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檢應試年份:111年
準備時間:
• 一學期讀書會(隔週一次)
• 倒數三個月開始讀書
• 最後一個月進行衝刺
適合參考對象:過合格線即可,不追求高分的人
一、前期準備:心態輕鬆
在教檢倒數半年前,我對這場考試並沒有太多壓力。教程課程上,我幾乎都是在混學分,對教育理論不熟悉,也從未背過相關知識,所以自然沒有總複習這回事——因為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一開始,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讀書會,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每週一次,另一個則是雙週一次。由於當時缺乏讀書動力,也不想讓教檢影響到平時課業負擔,我選擇了隔週一次的組別。結果證明,這是個明智的決定,讓我能夠在不過度壓力下慢慢進入狀態。
二、中期過渡:危機感
隨著考試倒數三個月,我開始察覺到情勢似乎有些緊張。周圍的同學除了使用教檢參考書,還會翻閱上課筆記,但如前所述,我上課時並沒有認真聽講,更別說做筆記了。然而,看著他們一副胸有成竹時間充裕的樣子,我的焦慮也暫時緩解了一些。
直到考試倒數一個月時,我才深刻體會到事情「真的大條了」。此時的我僅僅完成了110、109、108年的歷屆試題,再加上一些讀書會內容,但這些零散的準備顯然不足以應付即將到來的考試。雖然考前我真的很想掐死三個月前那個毫不緊張的自己,但回頭來看,緊張程度和準備成效並不完全相關。因此,對我而言,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其實還算充裕。
三、後期衝刺:考古題的魔力
壓箱寶:考古題
在最後階段,讀書會主要以檢討考古題為主,我也因此發現考古題的巨大價值。我建議大家參加讀書會一起檢討考古題,與讀書夥伴一起熟悉考試思路,對自律性較差的人,讀書會是一種有效率的推進力。
所謂教學相長,在讀書會檢討前,我會先自己做過一遍並訂正,這樣在討論時藉由和讀書會夥伴講解題目,能再次檢視自己對知識的掌握。
事實證明,考試題目大多是從以往題目中變化而來,雖然可能因教育法規修訂或教育學潮流而有所調整,但主要考點都藏在考古題中。
我的做法是先用較久以前的考古題建立基本概念,畢竟有些知識點在課堂上完全沒印象,就直接在做題過程中邊做邊記,難度並不高。至於較新的考古題,尤其是前一年的,我則用來練習手感,這些題目的風格和我那一年考試的題型相似度較高。
考古題除了幫助練習外,還有安神的作用。即使歷屆題型和現在的配分不完全一致,也可以透過比例換算分數,讓自己覺得「應該會過」,這份信念支撐了我最後的衝刺階段。
四、手寫題準備:適度練習、放寬標準
手寫題部分我練習得不多,大約十回以內。主要針對題目提到的概念作答,對我來說手寫題拿分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是:設定拿分目標,舉例來說:我允許自己在三題中有一題完全不會寫,另一題只拿一半的分數—因為實際考試即使有一題完全不寫,分數也應該可以靠選擇題拉回來。這樣的目標設定讓我在練習時不至於過度焦慮。
不過相對的,練習時也必須確保會寫的那題能儘量拿到完整的分數,我會推測題目的考點背下來,考試的時候就可以條列式回答論點、拿到分數。
對於申論題不拿手的人,我建議:就算不確定,也試試看回答,也許可以拿到筆墨分。這裡並不是建議大家浪費時間寫廢話湊字數,而是當忘記答案中的一部分時,也要盡力將記得的部分回答出來。
實際考試時,幾乎所有題目都能硬湊出字數,即使是不熟悉、或是部分忘記的,只要內容有邏輯,還是有機會能拿到一些分數。
另外,個人感覺三題中通常會有一題是發揮空間較大的應用題,例如:「如果遇到霸凌事件,你會如何處理?」這類題目較容易發揮,可以好好把握。
五、小撇步:追蹤相關IG帳號
我還追蹤了一些分享教檢知識的 IG 帳號,從中了解熱門考點和同學們的學習進度。
我認為別人分享過的重點最好都要懂,沒分享過的則可以視情況調整學習力度。
當然,以上抓題的辦法純屬個人經驗分享,因為我的目標是及格即可,不追求高分。
六、國文科心得:意料之外的挑戰
以上分享的準備策略,僅限於教育相關科目,不適用於國文科!
我原以為自己國文底子不錯,因此只做了考古題,且完全沒練習過任何一篇手寫題。結果,考試當天我大吃一驚,考題形式和考古題差異極大,出題方式非常新穎,長得「八股」的題目幾乎消失,連作文題目都讓我措手不及。
當下我寫到手發抖,考後成績也不如預期。這次經驗讓我體認到,國文題型變化多端,熟悉題型是很重要的,未來的考生務必要多加留意,保險起見最好還是做幾份近期的題目會比較好。
七、結語:經驗分享與祝福
回顧這段教檢準備過程,雖然緊張和焦慮難以避免,但考古題的有效利用、讀書會的鞭策以及適度的手寫練習,讓我最終順利通過考試。最後,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也希望我的經驗可以給要應考的你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