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撫心自問,他看過多少真有能力愛人的人?
第二章、愛的理論
愛是心理學的最終後果。
一、愛
- 如果我和任何其他人相似,如果我沒有會讓我與別人不同的感情和思想,如果我的習俗、穿著和想法都符合群體的模式,我就得救了,從駭人的孤單經驗中被拯救出來。
- 只有明白了克服分離的需要極其深切,我們才能明白人們何以如此懼怕與眾不同和偏離群體。
- 就像現代的大量生產過程要求商品的標準化,社會過程也要求人的標準化,而這種標準化被稱為「平等」。
- 被困在這麼一張羅網中的人如何能不忘記他是一個人,只會活一次,懷有希望、失望、擔心和恐懼,渴望愛而害怕虛無與分離?
-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 「共生合一」的被動形式是屈從。主動形式是支配。與「共生和一」不同,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在愛中,出現了兩個人是一又仍是二的弔詭。
- 愛卻是一種「行動」,是人的力量的發揮--這種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方能發揮,從不會是被強迫的後果。
- 愛主要是給予 (giving),而不是領受 (receiving)。
- 市場性格的人會願意給予,但一定要透過交換。還有些人把給予視為一種自我犧牲。
- 他把自己給予出去,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給予出去,把生命給予出去。他給予並不是為了領受,給予本身便是狂喜。
- 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
- 在「創造性取向」中,當事人已經克服了依賴性,克服了自戀性的全能心態,克服了剝奪他人或囤積的慾望。
- (照顧) 愛和勞力是分不開的 。
- (責任) 負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責任主要是指對他人心理需要之關懷照顧 。
- (尊重) 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
- (了解) 我們不能自已地渴望鑽探人的靈魂的秘密,渴望進入那最深的內核。
- (了解) 愛是積極主動地穿透他人。
- (了解) 為了克服錯覺,為了克服我對他的非理性的扭曲,我必須能夠客觀地了解他和我自己。
- 性慾望是對愛和合一的需要的表現之一。
二、親子之間的愛
- 我會被愛是因為我是我。我唯一需要的是存在。
- 去愛變得甚至比被愛重要。透過愛人,他擺脫了那個由他的自戀和自我中心狀態構成的孤單和孤立之牢籠。
- 成熟的愛所遵循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 無條件的愛是人類最深切的嚮往之一。
- 「值得」的愛很容易給人一種辛澀的感覺。
- 一個成熟的人會達到這樣的狀態:他同時是自己的母親和父親。
三、愛的對象
- 因為我們不把愛看成一種活動、一種靈魂的能力,所以我們就相信愛所必需的只是找到正確的對象,然後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 不同種類的愛是依愛的對象之不同而分別開來。
1. 兄弟愛
- 兄弟愛是一種愛所有人的愛。
- 如果我只看到一個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隔的差別。
- 只有愛那些不能讓我們達成任何企圖的人,愛才可以展開。
2. 母愛
- 母親對生命的愛就像她的焦慮一樣,是有感染性的。
-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並不平等,其中一方需要全面的幫助,另一方給予這種幫助。
- 對超越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根植於他們不滿足於作為由造物者創造出來的角色,不能接受自己只是從杯子裡擲出的骰子。
- 只有在自己生命中牢牢扎根的女人,才能在小孩和自己分離的過程中當一個充滿愛的母親。
- 對逐漸成長的小孩的母愛-一無所求的愛-大概是最難達成的愛。
3. 男女愛
- 它在本性上是排他和非普遍性。
- 如果肉體結合不是由愛激起,如果男女愛不同時也是兄弟愛,那其所導致的合一永遠是狂歡迷亂,永遠是轉瞬即逝。
- 這種排他性經常被錯誤詮釋為意味著佔有性依戀。......。男女愛是排他的,但他會在愛另一個人中愛全人類,愛所有生命。它之所以是排他,是指我僅能完全而強烈地和一個人融合。
- 愛某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情感,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 認為男女愛完全是個體性的吸引,是兩個人之間絕無僅有的聯繫;認為男女愛只是意志的行為--都是正確的。
4. 自愛
- 肯定一己的生命、快樂、成長、自由,乃是根植於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 如果他只能愛別人,他根本無法愛。
- 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他看似太過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的未能照顧好他的自我。
- 自私的人固然沒有能力愛別人,但他們一樣沒有能力愛自己。
***
愛的藝術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在紀錄的當下是我第二次閱讀,心裡好像開闊了一些但卻又悶悶的。如果愛是心理學的最終後果,希望我能從現在所站之處儘快飛到終點,那樣望出去的世界一定會更好看。如果沒辦法飛的話,祈禱在終點前這本書能陪著我少走一些爛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