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吃東西會沾醬。小時候,餐桌上如果有炸物或是「ㄙㄚˇ」(水煮)的切片三層肉、章魚等等,一定會有至少一碟沾醬:可能是醬油、甜辣醬或是加了蒜蓉(切碎的蒜瓣)的醬油。沾醬也是水餃必需,等到麥當勞進軍台灣後,才知道原來外國人吃東西也沾醬。
出國唸書後,才知道外國的沾醬不只是番茄醬,還有莎莎醬(SALSA dip)等等。有一次看了「Seinfeld」才知道「趴踢」上沾醬,同一根蔬菜如果沾兩次是會被嫌棄的!
不過,這種沾醬的行為,並不是所有動物都會。之前曾有科學家發現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會將番薯浸泡於海水中。不過,過去的研究大多為零星觀察,缺乏系統性的實驗驗證。
過去曾有觀察紀錄下烏鴉、黑鳥(Carib grackles)等鳥類有時會將乾硬食物放入水中泡軟再吃;而飼養於奧地利獸醫大學的「戈芬氏鳳頭鸚鵡實驗室」的一群戈芬氏鳳頭鸚鵡(Goffin's Cockatoos,Cacatua goffiniana)過去已被觀察到會將乾麵包(rusk)泡水讓它變軟,顯示牠們有處理食物的能力。
因此,研究團隊決定要來測試牠們到底只是單純的想要把食物泡軟?或是想要改變食物的風味?另外,這種行為是否是「本能」?
他們選了18 隻3 至 7 歲大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性別為 9 雄 9 雌),以 14 天早餐觀察(每次 30 分鐘)進行行為紀錄。
除了牠們的日常飲食(馬鈴薯、紅蘿蔔、花椰菜與全穀螺旋麵[fusilli]),研究團隊提供了三種「沾醬」讓牠們挑選:清水、藍莓口味豆乳優格、無味豆乳優格(作為控制組)。
結果發現,18隻鸚鵡中,只有九隻出現沾醬行為。牠們會將熟馬鈴薯和麵條拖過豆乳優格,而不會將食物浸泡於清水中。而且,麵條沾醬的次數顯著高於馬鈴薯。
他們也發現,鸚鵡更常將食物浸泡於藍莓優格中而不是沒味道的優格(p = 0.040),顯示這是一種風味的選擇,並不是因為藍莓優格的顏色或質地。
為了要確認鸚鵡是因為口味才選擇藍莓優格,研究團隊進行了「三選一」實驗。
實驗選用那九隻會沾醬的鸚鵡,研究團隊提供單獨的食物(如單獨的馬鈴薯或麵條)、單獨的藍莓口味豆乳優格、「食物 + 優格」組合(即沾好優格的食物)讓鸚鵡選擇。
結果發現,鸚鵡更常選擇「麵條 + 優格」,而不是單獨的麵條或優格(p < 0.001)。有趣的是,如果是沾了醬的馬鈴薯,這種偏好並不顯著(p = 0.10),可能因馬鈴薯較難吸附優格或者是馬鈴薯與優格的組合吃著不香。
所以,透過測試這些有人豢養的鸚鵡,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非靈長類動物的「食物調味行為」。雖然過去曾觀察到日本獼猴有類似行為,但僅只是紀錄,並未進行有控制的實驗證實。
不過,只有 9 隻鸚鵡展現此行為,且並非所有曾將食物泡水的個體都會泡優格。在所有的鸚鵡中,只有 2 隻(Kiwi 和 Moneypenny)同時展現泡水與泡優格的行為。其他的鸚鵡們要嘛只泡水,要嘛只泡優格,這表示這兩種行為可能是獨立發展的創新行為。
研究團隊指出,創新覓食行為與鳥類腦容量(特別是大腦皮質)有關,鸚鵡可能具有高度發達的味覺與學習能力。他們認為,這項行為可能為適應島嶼環境變化的策略,有助於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獲取最佳營養來源。
不過,因為這些鸚鵡都是人工飼養的,所以是否是鸚鵡觀察人類的行為學會的呢?過去也曾發現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galerita)具有學習能力,甚至曾有研究團隊發現這種鸚鵡會發明與學習,所以沾醬的行為是否也會在戈芬氏鳳頭鸚鵡群體中擴散?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另外,或許也該在野外環境進行研究,觀察此行為是否能在自然條件下發展,或是否只出現在人工飼養個體中。
參考文獻:
Zewald & Auersperg (2025). Innovative flavoring behavior in Goffin’s cockatoos. Current Biology, 35, 1–6. [DOI:10.1016/j.cub.2025.01.002](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