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要分享的是關於,我這幾年參加的營隊活動,曾經以學員的身分學習,到後來以開始籌備一場活動、成為小隊輔,用學習的態度分享經驗及發現的故事。
第一次參加外面、帶有一些教育意義的營隊是我版上發的第一篇文,文學營,後來陸續參加過女培營和創業營,對我來說這些都大型、並且與學校內、系上所舉辦的性質不太一樣,但這些小小的對話,被記住了。
在2021年暑假,我參加了少年說書人的文學營隊,籌備的幹部,在活動的某一個晚上分享了他的求學過程,以及分享籌備文學營隊的心路歷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說 每一個營隊被辦起來,一定有一個核心目標、以及他們希望透過這個營隊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將一些概念、理念帶給我們。
那是我第一次清楚知道,原來舉辦、籌備一個活動,工作人員在活動當天以前,他們在做什麼事、解答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原來不只是只有當天主持活動而已;那幾天上了很多很多課程內容,但現在只記得除了那時候見到文學前輩林達陽先生以外,剩下這段對話依然清晰。
2024年的暑假參加女培營,小隊輔是去年參加過的學員,她說,我們有隊輔會先培訓,事先知道大致的活動流程或是需要場地移動,這些需要配合的東西,但課程內容細節或是活動也是跟你們一樣當天才會知道,在她來說,小隊輔在大家的不熟的時候,要引導學員發言、討論和思考,做紀錄或是適時的將想法的拋磚引玉,分享個人經驗。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隊輔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隊輔的所說的話,還有與學員之間的回應、反應對小隊員都會造成影響,在我的想法上,每個人想來當隊輔、成為隊輔,都有自己的理由或是原因,(因為通常這種活動都是自願參與、沒有強迫性質)。
我在這個營隊認識的隊輔,她在過往的經驗,或是商業比賽中,觀察到了一些社會企業所期待的學生、新鮮人身上的需要或是保有的特質,但這些特質跟現在教育體制、以及畢業生對於企業的想法、憧憬或是期待,是不是足夠瞭解,試圖站在雙方的立場,瞭解彼此的需求,這很具體,這是我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容易被重視及強調的問題。我想說的是不同領域所學習及訓練的思考及注意力在不同層面跟方向,如果能夠接觸不同背景的人並且深度交流,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參加這場營隊的隔年我也成為這個活動的隊輔,也許是因為經歷過幾場的營隊,收穫良多,覺得好像可能是不錯的嘗試,所以才在後續有了試試看當隊輔這靈感,不過也許很多人在大學系上營隊也可以在類似的體驗中學習與收穫到不同經驗。
我當學員的那屆營隊,隊輔是一位從機動組分配過來支援的學姐,在我第一次嘗試成為隊輔的心理建設,是我第一位學習與模仿的對象,她給了我們很多討論空間與自由發揮,出現在關鍵時間點確認討論的進度,或是方向混亂、打結或是迷惘的時候,作為一個提醒與釐清的角色,跳出來告訴我們眼下要先考慮與要先進行決策的第一問題是什麼。
我想,隊輔需要是歷屆的學員來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只有隊輔才能比較全面瞭解大方向與討論的議題(與具體要做的)是什麼,學員在第一天的任務大多都是組內成員熟悉,跟上上課進度,知道這幾天的營隊要做出的成果事什麼,所以隊輔的重要性在於每一天都要發揮不同功能,對於不同階段、過程給予不同的協助與反應。
接下來分享我第一次成為隊輔過程中感受與學習到的一些心得:
除了上述提到的 引導學員發想、題目討論思考路線跑偏、及時提醒給予提示和建議、協助釐清焦點,如果大部分的人第一次做這個題目,適時的提供一些經驗和範例,讓學員具體的清楚知道結業成果中需要展示的內容、評比的項目有哪些。
我想可能比較少機會跟著學員一起聽講,除非有空閒或是不需要支援的時候,但大多都是選擇充電~ 除非是個人非常感興趣、絕對不可以錯過的;不過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要請參加過活動的學員回來當隊輔,因為大方向的內容或核心概念在學員期間學過了,避免造成一心兩用的問題。
為了在營隊第一天用更短的時間讓學員彼此熟悉,開口交流跟討論,多數分享過去的學習經驗或個人背景,擁有話題、共識,有來有回的交流,才能在後續的小組討論有更好的效率,這也是為什麼開場一定有破冰環節,但大多可能是令人尷尬、緊張或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情境。
我曾經也有體驗過無效的破冰環節,最常見的就是我是誰,來自哪裡,興趣、校系等等,輪流一圈介紹後,當無話可說時就冷場了。這次成為籌辦的工作人員,我們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解決了這個大問題!! 我們請專業的講師帶領學員活動,讓所有學員on board!
在我以前的經驗中,也許破冰這件事情一直沒有真正被重視其重要性,但我想大部分的營隊幾乎會有破冰環節,大學可能是玩團康,有時候被理所當然的認為是互動環節,所以就隨機應變、自由發揮,有一種大家最後一定都會(慢慢)變熟悉的想法。
但我想經歷過這次的觀察,如果像其他課程一樣對這個環節多一點心思,選擇在這個環節請講師透過破冰結合課程核心概念,讓這堂(課)破冰結束後,不會只停留在彼此粗淺的認識,還需要在後續額外花時間理解與建立共識;我覺得這種方法的效果很好,前提是需要評估活動經費分配,或是團隊合作在不同性質的營隊中的重要性。
總之,花錢請講師來破冰是一種主觀的說法,畢竟這堂課花了很高比例做破冰這件事,但絕對不是單純破冰,結合課程目標、透過互動和交流,來達到目的,講師的教學經驗就很重要,暖場、carry整場氣氛,還有對於主辦提出的需求與理想目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學員課後的回饋幾乎是正面評價,如期達到理想的效果。
回到討論隊輔一職,這屆學員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這個提問幫助我釐清這些過程。
對方的意思是指為什麼去年參加完營隊,今年願意用隊輔的身分再一次的加入這個活動。
在每一次的營隊後收穫豐富,所以願意嘗試新的挑戰,觀察跟思考一些平常不過的東西,每一個過程跟學習都十分有意義,能夠有機會接觸新事物這件事本身就是很棒的存在,不用期待某一天可以派上用場,它終將內化為成長的養分滋養著。
如果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用愛心告訴我!
我是Vivian 期待下次與各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