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別讓「刷新聞」成為拖延症的藉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資訊爆炸時代的「新聞成癮」現象

在數位時代,新聞App、社交媒體與各種即時資訊平台無處不在。無論是政治動態、經濟趨勢,還是娛樂八卦與科技新知,我們總能找到「值得關注」的新聞。然而,許多人在無意識中養成了「新聞成癮」的習慣,認為自己是在「關心世界」,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在無意識地拖延手上的工作或學習任務。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背後有著深層的心理機制。當我們面對複雜或壓力大的工作時,大腦往往會尋找「容易獲得的獎勵」來逃避挑戰,而新聞正是這種獎勵來源之一。透過閱讀新聞,我們獲得了「資訊增長」的錯覺,感覺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有見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沉迷於即時資訊,而沒有真正提升自身能力或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二、為什麼「刷新聞」會成為拖延的藉口?

1. 即時資訊帶來的「生產力錯覺」

許多人認為自己在看新聞時仍然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甚至覺得自己比那些沉迷社交媒體或遊戲的人更有生產力。然而,這種資訊消費往往是被動的,缺乏深度思考,甚至可能導致「過載資訊焦慮」(Information Overload Anxiety)。

現象舉例:

  • 你可能只是想「快速瀏覽一下今日頭條」,結果卻在新聞App裡待了 30 分鐘,甚至點開評論區與陌生網友辯論某個話題。
  • 你以為自己在「關心國際局勢」,但實際上,你的注意力已被無關緊要的花邊新聞吸引,忘記了真正該做的工作。

2.「即時性」讓我們無法專注於長期目標

新聞的即時性特質使得我們產生「如果現在不看,就會錯過關鍵資訊」的焦慮感(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這種心理會不斷推動我們打開新聞App,導致注意力被分散,無法投入長時間的深度工作(Deep Work)。

實際影響:

  • 當你準備開始寫報告或進行學習時,一則突發新聞的推播通知可能讓你忍不住點開,結果你的專注力被打斷,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重新進入狀態。
  • 你的大腦習慣了短時間內接受大量零散資訊,導致你越來越難以耐心閱讀一本書、撰寫深入的分析報告,甚至無法專注於長期專案。

3.「無限滑動機制」與演算法的影響

新聞App 和社交媒體一樣,設計上都是為了最大化使用者的停留時間。無論是 Google News、Apple News,還是 Facebook 和 Twitter,這些平台都會根據你的興趣推送個性化內容,讓你「滑個不停」。這種機制可能會讓你原本只想「看五分鐘新聞」,但最終卻消耗了數小時的寶貴時間。

為什麼這麼容易上癮?

  • 「無限滾動」設計(Infinite Scroll):讓用戶永遠不會看到「結束」,只要向下滑,就會有新的內容出現。
  • 「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確保你看到的內容都是你感興趣的,讓你難以抗拒繼續閱讀。
  • 「情緒驅動標題」:許多新聞標題使用煽動性語言,讓人忍不住點進去查看更多細節。

三、如何避免讓「刷新聞」成為拖延藉口?

1. 設定「新聞時間」,避免即時資訊的干擾

與其隨時隨地打開新聞App,不如主動設定固定的新聞閱讀時間,例如:

  • 早晨花 10-15 分鐘快速瀏覽重點新聞。
  • 中午或下午短暫更新一次,以確保不錯過重要資訊。
  • 睡前避免再瀏覽新聞,以免影響睡眠質量。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避免新聞成為工作或學習的干擾,並確保自己能夠高效運用時間。

2. 利用「80/20 法則」,專注於真正重要的新聞

在大量資訊中,真正值得關注的新聞其實只有 20%。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提高新聞攝取的效率:

  • 選擇高品質新聞來源,避免被低價值資訊佔據時間(例如深度分析類的報導比即時快訊更有價值)。
  • 使用摘要新聞服務,如《Economist Espresso》、《Google News Briefing》,讓你在短時間內掌握關鍵資訊。
  • 學會忽略「標題黨」與情緒化報導,專注於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而非煽情新聞。

3. 培養「深度工作」習慣,提升專注力

心理學家 Cal Newport 在《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一書中強調,現代人應該刻意訓練自己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以提升生產力。具體方法包括:

  • 使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專注工作 25-50 分鐘,然後休息 5-10 分鐘,避免頻繁分心。
  • 關閉推播通知:避免即時新聞提醒干擾你的專注力。
  • 創造「無新聞時段」:在一天的某些時段,例如早晨的黃金專注時間,完全不接觸新聞或社交媒體。

