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新聞App、社交媒體與各種即時資訊平台無處不在。無論是政治動態、經濟趨勢,還是娛樂八卦與科技新知,我們總能找到「值得關注」的新聞。然而,許多人在無意識中養成了「新聞成癮」的習慣,認為自己是在「關心世界」,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在無意識地拖延手上的工作或學習任務。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背後有著深層的心理機制。當我們面對複雜或壓力大的工作時,大腦往往會尋找「容易獲得的獎勵」來逃避挑戰,而新聞正是這種獎勵來源之一。透過閱讀新聞,我們獲得了「資訊增長」的錯覺,感覺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有見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沉迷於即時資訊,而沒有真正提升自身能力或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許多人認為自己在看新聞時仍然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甚至覺得自己比那些沉迷社交媒體或遊戲的人更有生產力。然而,這種資訊消費往往是被動的,缺乏深度思考,甚至可能導致「過載資訊焦慮」(Information Overload Anxiety)。
現象舉例:
新聞的即時性特質使得我們產生「如果現在不看,就會錯過關鍵資訊」的焦慮感(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這種心理會不斷推動我們打開新聞App,導致注意力被分散,無法投入長時間的深度工作(Deep Work)。
實際影響:
新聞App 和社交媒體一樣,設計上都是為了最大化使用者的停留時間。無論是 Google News、Apple News,還是 Facebook 和 Twitter,這些平台都會根據你的興趣推送個性化內容,讓你「滑個不停」。這種機制可能會讓你原本只想「看五分鐘新聞」,但最終卻消耗了數小時的寶貴時間。
為什麼這麼容易上癮?
與其隨時隨地打開新聞App,不如主動設定固定的新聞閱讀時間,例如: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避免新聞成為工作或學習的干擾,並確保自己能夠高效運用時間。
在大量資訊中,真正值得關注的新聞其實只有 20%。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提高新聞攝取的效率:
心理學家 Cal Newport 在《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一書中強調,現代人應該刻意訓練自己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以提升生產力。具體方法包括:
與其花時間無意識地刷新聞,不如轉向更有價值的學習方式,例如:
新聞本身並沒有錯,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管理自己與新聞資訊的關係,確保它能真正為我們帶來價值,而不是成為拖延的重要藉口。
最關鍵的原則是:「主動選擇」而非「被動接受」。
當你能夠控制自己何時看新聞、如何篩選資訊、以及如何高效運用這些知識時,你就能擺脫「新聞拖延症」,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讓新聞成為你的成長工具,而非時間黑洞。
現在,放下手機,開始你的真正重要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