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病房的第一步
當我踏入安寧病房,內心充滿了期待與不安。這裡與一般醫院不同,沒有緊張忙碌的急救聲響,取而代之的是靜謐與溫柔的陪伴。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最後一程究竟該如何度過?病人與家屬最需要的是什麼?在這裡的每一天,我都在觀察、學習,也在與自己的情感對話。
生命的最後一程:愛與告別
鶼鰈情深的夫妻
在實習過程中,我目睹了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年輕的妻子躺在病床上,她的丈夫既感到不捨又展現了堅強,深情地陪伴在她身邊。當醫師反覆詢問她是否能接受生命即將逝去時,來回確認了好幾次,才從病人的各種表徵了解到她能接受,但對於身旁的丈夫是否能承受這一現實,她並不確定。原來沒有血緣關係的牽絆與連結是如此的動容嗎?雖然我無法完全體會他們面臨這樣重大的挑戰時的複雜心境,但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傷和難以言喻的情緒。這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夠有一位陪伴我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伴侶。當我面臨人生的不可預測和變故時,我該如何做好準備,以及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
團隊分工,無法單憑一己之力的那些時候
第一天的實習讓我深刻體會到安寧療護與傳統醫療的不同。這裡的安寧療護不僅僅是治療,而是由一群接受專業訓練的團隊成員共同合作,為末期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個別化的照顧計劃。在整個照顧過程中,病人擁有最大的自主權,家屬可以全程參與,陪伴他們共渡生命的最後時光,滿足他們在身體、情感、社會、心靈及家庭方面的各種需求。我完全同意這種全人照護提升了末期病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儘管可能受到疫情或其他挑戰的影響,但安寧團隊的關懷與陪伴,讓病人感受到溫暖的陽光,並為家屬提供支持。
善終前的善待
在這段經歷中,我對安寧照護有了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對醫療產業的印象較為單一,甚至對安寧療護抱持負面與悲傷的情感,但在這裡,充滿正向和希望的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醫護人員提醒看護,不必強迫高齡只願喝養樂多的伯伯進食;為病人提供溫馨且有意義的洗澡空間;還有協助病人完成圓夢之旅,讓病人在最後的時刻感受到更多自主和快樂。這些做法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符合病患最大利益的行為。
多功能會議室的物盡其用
參觀多功能會議室的空間後,我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獨特的氛圍。學姊向我解釋了這個場所的用途,並透露它不僅為病故者及其家屬提供服務,還在空閒時舉辦慶祝活動。這讓我對死亡的想像發生了改變。過去,我對這類場所總有一種複雜且敏感的情緒,總覺得不舒服,但當我深入了解後,感受到了一種寧靜與安詳的氛圍,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如何面對死亡這一課題。
婆媳情深
一位媳婦在婆婆病榻前細心照顧的情景,讓我不禁為之動容。當醫生說“妳比女兒更像女兒”時,她泣不成聲,這一刻的情感深刻且動人。進入病房時,我也直覺感受到她是一位媳婦,而非女兒,這種情感的共鳴,或許源自我從小看著母親照顧年邁奶奶的經驗,讓我對這種婆媳情深產生了共鳴。在華人傳統社會中,這樣的情感紐帶象徵著許多家庭背後的動力與意義。
這些經驗讓我深刻反思自己在安寧照護中所學到的價值與理念。在團隊分工的過程中,我從學姊身上學到如何協調不同專業能力,將它們融合進病患的照護中。這種全人照護並非一己之力可以達成,而是需要每個人發揮所長,並在專業與同理心中找到平衡。
關於 聆聽的重要性
在安寧照護中,病人和家屬的聲音往往難以被聽見,而聆聽則是了解他們真正需求的關鍵。這些經驗讓我不僅在技術上學習如何提供更好的陪伴,也在情感上更深入理解和同理病人及其家屬的痛苦與悲傷。我期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持續在這些價值中成長,並將這些經驗融入每一個需要支持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