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道」是萬物的根本奧秘,是善人的珍寶,也是惡人能夠依憑的依靠。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尊敬,高尚的行為可以感化他人,使人更加尊重。即便是行為不善的人,也不應該輕易棄之不顧,因為「道」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條可能的歸途。因此,在選立君王、設置三公等高官時,即便擁有珍貴的玉璧與駿馬作為禮物,也不如讓領袖們真正體悟並踐行「道」。古人之所以推崇「道」,正是因為它不僅能讓人有所獲得,更能使有過錯的人得到寬恕與改正。因此,「道」才是天下最珍貴的東西。 3. 解釋 這段話揭示了「道」的普遍性與包容性,並強調了它對於個人、社會與國家的重要性。首先,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奧秘,是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律,不僅是聖人與賢者的寶貴資產,也是那些尚未行善之人的依憑。這說明「道」並不屬於某個特定階層或群體,而是超越善惡、無所不包的存在。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說明了言行的重要性。在現實社會中,善於言辭可以讓人獲得尊敬,但更重要的是高尚的行為,它能夠真正影響他人,讓人發自內心地敬重與學習。這也呼應了道家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空談「道」是不夠的,唯有真正踐行「道」,才能使自身與社會受益。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則體現了道家的寬容與包容性。這裡並不是縱容惡行,而是指出,不論一個人曾經如何,只要他願意順應「道」,依然能夠回歸正途。因此,道家並不主張嚴苛的道德審判,而是認為萬物皆可循「道」而行,所有人都有改變與成長的可能。 接著,「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這句話強調了「道」在政治中的價值。選擇國家領袖與大臣時,物質財富如珍貴的玉璧與駿馬,雖然能夠彰顯權勢與富裕,但這些都比不上讓統治者真正領悟「道」。因為只有通曉「道」的人,才能夠治理好國家,使人民安定、社會和諧。 最後,「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裡點出了古人推崇「道」的兩大原因:一是因為順應「道」能夠讓人獲得真正的滿足,二是因為「道」能夠給予人改正錯誤的機會,使有罪者得以悔改,而非單純地受到懲罰。這樣的理念與現代社會的「教育感化」觀念相契合,強調了對人的成長與改變的重視。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以「道」為基礎來看待世界,無論是個人的修養、社會的運行,還是國家的治理,都應該以「道」為準則。真正的智慧不是排斥那些曾經犯錯的人,而是給予他們機會去學習與改變。而統治者若能理解並踐行「道」,就能真正使國家安定、人民幸福,這才是最珍貴的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