強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第四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掠奪和騷擾,社群網路讓男性更容易對青少年女孩進行掠奪性的脅迫和暴力。

社群媒體吸引著具有共融需求的女孩,卻同時侵蝕著她們的心理健康。更多的虛擬連結,帶來的卻是更多的孤獨感。

這是對社群媒體的一大諷刺:你愈是沉浸其中,就愈是孤獨和沮喪,不論是個人層面或集體層面都是如此。

男孩

男孩相對於女孩,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較小,取而代之的,是沉浸於多人線上遊戲和網路色情內容。網路的普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也就是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其中大多都是男性。男孩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地在惡化,沉迷於虛擬世界,使他們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反過來加深了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作者認為,男孩逃離現實的現象,和在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興起的安全至上主義有關。男孩在玩耍時會涉及更多粗暴與冒險的活動,然而安全至上主義使得家長越來越擔心孩子的安危,不敢讓孩子擅自離開視線,過度的監管和保護,反而限縮了孩子在現實世界中進行體驗和探索的時間。

另一方面,安全至上主義正好和網際網路的熱潮相輔相成。在網路興起之前,男孩無法出去外面玩耍時,待在家裡只能面對無聊和孤獨。然而,有了網路之後,再加上家長以安全為名的監管,不能出門的男孩,開始朝向虛擬世界尋求樂趣。當男孩待在虛擬世界的時間越長,就越無法適應現實世界,進一步加重他們在生活中的焦慮。

男孩和女孩在因應心理健康挑戰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模式。女孩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內化型障礙比例通常較高,而男孩通常有較高比例的外化型障礙,他們傾向將情緒向外發洩、參與高風險活動,或是做出反社會行為,像是酒後駕車、動用暴力和濫用藥物。

單靠自己的力量,在多個「不需要身體參與」的網絡中漂流,想要努力建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結語

作者在這本書的後半段,向政府、科技公司和父母提出許多改善這個「失控的焦慮世代」的建議,包括禁止未滿 13 歲的孩童註冊社群平台帳號、校園禁用手機並且增加玩耍時間、家長之間合作協調在八年級之前不會給孩子智慧型手機等等。這些建議,個個都緊扣著這部作品的核心主張:我們應該試著放寬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的保護,並且加強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的保護。

筆者認為,比起單方面限制孩子,更關鍵的或許在於父母本身。當孩子們看見父母無時無刻沉迷於手機,卻又禁止他們使用,任誰心裡都會感到憤恨不平。父母如果能夠以身作則,適度地使用手機,並且把搶奪回來的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在孩子身上,在現實世界中陪伴他們一起探索樂趣和興趣,那麼孩子就不需要在虛擬世界中,渴求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溫暖和意義。

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將《失控的焦慮世代》列為 2024 年冬季推薦書單,完整書單可以參考 https://www.gatesnotes.com/Holiday-Books-2024
  •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2020)by Jonathan Haidt
    • 很意外地發現原來這部作品也是《失控的焦慮世代》的作者寫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正向心理學經典之作,作者以象與騎象人具體鮮明的比喻,可視化「心」與「智」之間的關聯。一旦學會如何駕馭心中的大象,就能全心投入愛、工作、關係、智慧成長中。
  •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2020)by Jonathan Haidt
    • 《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安全至上主義」的討論源自於這部作品。除此之外,這部作品同時還探討了另外兩項議題:負面情緒循環,以及好人和壞人的切分。作者將這三種現象,統稱為美國社會年輕人的三大思考謬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如何克服數位焦慮,並反思現代人與社群媒體的關係,以及未來教養孩子的理念。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從童年時期的自由自主到成年後遭遇的數位困境,並提出一些個人應對方法,例如睡前不碰手機、寫手帳等,最終呼籲在數位洪流中,仍需重視人際關係的經營與自我覺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如何克服數位焦慮,並反思現代人與社群媒體的關係,以及未來教養孩子的理念。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從童年時期的自由自主到成年後遭遇的數位困境,並提出一些個人應對方法,例如睡前不碰手機、寫手帳等,最終呼籲在數位洪流中,仍需重視人際關係的經營與自我覺察。
Thumbnail
現代兒童沉迷3C產品已成為普遍現象,本文探討其對兒童情緒及社交發展的負面影響,並提供家長實用的應對策略,包含建立規範、親子互動及重視孩子的情緒智商等面向,旨在幫助家長在數位時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Thumbnail
現代兒童沉迷3C產品已成為普遍現象,本文探討其對兒童情緒及社交發展的負面影響,並提供家長實用的應對策略,包含建立規範、親子互動及重視孩子的情緒智商等面向,旨在幫助家長在數位時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面臨著許多挑戰,特別是社群媒體上危險挑戰遊戲的影響。文章探討如何通過理解與信任來支持孩子,讓他們能夠理性面對外界誘惑,並培養內在力量抵抗同儕壓力。提供了有效的溝通方法和親子共同學習的建議,以確保孩子在面對危險行為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面臨著許多挑戰,特別是社群媒體上危險挑戰遊戲的影響。文章探討如何通過理解與信任來支持孩子,讓他們能夠理性面對外界誘惑,並培養內在力量抵抗同儕壓力。提供了有效的溝通方法和親子共同學習的建議,以確保孩子在面對危險行為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孩子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求救信號,並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來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壓力、求救信號,以及如何透過尊重、引導與陪伴,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孩子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求救信號,並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來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壓力、求救信號,以及如何透過尊重、引導與陪伴,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出生成長的孩子,跟長輩的確有很多的差異,單以認知學習方面來說,他們能快速地在網路上搜尋訊息,瀏覽掃描與快速辨識選擇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長輩,常打電玩的孩子周邊視野以及偵測物件的能力也較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好處是否重要到值得犧牲大腦在閱讀、持續專注力與思考力……這些領域的發展呢?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出生成長的孩子,跟長輩的確有很多的差異,單以認知學習方面來說,他們能快速地在網路上搜尋訊息,瀏覽掃描與快速辨識選擇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長輩,常打電玩的孩子周邊視野以及偵測物件的能力也較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好處是否重要到值得犧牲大腦在閱讀、持續專注力與思考力……這些領域的發展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