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亞迪「天神之眼」(DiPilot) 系統
1. 系統簡介
• 比亞迪的自動駕駛系統稱為「天神之眼」(DiPilot),依不同車型與品牌分成三個等級:
• 天神之眼 A (DiPilot 600):最高階版本,具備3個光學雷達,主要搭載於比亞迪旗下的仰望品牌(如仰望U9),可支援高速無人駕駛模式。
• 天神之眼 B (DiPilot 300):中階版本,具有光學雷達系統,應用於比亞迪部分高階車型以及子品牌騰勢、方程豹等。• 天神之眼 C (DiPilot 100):基礎版本,主要依靠12個攝影鏡頭和17個雷達感測器,適用於大多數比亞迪品牌車型。
2. 下放至平價電動車
• 比亞迪計劃將該套ADAS系統下放到平價電動車,共計21款新車,甚至涵蓋價格僅69,800元人民幣的海鷗SUV,並支援DeepSeek AI。
3. 商業化影響
• 比亞迪在整體電動車業務上處於盈利狀態,但「天神之眼」系統本身對公司財務的影響度仍在觀察中,尚無明確公開數據。
二、中國自動駕駛開放城市與政策
1. 杭州
• 率先為低速無人車立法:杭州於2024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杭州市智能網聯車輛測試與應用促進條例》。
• 開放範圍:包含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餘杭區、臨平區、錢塘區以及桐廬縣城區,共計3,474平方公里,服務超過1,000萬人口。
• 杭州成為全國首個無人駕駛全面開放城市,意味著在地方立法層面明確了自動駕駛上路流程。
2. 北京、武漢
• 政策領先的城市:積極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及相關測試應用。
• 北京通過新規,計劃2025年4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為自動駕駛發展加速鋪路。
3. 其他城市
• 至少19個城市開展機器計程車(Robotaxi)與機器公車(Robobus)試驗,如廣州、上海、深圳、重慶、長春等。
• 全國已有51個城市出台自動駕駛試點示範政策,並發放超過1.6萬張自動駕駛車輛測試號牌。
4. 「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
• 包含北京、上海、重慶、鄂爾多斯、瀋陽、長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桐鄉—德清聯合體等20個城市或聯合體。
• 目前基礎設施仍在初期建設階段,存在「碎片化」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系統架構以支援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三、主要自動駕駛企業動態
1. 百度 Apollo(「萝卜快跑」)
• 商業化進展: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長沙、合肥、陽泉、烏鎮等11座城市提供付費出行服務。
• 財務狀況:尚未公開具體的自動駕駛業務財務數字,暫無法確定是否盈利。
2. 小馬智行(Pony.ai)
• 商業化進展:計劃2025年將車隊從目前約250輛擴張至超過1,000輛,布局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城市。
• 財務狀況: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前九個月,收入約3,950萬美元,淨虧損達9,390萬美元,尚未實現盈利。
3. 文遠知行(WeRide)
• 商業化進展:已在廣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並持續擴大規模。
• 財務狀況:2023年收入約4.018億元人民幣,主要來自L4級自動駕駛車輛的運營和服務,但仍處於虧損狀態。
4. 特斯拉
• FSD計劃:預計在2025年第一季將全自動駕駛(FSD)技術引入中國,並於2026年開始生產自有品牌的機器計程車。
• 目前在中國市場的自動輔助駕駛級別主要還是為現行的輔助駕駛系統,尚未到完全無人駕駛階段。
5. 上汽集團(SAIC)、AutoX 等
• 同樣積極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並在城市中進行測試與示範。
四、中國自動駕駛整體商業化與未來展望
1. 商業化現況
- 企業多處於投入研發與市場試驗階段,即便有付費服務上路,全面盈利仍是挑戰。
- 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發佈鼓勵措施、頒布相關法規。
2. 發展趨勢
- 2025年前後被視為高階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關鍵時間點,多家企業計劃在該時期實現大規模營運。
- 「車路雲一體化」基礎設施的完善,將有助於L4、L5級自動駕駛技術實際落地。
3. 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
- 隨著感測器(光學雷達、攝影鏡頭、毫米波雷達等)成本下降,以及深度學習、AI算法的不斷優化,技術成熟度加速提升。
- 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認知與接受度亦在逐步提高,預計未來需求將持續增長。
4. 未來挑戰
- 法規與責任歸屬:如何界定駕駛責任,以及出現意外事故的法律承擔仍待更明確規範。
- 基礎設施統一性:各地標準、通信協議尚未完全統一,存在「碎片化」問題,需要進一步協調與統整。
- 盈利模式探索:Robotaxi、Robotruck、物流無人車等不同應用場景,都需找到有效的商業運營模式。
總結
• 比亞迪「天神之眼」(DiPilot) 系統已展現降低門檻、推向大眾市場的趨勢,將可能加速自動駕駛的普及。
• 杭州等城市率先立法與大範圍開放自動駕駛測試區,顯示政府積極支持智慧交通發展。
• 主要自動駕駛企業(百度Apoll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已在多個城市啟動付費運營,但尚未大規模實現盈利。
• 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在政策、技術及基礎設施的合力推進下,中國自動駕駛正快速發展。2025年前後將成為重要的商業化拐點,預期更多實際應用落地並逐步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