4. 替代「被動閱讀」為「主動學習」

與其花時間無意識地刷新聞,不如轉向更有價值的學習方式,例如:

  • 閱讀書籍或專業報告,深化對某一領域的理解,而非只是瀏覽零碎的新聞片段。
  • 寫筆記或思考性文章,透過輸出內容來加深對資訊的掌握,而不是單純被動接受。
  • 參與專業討論,如訂閱高品質新聞評論(如《金融時報》或《哈佛商業評論》),並嘗試與專家交流,提高思考深度。

結論:成為新聞的「主人」,而非「奴隸」

新聞本身並沒有錯,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管理自己與新聞資訊的關係,確保它能真正為我們帶來價值,而不是成為拖延的重要藉口。

最關鍵的原則是:「主動選擇」而非「被動接受」。


當你能夠控制自己何時看新聞、如何篩選資訊、以及如何高效運用這些知識時,你就能擺脫「新聞拖延症」,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讓新聞成為你的成長工具,而非時間黑洞。


現在,放下手機,開始你的真正重要的工作吧!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大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新聞App的崛起:傳統媒體的數位轉型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行動網路技術的發展,新聞App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台紛紛向數位化轉型,推出自家的新聞應用程式,如《紐約時報》(NYT)App、《BBC News》App,以及台灣的《聯合新聞網》與《蘋果新聞網》等。
社交媒介:現代生活的瘋狂過山車 各位網友,請繫好安全帶,因為我們即將乘坐這輛叫做「社交媒介」的瘋狂過山車!每天早晨一醒來,手機裡就像開了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新聞嘉年華會,讓你從星光熠熠的娛樂八卦一路滑到國際大事,哪怕只是為了那條搞笑貓咪視頻,也足以讓你笑破肚皮。 1. 快速新聞:一秒鐘了解全世
一場對抗假消息的現代信息戰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消息來源如同百花齊放,既有真材實料,也難免夾雜著些許「假瓜」。何謂「假瓜」?這不僅僅是網絡上那顆誤打誤撞的“瓜”,更是指那些來路不明、缺乏驗證、充斥八卦與誤導性內容的假新聞。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精選消息來源,並當機立斷地「聲明:假瓜!」
一、新聞App的崛起:傳統媒體的數位轉型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行動網路技術的發展,新聞App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台紛紛向數位化轉型,推出自家的新聞應用程式,如《紐約時報》(NYT)App、《BBC News》App,以及台灣的《聯合新聞網》與《蘋果新聞網》等。
社交媒介:現代生活的瘋狂過山車 各位網友,請繫好安全帶,因為我們即將乘坐這輛叫做「社交媒介」的瘋狂過山車!每天早晨一醒來,手機裡就像開了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新聞嘉年華會,讓你從星光熠熠的娛樂八卦一路滑到國際大事,哪怕只是為了那條搞笑貓咪視頻,也足以讓你笑破肚皮。 1. 快速新聞:一秒鐘了解全世
一場對抗假消息的現代信息戰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消息來源如同百花齊放,既有真材實料,也難免夾雜著些許「假瓜」。何謂「假瓜」?這不僅僅是網絡上那顆誤打誤撞的“瓜”,更是指那些來路不明、缺乏驗證、充斥八卦與誤導性內容的假新聞。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精選消息來源,並當機立斷地「聲明:假瓜!」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你說的話,可能正悄悄阻礙你的人生!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信服,而有些人卻頻頻碰壁?其實,問題可能藏在你每天的言語中。這些無意間的行為正在損害你的關係與信任感。本篇文章將揭露6種最致命的溝通禁忌,並教你如何扭轉說話方式,提升你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快來檢視自己有沒有中招,學習改變的秘訣!
嗨大家好!這裡是對錢斤斤計較又貪生怕死的Aurora😂 最近去了人生第一趟東南亞(峇里島), 基於個人對東南亞的一些刻板印象, 所以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可說是焦頭爛額, 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有同樣困擾的大家🫶   旅行時間:2025.1.1-2025.1.10,時值峇里島雨季,每天都在下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你說的話,可能正悄悄阻礙你的人生!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信服,而有些人卻頻頻碰壁?其實,問題可能藏在你每天的言語中。這些無意間的行為正在損害你的關係與信任感。本篇文章將揭露6種最致命的溝通禁忌,並教你如何扭轉說話方式,提升你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快來檢視自己有沒有中招,學習改變的秘訣!
