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八十五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
这是一首会众求告诗。从前三节看,以民已从被掳巴比伦的日子回归故国,但遭遇到极大的苦难(可能是尼希米或玛拉基所经历的那种逼迫),因而求神怜悯。此诗多用于圣诞或新年敬拜中。救恩与敬畏之人相近。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的诗人,称颂神的慈爱及蒙应允的事情,祈求神恢复灵、肉贫乏的以色列。诗人所蒙的应允是神慈爱的礼物。这礼物并非世俗、物质的,乃是以色列在灵性、道德上恢复。
本诗篇写于国家遭遇挫折的时候,当中回想神过往的作为(1-3节),思想当前的危难(4-7节),以及再次保证将来的得救(8-13节)。
一、为国求福(1-13)
祈求的基础:诗人指出神过去曾带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现今必同样施恩。诗人本国的苦况和祈求的内容:他描述他们凄惨的光景,求神止息愤怒,立刻帮助他们。结语:诗人对神有坚强的信心,高唱凯歌,宣告神要赐福给他们,只要他们「不再转去妄行」(不再走愚昧的道路)。
【诗八十五1】「耶和华啊,你已经向你的地施恩,救回被掳的雅各。」
「雅各」指代以色列人。1-3节的原文都是过去式,可能是回顾神带领被掳的百姓从巴比伦回归的事。 「施恩」:是称谢内容。我们应与诗人一样,即使在痛苦中,也以感恩的心开始祷告。感恩的事是被掳归回,诗人必借着这事学会凡事谢恩(帖前5:18)。
【诗八十五2-3】「你赦免了你百姓的罪孽,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细拉」3「你收转了所发的忿怒和你猛烈的怒气。」
「你赦免了你百姓的罪孽」:被掳是犯罪的后果;神豁免惩罚证明神赦免了百姓的罪。「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赦罪表明神极大的慈爱。因此,赐给圣徒实践爱的使命,就是宽恕别人(创45:8;太18:21,22;弗4:32)。摩西为以色列人祷告也是这样:“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出卅二12)。在此诗人得了安慰,因为神向得罪他的百姓收回了他“猛烈的怒气。”2-3节显明以色列不是苦恋过去的荣耀,那些就如昙花一现而已(传六10),他们乃是追念过去所蒙神的怜悯。才会激励人心,产生祷告(4-7节)。
【诗八十五4】「拯救我们的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叫你的恼恨向我们止息。」
神重复地说,神赦免的恩慈是人前来恳求的基础。这是从前历史可以证实的。信心不因看见历史而满足;信心要求能看见神参与在当前的事件中。虽然诗人并没有明明地认罪,但他在祷告中已经暗示了:“求你使我们回转(或复兴)..。”神复兴人的时候,祂首先使祂的百姓悔改,跟着赦免他们的罪,然后终止祂出于义愤的惩罚。会众承认现在的苦难是神施的惩罚,是他们犯罪的结果,求神息怒,施行拯救。
【八十五5】「你要向我们发怒到永远吗?你要将你的怒气延留到万代吗?」
无论离开耶和华有多久,那段时间都好象永恒的痛苦一样。但本节的恳求,若是出于长期受逼迫和被分散之以色列民的口,就有特殊的意义:“你要向我们发怒到永远吗?你要将你的怒气延留到万代吗?” 神的怒气原是“转眼之间”(三十5),他“不轻易发怒”(出卅四6),但是人若不肯回头,他就不能收回他向罪人所发的怒气。
【诗八十五6】「你不再将我们救活,使你的百姓靠你欢喜吗?」
当时的人认为人遭遇任何不幸就像死过了。所以「救活」乃指恢复原来的境况。属灵的倒退,难免带来喜乐的失去。与神相交关系被破坏,信徒喜乐的歌就不复存在。欢喜与未认的罪不能并存。因此, 诗人的祷告:“你不再将我们救活,使你的百姓靠你欢喜吗?”
【诗八十五7】「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得见你的慈爱,又将你的救恩赐给我们。」
「慈爱」原文是「守约的慈爱和忠诚」;「求祢使我们得见祢的慈爱」,是因为神是信实守约的神。「将祢的救恩赐给我们」,是因为神喜悦赐下救恩,祂「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三十三11)。这就结束了从四节开始的祷告。诗人的盼望乃是求主早早的向诗人显他的恩惠,这恩惠是叫他“回转”,将他“救活”。
【诗八十五8】「我要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因为他必应许将平安赐给他的百姓,他的圣民;他们却不可再转去妄行。」
「我要听神耶和华所说的话」:诗人已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祈祷。现在他安静地等候平安的答复。神对我们所说的话比我们对祂所说的话更加重要。 神「应许将平安赐给祂的百姓」,但百姓却不可滥用恩典、「再转去妄行」,因为「恶人必不得平安」(赛四十八22)。百姓对恩典的正确响应,并不是换取神应许的方法,而是保守自己长久活在恩典中的途径。
【诗八十五9】「他的救恩诚然与敬畏他的人相近,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
我们可以相信,当神的百姓与神相交的时候,祂必定住在他们中间,因为神的救恩与敬畏他的人相近。「荣耀」:形容神的同在。 「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指神将亲自与祂的百姓同在。神恢复百姓的目的(该二6~9),是为了「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启二十一3)。恢复的核心是令全地充满神的荣耀。
【诗八十五10-11】10「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11「诚实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
诗人将「慈爱」、「诚实」、「公义」、「平安」拟人化,说他们欢然相遇,彼此相亲拥抱。神恩待祂子民的情景,跃然纸上。「彼此相遇……彼此相亲」:神施行救恩的结果。神施恩于人,人以顺服回应恩典。意味神与人之间的属灵合一(启3:20)。事实上,属灵合一在人心灵中体现为公义、怜恤、真理的恢复。 人类曾经尝试过各种主义和理论,想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地上天国。结果不是为了「慈爱」而践踏「真理」,就是为了「平安」而妥协「公义」,从来都没有实现过「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10节)。因为「慈爱和诚实」、「公义和平安」都是神的性情,人若没有神儿子的生命,就不可能用「诚实从地而生」(11节)来回应「公义从天而现」(11节)。
【诗八十五12-13】12「耶和华必将好处赐给我们,我们的地也要多出土产。」13「公义要行在他面前,叫他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
「公义要行在祂面前,叫祂的脚踪成为可走的路」(13节),直译是「公义要行在祂面前,为祂的脚步预备道路」(英文ESV、NASB译本)。表明神「将好处赐给我们」(12节)、使地「多出土产」(12节),前提是神的公义得着了满足。12-13节是神的「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9节)以后,全地得着恢复的光景。今天,人类想倚靠科技、经济的手段,使地「多出土产」;结果物质越丰富、道德越堕落、贫富越悬殊。唯有神与人同住的时候,天与地、物质与精神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上图:拿破仑三重冕,是拿破仑于1805年送给教宗庇护七世的三重冕,虽然用珠宝装饰得非常华丽,却故意做得又小又重,难以佩戴。每道箍的中间原来都有一个美化拿破仑的浮雕,后来被圣经经文所取代:上层是徒二十28,中间是启十一4,底层是诗八十五10。 教宗本笃十五世卖掉头饰的珠宝为一战受难者筹款,代之以玻璃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