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 17 世紀初傳入歐洲,迅速成為貴族與市民階層的新興飲品。 然而,當時的歐洲尚未掌握製造瓷器的技術,餐飲器具主要以陶土燒製而成。 陶杯壁厚,握持起來不夠優雅,且盛裝滾燙的咖啡時,直接用手端起來既不方便,也存在燙傷的風險。 因此,歐洲人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飲用方式——將咖啡倒入盤子中降溫,再以盤就口啜飲。 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咖啡迅速冷卻,還帶來另一種風味體驗。
當時的人們還流行一種特別的喝法:在門牙前放一塊方糖,然後用啜吸的方式讓咖啡滲入糖塊,使苦澀的咖啡在入口前變得甘甜。 這種「含糖啜飲」的方式,特別盛行於法國與北歐地區,至今仍可在部分傳統文化中找到其蹤跡。 到了 18 世紀初,歐洲終於突破了瓷器製造的技術障礙。 德國的邁森(Meissen)瓷廠首先發現製瓷方法,這項技術隨後迅速傳播到全歐,使各國得以自行生產更精緻、輕薄且耐熱的瓷器。 隨著瓷器技術的進步,杯子的設計也逐漸改良,不僅造型更為優雅,還增添了便於持握的杯耳,使得直接端杯飲用變得更加實用且符合社交禮儀。 儘管現代人普遍使用帶有杯耳的咖啡杯,但「盤中啜飲」的習俗在北歐與俄羅斯部分地區仍能見到。 在這些地方,人們有時仍會將熱咖啡倒入杯碟中,等待其稍微降溫後再啜飲,展現出一種古老的歐洲飲咖啡方式的延續。 從 17 世紀的盤中啜飲到 18 世紀瓷器革命,咖啡文化的演變不僅反映了飲食習慣的變遷,也見證了工藝技術的發展與社會風尚的轉變。 #咖啡 #毒豆 #歐洲 #啜飲 #陶土 #陶杯 #瓷器 #瓷杯 #盤子 #杯盤 #工藝 #文化 #技術 你是否嘗試過用盤子啜飲咖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