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札記-202502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想到什麼寫什麼。主要是重回職場想到的一些事情。總覺得現在才真正脫離學生身份。至少終於開始對當代最重要的活動,商業活動,產生了一點好奇心。人文學訓練的習慣,思考任何事情都要從歷史開始。

總之,無論如何都希望可以持續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我不是天生愛史的人,不抱著一點問題意識,很容易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我覺得,工作會是一個好問題。但由於天生雞腸鳥肚(為免誤會,這是一個刻意的誤用),我至少能預知,最後無論是「工作的意義」或者「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去工作」,都只在很個人的層面有意義。除了在法律上有一點必要性之外,也許這個時代實在是已經受夠了全稱命題。

***

十八世紀的法國製造商身兼殖民的任務,他們提出歷久彌新的PUA之術:你要壓榨他,讓他疲勞,為了逃脫奴隸狀態,他會主動放棄與同類的連結。那是資本主義還很稚嫩的時候,其原則很簡單,讓飢餓成為推力,將勞工轉化成商品。粗體字之所以特別讓人在意,是因為很難不意識到,到了資本主義成熟到發爛的此時也是一樣,工作與其所挟帶所謂「追逐成就」的文化愈是成為個體生命的重心,人與人的連結也會隨之下降。問題在於,不追求好像不太行。或者說,如果完全不追求的話,如果完全無心於工作的話,那一大段被吃掉的時間,又為了什麼?而不管是為了什麼,值得嗎?那可是超過三分之一的生命。(最近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這個舊題重談:如果真的那麼愛家人,為什麼不盡量多花點時間在一起?——通常是一個遙遠部落的非洲人對白人提出。如果在台灣,就是原住民對都市裡的漢人提出。)

在我還是個憤怒的高中生的時候,選填志願之際,同儕之間流傳著一句叛逆的話:我才沒有那麼餓。只有沒餓過的人會說這種話。事實上由於一些結構性因素,那個班級裡的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除非連續做出超級極端的人生抉擇,一生都不可能遭逢飢餓。但飢餓跟窮(poor)不同。我不久前才知道,在英語早期的定義中——就是貴族還有實權的那個時代——所有為了生活而必須去工作的人,都屬於窮人之列。自由(liberal) 從拉丁字源來看,跟免於被交易有關,也就是不受奴役的人。

很妙,最愛講自由的,是把資本主義利益至上推向極端的經濟自由主義者。(但經濟上的左派也不完全光明磊落,一點小小的讀書心得:二十世紀初檢討工業革命的很多論述裡,左派學者最常犯的老毛病就是懷舊,把貴族與教會寫成悲天憫人的農工守護者,個人是不太買帳。寧可比較簡單地來看,那就是新舊勢力的消長——題外話,老是喜歡聲稱自己「很左」的人,要嘛很不嚴謹,要嘛行為上根本非常服膺於資本主義,喜歡標籤化一切,包括認同。從反抗的能動性來看,那恰恰是其人口中「很左」的反義詞。)

由於窮的關係,工作也終究會成為我的一部份,實際上在當研究生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某一種坐姿、某一種生活習慣、某一種思維與表達方式,還有,在某些時間段,我是「被擁有的」。起先我對此事完全是無差別的排斥。其實未必是壞事,但的確是一件需要謹慎對待的事情。回想起自己初入職場,彼時最討厭,被規定的時間;最深的恐懼就是變成此時的自己無法認同的人。除了個人的我執很深,這也跟勞動在當代的特性有關。

生命有限,所有在其之中的事物或多或少會互相擠壓。運動、讀書、煮飯、工作,還有其他一切的人際關係,都必須被陳放於時間之中。只是對於一個大體上追求利潤的社會來說,工作無可避免地佔據了最多時間。在此,不能用古代時鐘的格數(八小時,時針轉動240度角)來看待時間問題。柏格森會同意(雖然現在提他好像有點過時),工作耗費一個人多少心力,就形同佔據多少時間。時間不是機械的外在標度,而是內在流動。而工作與其外延(如壓力與焦慮)都具有難以阻斷的滲透性。比方說,如果不是工作,我很可能不需要購買咖啡,也不那麼依賴健身房。

