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後其實我有點懶得工作,除了天氣有點冷之外,因為放假跟工作時的節奏有點不太相同,所以年後的第一個案子我花了約二天時間才完成。
其實大約一個工作天就可以完成的案子,但我花了太多時間在這了,過程中我檢討就是花了太多時間在看社群了。因為在我找尋素材的時候,我就會不用心用到網路,就會分心了,這個讓我在做稿子的時候會一直分掉我的時間。
說到怎麼從無到有把東西設計出來的思維模式,對我來說有幾個流程方式
從這七個思維方式來看看有什麼方面可以加速我的作稿速度。
後來我發現有二個方法是可以做得到的就是運用槓桿跟深度專注。
在七個流程當中,像是搜集過往案例,就可以運用網路跟一些特定網站(pinterest)來看過去同類作品是怎麼設計的。
素材圖庫等也是可以買一些比較適合自己的素材圖庫來找出適合自己作稿的東西。也可以把需求輸入AI,請AI替你找出適合的素材,或是有些生成圖片的AI也可以幫你成生成。
組合文字跟圖片內容的部份,可以運用EXCEL、INDESIGN這個排版軟體來做一些重複性的套版型工作,比方說是識別證、名牌可以使用"合併資料"的功能來快速排版100多張以上的設計物,或是INDESIGN也可以用來做表格的設計,會比起在illustrator這個排版軟體來得好用許多。
懂得運用更多軟體,也更是可以拿來做為槓桿。你有越多的槓桿,你做稿速度就是比人家快好幾倍。
現代人做稿雖然是有很多方便的法門,像是運用圖庫素材啦,網站上的參考資料,用line跟客戶溝通等這些很多的媒體都可以幫助我們很快速的作稿;但是在這些網站或是媒體之間的搜尋中會不小心刷到短視頻或是小廣告,然後就把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掉了。
有時做稿會想配合音樂,結果在串流平台中就選了一些音樂,那麼又分心了。
有時朋友LINE你,跟你說一些話,那麼有時情緒也是又被朋友給牽動了,又跟朋友八卦一大堆東西。
東扯一點西扯一點,那麼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所以我規定自己在創意發想的那個階段為"深度專注"階段。
要達到深度專注階段有時必須要捉到一種"流",那種流就好像在看連續劇時那麼的投入,想要尿尿的時候有時還會忍住不去尿的那種專注而不覺得累。(當然不是說要彆尿啦~)
這個流像是一股氣的感覺,很像是一股在汽球裡面的氣,不能隨便鬆開汽球的口否則這個氣會跑出來汽球會扁掉,那麼又要再灌氣才會再度鼓起來。而這中間的閒聊或是上網刷短視頻、去吃飯等等都有時會讓那個流斷掉,等我們回到工作崗位時又要花更多力氣把氣給補滿,所以在進入深度專注時要相當小心不要讓流給斷掉。
但是當我們進了那個那個流,此時做事的速度就很快了,對我來說深夜時段、被客戶逼的時段以及換個場所(咖啡廳或是圖書館)都可以讓我很快的進入那個流。還有要隔絕掉一些沒必要的社群媒體或是一些內耗的心事也可以讓我很快的進入那個流。
這個深度專注有一本書叫做"深度工作力",裡面有很多的方法教人怎麼進入深度的專注;對我來說可以再拿出來好好研究。
結論就是目前的我,要讓工作的速度變快的話,就是要找到好的槓桿工具來加速作稿的時間,以及要找到讓自己呈現深度專注的狀態,那麼作稿的速度就會快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