嗨大家好!這裡是對錢斤斤計較又貪生怕死的Aurora😂 最近去了人生第一趟東南亞(峇里島), 基於個人對東南亞的一些刻板印象, 所以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可說是焦頭爛額, 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有同樣困擾的大家🫶   旅行時間:2025.1.1-2025.1.10,時值峇里島雨季,每天都在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你不會不知道自己正在遇到什麼樣的狀況。 只是現代生活越來越忙碌。 很多時候,觀察到一個現象,卻未必有時間可以去深究。 但記錄還是必要。 現在想不通的事情,記著記著,總有一天會想通的。
Thumbnail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 第一步驟實踐起來感覺如何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二步驟 :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我們的專注在這時代可以說是「稀缺物」,任何可以獲取我們專注力與精力的事物都應該要是最珍貴的。因此,「請勿干擾」這四個字請作為自己在進行所有重要工作時的對外鄭重宣告。
在網路上,我們總能找到一篇篇教導如何自律的專欄,充滿著看似簡單卻實踐艱難的建議。然而,實際落實這些建議卻往往久久敗給了所謂的「拖延症」。今天,我想分享的這篇專欄並不僅是另一個自律的宣言,而是一個關於自律計畫過程和自律之路的真實故事,一個挑戰和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不要把時間花一直盯著網路看,網路世界不會因為你三十分鐘空下來去做別的事而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不要把時間花在「抗拒」的情緒裡,先停下抗拒的情緒,去做那些你喜歡也不抗拒的事,情緒上想逃避、萬分抗拒的情緒被自己喜歡的事給安撫了,那些你抗拒不去做其他事的情緒就會少了,你就會起身去做了!
Thumbnail
本書介紹一些觀念和心理學原理,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定、利用情緒激發創意和提升心智表現…
Thumbnail
琳瑯滿目的廣告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毫不費力又能輕鬆達到目的,原因在於現代人的時間太過瑣碎又寶貴,所以我們很容易被所有標榜「速效」的標語給吸引,因此過去一步一腳印的方式被視為過時並加以鄙視,彷彿還在土法煉鋼的人是全世界最愚昧且無法因應時代潮流的稀有動物。 就如同我曾經收到讀者的留言表示:「看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戒掉耍廢和玩手機的習慣,少發點 Threads 廢文了,寫閱讀心得吧。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你不會不知道自己正在遇到什麼樣的狀況。 只是現代生活越來越忙碌。 很多時候,觀察到一個現象,卻未必有時間可以去深究。 但記錄還是必要。 現在想不通的事情,記著記著,總有一天會想通的。
Thumbnail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 第一步驟實踐起來感覺如何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二步驟 :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我們的專注在這時代可以說是「稀缺物」,任何可以獲取我們專注力與精力的事物都應該要是最珍貴的。因此,「請勿干擾」這四個字請作為自己在進行所有重要工作時的對外鄭重宣告。
在網路上,我們總能找到一篇篇教導如何自律的專欄,充滿著看似簡單卻實踐艱難的建議。然而,實際落實這些建議卻往往久久敗給了所謂的「拖延症」。今天,我想分享的這篇專欄並不僅是另一個自律的宣言,而是一個關於自律計畫過程和自律之路的真實故事,一個挑戰和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不要把時間花一直盯著網路看,網路世界不會因為你三十分鐘空下來去做別的事而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不要把時間花在「抗拒」的情緒裡,先停下抗拒的情緒,去做那些你喜歡也不抗拒的事,情緒上想逃避、萬分抗拒的情緒被自己喜歡的事給安撫了,那些你抗拒不去做其他事的情緒就會少了,你就會起身去做了!
Thumbnail
本書介紹一些觀念和心理學原理,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定、利用情緒激發創意和提升心智表現…
Thumbnail
琳瑯滿目的廣告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毫不費力又能輕鬆達到目的,原因在於現代人的時間太過瑣碎又寶貴,所以我們很容易被所有標榜「速效」的標語給吸引,因此過去一步一腳印的方式被視為過時並加以鄙視,彷彿還在土法煉鋼的人是全世界最愚昧且無法因應時代潮流的稀有動物。 就如同我曾經收到讀者的留言表示:「看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戒掉耍廢和玩手機的習慣,少發點 Threads 廢文了,寫閱讀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