當然,就算不工作,也總得有「其他的什麼」。一個人不太可能成天什麼事都不幹。我不想馬上得出「工作就是爛透了」讓人沮喪的結論。這裡衍生出幾個問題,最直接的是工作的意義。我所聽到最多的答案,工作等於薪水。對這些人而言,與其問工作的意義,不如問薪水的意義:為了更好的生活(感謝中產階級自十九世紀以來的努力,豐富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為了所愛之人(通常還是更好的生活),當然還有,為了自我實現。這裡講的是用薪水來自我實現,比如旅行、上課、培養各種品味之類。不過,如果「自我」本身已經是社會生產的結果,那麼,所謂的自我實現(所有加了引號的美麗、幸福、平衡、健康、更好的生活),其實已經落入一個被設計好的框架,而這個框架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我們更順暢地勞動。如此一來,似乎還是得回到勞動本身。

另一種情況,對有些人來說,勞動本身就是自我實現。不曉得是不是產業性質的緣故,體感上,這在當代似乎變得更普遍。但即使是抱著這種信念的人,還是有所區別。第一種是相信「透過勞動,人才能變得有價值」。可能是教育、文化所滋養出對無所事事的恐懼。簡單講就是被內化的勞動倫理。第二種則是真的能在工作中發揮創造力的情況,讓勞動成為一種「生成」(devenir),最樂觀的情形,按定義,這確實有可能超越異化。問題是,區分第一與第二種的標準,除了內在信念之外,尚有另一個特徵,就是他是否起到對於現有制度的挑釁甚至改變作用。資本主義是一頭變形的獸,因而對個體而言,生成性的創造不能止息。能夠突破市場交換機制,除了犯罪之外就是革新。而這兩者時時重疊,也就是說,一般人通常難以承擔持續創新的成本。歷史上真正能夠策動革命的,多是具備物質與文化資本的貴族。這不是說內在信念不重要,但客觀條件,devenir通常十分昂貴,而且依賴機緣。


於是似乎無可避免是這樣:勞動是商品。

目前我對於這些事情的想法都很淺薄,因此保留翻盤的可能:

在市場機制中,商品一般是被動的。也就是說,勞工如果不想承受飢餓,就必須順服市場機制,他可以選擇減少收入要求,也可以特意改變、選擇特定職業(像整個台灣社會集體發狂般地想養育出工程師或醫師後代)。勞動作為一種商品,製程佔據勞工一天超過八個小時的時間,而同時,勞工為了他的勞動品質,必須付出其他的時間去進修、放鬆、吃保健食品,甚至醫美保養等等。勞工的整個生活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商品。於是勞工幾乎就是商品。

直觀上來看,這句話聽起來真是充滿批判性,但其實在我心中,這個句子是中立的。我很喜歡也很需要我購買的一些商品。勞工是商品,同時勞工也是人。我要保留持續推敲這件事情的空間。

並衍生出一個看來有點恐怖的問題:堅持人必須是人的狀態,這算不算是一種歷史遺毒?

AI提出了幾個很可以預料的說法,也在此紀錄:

非人,不單純的人,一種多重機器的結合體——網絡化的、自動化的、無法被純粹計算的存在。
這種「非人」狀態可以是:
  1. 不再以個體為單位,而是成為某種「集體機器」的一部分,如去中心化組織(DAO)、匿名黑客組織等。
2, 讓自己變成一種「過程」,而非固定的勞動者身份,例如,像流浪藝術家、數位遊牧者,他們不屬於某個固有的勞動體系,而是在不同的勞動模式間游移。
3, 把「生產」與「消費」顛倒,如一些網紅或創作者,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商品」,但這個商品本身帶有擾動與翻轉市場的可能性。




