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導入人工智慧(AI)管理系統時,利害關係者的需求與期望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ISO 42001 明確指出,企業應辨識 AI 管理系統相關的利害關係者,理解其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治理機制滿足這些要求。這不僅是一項技術與合規議題,更涉及心理學中的『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即利害關係者的期望如何影響企業 AI 管理的決策。
利害關係者的需求與企業的挑戰
企業在 AI 治理中會面對不同類型的利害關係者,包括:
- 內部利害關係者:高層決策者、員工、開發團隊,他們關注 AI 導入的成本效益與工作流程影響。
- 外部利害關係者:客戶、供應商、監管機構,這些群體期待 AI 具備公平性、透明性與法規合規。
- 社會與環境利害關係者:如 NGO、學術機構、大眾輿論,特別關注 AI 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甚至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ISO 42001 如何幫助企業回應利害關係者的需求?
- 建立透明的 AI 治理架構:透過 ISO 42001,企業可建立明確的 AI 治理機制,確保 AI 的決策過程可解釋,並減少利益衝突。
- 主動溝通與參與:企業應定期與利害關係者溝通,收集回饋,以確保 AI 系統符合多方需求。例如,在 AI 信用評分應用中,金融機構應確保評分機制對所有客戶公平。
- 制定 AI 風險管理策略:企業需根據利害關係者的期望,制定 AI 風險應變計畫,確保 AI 系統不會無意間造成歧視、隱私侵犯或環境影響。
心理學觀點:信任與 AI 的接受度
研究顯示,當 AI 系統具備透明性、公平性與可解釋性時,使用者對 AI 的信任度將大幅提升。這與心理學中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相符,若 AI 被認為能公平對待不同群體,其接受度將提高,企業推動 AI 變革的阻力也會減少。
結論
企業若希望 AI 能真正為組織帶來價值,需從利害關係者的角度出發,確保 AI 管理符合多方需求。ISO 42001 不僅提供技術標準,也是一種管理工具,幫助企業在 AI 時代中維持競爭優勢。透過有效的 AI 治理策略,企業能夠增進信任,降低風險,並確保 AI 發展符合社會與環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