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研究所拿碩士還值得嗎?《經濟學人》這麼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純粹考量一生的經濟收入,念研究所、拿個碩士畢業證書,真的是穩賺不賠的規劃嗎?最近看到《經濟學人》的一系列報導(文章一)(文章二)(文章三)(文章四)(文章五)(文章六),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摘要一些重點。

raw-image


  1. 美國念大學有昂貴的學費,畢業後常要花許多時間還學貸,所以念研究所會讓人有越來越不值得的感覺。在台灣沒有高學費問題,但也還是得考慮念研究所那兩、三年減少的收入,未來是否「賺得回來」?
  2. 念碩士的人,平均來說家境較好(不用急著賺錢),一些學術相關能力優於只念大學的人。直接拿「碩士畢業」跟「大學畢業」比收入不太對,應該要看「有同等條件的人,唸或不念研究所」對未來收入的影響。
  3. 以美國的調查來看,「念大學」是明智選擇,可以大幅提昇未來收入(大學生比高中生收入多了70%)。但念研究所,平均增加的收入有限,而且唸有些科系還可能帶來收入減少(少賺兩年,然後學貸還增加!)。
  4. 從2000年以來,美國念研究所的成本增加三倍(已扣除通膨)。研究生佔所有大學學生的17%,但用掉一半的美國政府學貸。投入這麼多資源,是否有必要?(但多收研究生,可能是大學多賺錢、存活下去的重要環節)
  5. 有分析師認為,美國碩士生一輩子可能只會比大學生多賺五萬美金,而且有40%的碩士生,念研究所是得不償失。
  6. 倫敦的智庫發現,在35歲時,原本同樣家境與優秀成績的人,去唸碩士,收入並沒有比只念大學高出多少。
  7. 在英國,讀政治碩士的男生,30幾歲時收入反而少了10%,讀歷史少了20%,英文專業少了30%。讀MBA收穫最大,因為念碩士時建立的人脈對走一行會很有用。
  8. 英國研究發現,女性念碩士的經濟回報較大。在許多領域,男生念碩士都是「少賺錢」。女性研讀教育與醫療領域碩士容易得到回報。而男性,就得投注在法商以及資科領域才有「賺頭」。
  9. 不過,以往非常搶手的名校商學院MBA畢業生,這兩年失業率大增。因為,大企業漸漸發現,MBA好像也沒那麼好用。在AI時代,有資訊專長的碩博生更有發展潛力。
  10. 大學學費高漲的原因之一,是非教職的行政、管理人力暴增。美國排名前50大學,這些人數是教師的三倍。
  11. 常春藤大學的董事會成員往往超過30人,甚至多達50人。這造成董事會沒有效率,有許多人搶當董事只是為了分享光芒、讓家族申請入學更方便。
  12. 臃腫的大學人力,讓大學經營成本大增。英國大學現在必須靠大量外國學生來填補收入。這兩年外國研究生人數減少,就造成英國大學的經營危機。
  13. 碩士生多,大學產生的研究也就跟著增加。但經濟學家的分析發生,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與學術研究產出,並沒有讓國家的生產力等比例增加。研究生在老師指導下發表一篇又一篇精彩論文,但大多數不會增加企業的生產力。
  14. 生成式AI的發展,讓創新的主流拉回企業。大學引導社會前進的力量又被削弱。


好啦總之,在快速劇變的AI時代,在大學多唸兩、三年書,是浪費時間,還是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或許,能快速應變的大學,才能讓學生有「值回票價」的感覺。