avatar-img
4會員
34內容數
讀書,寫字,看新聞,胡思亂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小說的人(們) 的其他內容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假畫說不定反而鞏固的真跡的價值。
如果我回到家,很痛苦又很沒效率地在加班,然後寫出了一個差強人意的60分企劃,剩下四個小時可以睡。那就是內耗式耍廢,跟回到家不洗澡滑猛手機的意思是一樣的。
那棵聖誕樹,像一座散發著金色光芒的活水噴泉。我們經過時,頭髮、笑臉、刷毛外套還有腳上的鞋子都會染上那種彷彿能撫慰全世界躁動的心的金色。
布克獎速覽第四彈   湯瑪斯·哈特和葛瑞絲·麥考利一生都生活在艾塞克斯小鎮奧德利。儘管年齡相差三十年,兩人卻是心靈相通的知己。湯瑪斯是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男人。他大部分時間
裸體的時候,不會想把冷氣開很強,方便又環保。大家考慮一下。
布克獎快速閱覽第三彈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假畫說不定反而鞏固的真跡的價值。
如果我回到家,很痛苦又很沒效率地在加班,然後寫出了一個差強人意的60分企劃,剩下四個小時可以睡。那就是內耗式耍廢,跟回到家不洗澡滑猛手機的意思是一樣的。
那棵聖誕樹,像一座散發著金色光芒的活水噴泉。我們經過時,頭髮、笑臉、刷毛外套還有腳上的鞋子都會染上那種彷彿能撫慰全世界躁動的心的金色。
布克獎速覽第四彈   湯瑪斯·哈特和葛瑞絲·麥考利一生都生活在艾塞克斯小鎮奧德利。儘管年齡相差三十年,兩人卻是心靈相通的知己。湯瑪斯是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男人。他大部分時間
裸體的時候,不會想把冷氣開很強,方便又環保。大家考慮一下。
布克獎快速閱覽第三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從寫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 作者是有病沒事亂寫一通嘛?對啦!反正我這邊又想到了一大堆東西,就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製造不必要的敵人 人多難免會有合不來的人,不是說要當個好好先生,而是沒事不要跟那些『惡人』太多的接觸,我只是來工作,沒必要交朋友,還有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讓人不爽,因為很多人「幹在心裡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本來想再拖一陣,但看到前輩很用心在教,覺得很有罪惡感,縱使他們很缺人但決定不要浪費他們的時間,快刀斬亂麻,反正自己也還不算人力。 工作場合完全開放式,直接去找主管,大概整間的前輩們都會知道。我也沒有加主管的line,平時都是群組聯絡,怕傳訊息他會收不到,所以想說下班後再私下找主管,媽呀好像單挑🤣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Thumbnail
本文提倡在工作之餘放鬆身心,不要讓工作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充實生活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養成與工作分寸的生活節奏。幸福快樂並不是只靠錢來達成,也應該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和學習。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可以選擇的話,您是否也會不想上班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哈哈哈哈~~~ 但往往為了生活,逼不得只能更著頭皮上, 上班每天要面對所謂的豬隊友、小人、噁心上司、慣老闆…等。 拾。ten以前也開過店,多少知道當老闆的心態, 但目前的上班族職場上,真的,跟以前不同, 老闆真的不是人,
Thumbnail
💡職場「人」關,關關難過。過不了,換來換去都一樣。過得了,換得越換越好。過關之前,要先走出「被情緒洗腦」,才有機會破「人關」💡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從寫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 作者是有病沒事亂寫一通嘛?對啦!反正我這邊又想到了一大堆東西,就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製造不必要的敵人 人多難免會有合不來的人,不是說要當個好好先生,而是沒事不要跟那些『惡人』太多的接觸,我只是來工作,沒必要交朋友,還有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讓人不爽,因為很多人「幹在心裡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本來想再拖一陣,但看到前輩很用心在教,覺得很有罪惡感,縱使他們很缺人但決定不要浪費他們的時間,快刀斬亂麻,反正自己也還不算人力。 工作場合完全開放式,直接去找主管,大概整間的前輩們都會知道。我也沒有加主管的line,平時都是群組聯絡,怕傳訊息他會收不到,所以想說下班後再私下找主管,媽呀好像單挑🤣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Thumbnail
本文提倡在工作之餘放鬆身心,不要讓工作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充實生活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養成與工作分寸的生活節奏。幸福快樂並不是只靠錢來達成,也應該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和學習。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可以選擇的話,您是否也會不想上班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哈哈哈哈~~~ 但往往為了生活,逼不得只能更著頭皮上, 上班每天要面對所謂的豬隊友、小人、噁心上司、慣老闆…等。 拾。ten以前也開過店,多少知道當老闆的心態, 但目前的上班族職場上,真的,跟以前不同, 老闆真的不是人,
Thumbnail
💡職場「人」關,關關難過。過不了,換來換去都一樣。過得了,換得越換越好。過關之前,要先走出「被情緒洗腦」,才有機會破「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