avatar-img
1.5K會員
48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反對墮胎、不支持同性婚姻還公開嗆聲,就不能當醫師?澳洲的案例即將宣判,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最近臉書等社群網站上,出現大量「放兩個人照片讓他們擁吻」的付費app廣告。另一種app廣告則示範一位女生的背部,如果按個鈕就褪去背部衣服,模擬脫下衣服的樣子。
逛到這邊的讀者,也可以考慮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電子報。 在長期蒐集、累積資料,做了各種嘗試後,現在我決定了應該會是最適合的文章發表模式:日後有新的完整文章,我會先發佈在這個部落格(100%全都會發佈在這裡),然後絕大多數也會同步在臉書公開發文、同時經過編輯後從電子報發出。
美國醫療保險公司引起的民怨終於大爆發。醫保公司運用AI科技浮濫拒絕理賠,現在美國人也開始用AI反擊。
最近有個針對加拿大大學生的調查發表,發現大學生在課堂上會畏懼針對一些政治、社會議題發表個人意見,因為怕被老師針對、報復,或被同學反擊。
AI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還可以增加我們視訊約會的成功率。
反對墮胎、不支持同性婚姻還公開嗆聲,就不能當醫師?澳洲的案例即將宣判,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最近臉書等社群網站上,出現大量「放兩個人照片讓他們擁吻」的付費app廣告。另一種app廣告則示範一位女生的背部,如果按個鈕就褪去背部衣服,模擬脫下衣服的樣子。
逛到這邊的讀者,也可以考慮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電子報。 在長期蒐集、累積資料,做了各種嘗試後,現在我決定了應該會是最適合的文章發表模式:日後有新的完整文章,我會先發佈在這個部落格(100%全都會發佈在這裡),然後絕大多數也會同步在臉書公開發文、同時經過編輯後從電子報發出。
美國醫療保險公司引起的民怨終於大爆發。醫保公司運用AI科技浮濫拒絕理賠,現在美國人也開始用AI反擊。
最近有個針對加拿大大學生的調查發表,發現大學生在課堂上會畏懼針對一些政治、社會議題發表個人意見,因為怕被老師針對、報復,或被同學反擊。
AI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還可以增加我們視訊約會的成功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為何會選擇兼職讀碩士? 害怕自己這幾年都在啃老,消耗自己跟家裡的錢。 想要透過打工、實習跟家教去練習課業以外的能力。 練習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讓自己轉換讀書的狀態。 ▌代價是甚麼?有捨才有得 掙扎在課業跟工作之間,會影響課業。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要衡量自己的研究能力與經驗能應付多長
Thumbnail
當下有著豐富網路學習資源的世代,真的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及金錢去取得文憑嗎?值得大家思考。另外筆者認為新聞內容針對統計數據網網斷章取義,或是失漏重要資訊,而造成讀者理解偏差,也值得反思。
Thumbnail
本篇文是以一位大學畢業後、工作六年社會人士的視角分享對於文組生唸研究所的各種想法,著重於研究所對於職涯規劃的影響,而非如何考取特定系所(因網路上很多網友們都很熱情分享了,我想以我自己的見解分享更廣大的面向)。 首先,對於自己錄取了心目中的研究所真的感到萬分不可思議,至今仍沒有感覺到實感;既然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為何會選擇兼職讀碩士? 害怕自己這幾年都在啃老,消耗自己跟家裡的錢。 想要透過打工、實習跟家教去練習課業以外的能力。 練習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讓自己轉換讀書的狀態。 ▌代價是甚麼?有捨才有得 掙扎在課業跟工作之間,會影響課業。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要衡量自己的研究能力與經驗能應付多長
Thumbnail
當下有著豐富網路學習資源的世代,真的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及金錢去取得文憑嗎?值得大家思考。另外筆者認為新聞內容針對統計數據網網斷章取義,或是失漏重要資訊,而造成讀者理解偏差,也值得反思。
Thumbnail
本篇文是以一位大學畢業後、工作六年社會人士的視角分享對於文組生唸研究所的各種想法,著重於研究所對於職涯規劃的影響,而非如何考取特定系所(因網路上很多網友們都很熱情分享了,我想以我自己的見解分享更廣大的面向)。 首先,對於自己錄取了心目中的研究所真的感到萬分不可思議,至今仍沒有感覺到實感;既然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