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自身文化情感的《法蘭西特派週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劇情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法國,以一個虛構的地方報社為主體圍繞著四段作家記者報導的故事,電影中的事件與人物均有現實的參照,並且帶出了導演對於法國文化的致敬與想像。四段故事更是描述了記者參與在故事當中的真實經歷,並且拿捏所謂的「報導中立」,又思索所謂的「報導中立」是否真實存在著。當一份報導文章的出現,同時也是記者參與歷史的證據。 電影其中的手法之一可以借鏡Chantal Akerman1976年的News From Home、侯孝賢1993年的戲夢人生為例,有說書人的口述來串聯每一篇報導的故事。而在攝影與美術場景的搭配上,有時在幾近於劇場式的正面取鏡方式下,觀眾會愰如身處劇場,搭配豐富的場景置換、dolly in, dolly out, truck right and truck left使人目不轉睛,而蒙太奇手法還是會使觀眾意識到電影的存在。例如在講述學生運動的這篇報導中,更直接以著舞台劇的演出方式呈現場景、演員放大的舞台劇肢體與表情,如同重演歷史。還有再另篇報導中警方從牆壁破門而入的模樣,帶點滑稽、舞台效果、也具有動畫的誇張表現手法,這些一貫的手法令人想起導演的前作《布達佩斯大飯店》重新演繹的復古感,如文藝復興的Raffaello的肖像畫作。 所有具傳奇、或最具問題性的故事,通常會留下一些令人回想的證物,可能是紀念物、相片、建築遺址,一些與故事人物有著時空共同身體記憶的遺留。透過人物角色的扮演,透過電影所帶來的風華再現與感動。如同劇場般的舞台背景,能讓觀眾進入當年的時空。對觀影者而言,有著兩種不同感受,一種是有如Roland Barthes般的照相犯罪現場(此曾在/ Ça a été),另一種是如生活記憶或舊地重遊般地回憶。事實上,每一個場戲、甚至每個定格畫面都存在著線索,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質地,也形同特殊的符號。一小時四十八分鐘的電影看起來卻感覺像近三個小時,色彩畫面與黑白畫面的交互使用、分割畫面、甚至是2D的手繪動畫。古典的法國,骯髒、美麗並存,學運、歷史事件、奇人謬事,這讓我想到台灣的狀態,也是充滿著這樣矛盾的歷史與大大小小的故事,用這樣的風格來呈現台灣肯定十分的斑斕與奇麗,而當然,製作的豐富程度就需要資金來堆疊了。 也許因著我的設計學院經歷與工作背景,我對於美感經驗與情感的連結特別共鳴,我對於第2篇的故事The Concrete Masterpiece特別深刻,Simone, 一個美麗的監獄官對於情感的流露感到無力,這說不上是愛情也談不是仰慕,卻不斷的在對方身邊,沒有相愛,是深深的孤獨感,在那壓抑的環境下牽起了共鳴與依賴感,在犯人畫家日子快撐不下去的時候,Simone給予他當頭棒喝,在他生不出畫作的時候,Simone陪在他的身邊,最終他畫了一整片牆,一幅幅震憾且巨大的溼壁畫,直到經紀人帶著一票人來到監獄,第一眼映入眼簾的也是她陪伴著他的模樣。

觀影到最後,一篇篇、一幕幕的劇情理解變得不是這麼的重要了,在這豐富的饗宴裡,時而絢麗、時而悲壯,文學性、藝術性、音樂性併發而出,能使觀眾沉浸在時而帶粉,時而復古如法國新浪潮的氛圍之中,並且使身處不同環境裡的觀眾也能激盪出自身文化與內心的共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ll E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時代革命》 202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時代革命的命題從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開始,電影的剪輯安排了好幾個章節,整部電影用兩個主要的角度來紀錄:一、用微觀的角度,紀錄參與的當事者之故事,與當事者們的感受。二、另一方面,用宏觀的角度看事件之起承轉合,以及對非現場的學者訪問等等。時間以線性的
《台灣男子葉石濤》 「為什麼選擇用諷刺的手法?」 「因為一個弱小的民族最大的武器便是隱藏自己。」 何謂台灣民族? 身在台灣,命運載沉載浮,究竟該歸向何處,歷經各方勢力武力割據,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日本統治與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緊縮、皇民化的嚴格管理之下生活困苦。戰後,代表盟軍
「一個個大大的罐子,裡頭各種鱗片與花紋,隨著角度閃爍著奇異的光線折射,是一條條的蛇,每一個罐子裡都裝滿好幾條的大蛇,而且都在活動著。」這是鄭問在華西街專注所看著的景象,他讚嘆、並且隨著蛇的動作在模仿著。在鏡頭裡,友人述說著鄭問的種種過往,他的故事彷彿一片大大的明鏡,給予螢幕前的觀眾反思。 在鏡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時代革命》 202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時代革命的命題從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開始,電影的剪輯安排了好幾個章節,整部電影用兩個主要的角度來紀錄:一、用微觀的角度,紀錄參與的當事者之故事,與當事者們的感受。二、另一方面,用宏觀的角度看事件之起承轉合,以及對非現場的學者訪問等等。時間以線性的
《台灣男子葉石濤》 「為什麼選擇用諷刺的手法?」 「因為一個弱小的民族最大的武器便是隱藏自己。」 何謂台灣民族? 身在台灣,命運載沉載浮,究竟該歸向何處,歷經各方勢力武力割據,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日本統治與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緊縮、皇民化的嚴格管理之下生活困苦。戰後,代表盟軍
「一個個大大的罐子,裡頭各種鱗片與花紋,隨著角度閃爍著奇異的光線折射,是一條條的蛇,每一個罐子裡都裝滿好幾條的大蛇,而且都在活動著。」這是鄭問在華西街專注所看著的景象,他讚嘆、並且隨著蛇的動作在模仿著。在鏡頭裡,友人述說著鄭問的種種過往,他的故事彷彿一片大大的明鏡,給予螢幕前的觀眾反思。 在鏡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悲慘的時代,法治在善良之前化身成暴君;光輝的年代,人民在暴政之下蛻變為英雄。 以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為背景,文字從法國文豪雨果的筆下傾瀉而出, 譜出這曲伴隨尚萬強一生高低起伏的輝煌—《悲慘世界》。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昨天法國文化界發生一件重要事情 - 近二十年來最爭議、進出法庭的出版人, Éric Hazan,於六月六日過世。 不出所料,法國媒體政治光譜一字排開,展現一種激烈的文化辯論。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一個人能把自己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寫得就像昨天,就像剛在眼皮下發生一樣嗎? 《巴黎,不散的饗宴》是海明威於古巴完成,距離旅居巴黎那個二十二歲的青春不羈歲月已過去三十多年。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隨感雜評;這期有湯唯勇奪大獎的電影、米其林美食、以及總統文稿寫手。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一份值得被耽誤人生的電影清單 一個撰寫藝術、政治與犯罪的美國報社,創立在虛構的二十世紀法國小鎮,由一群講究文字的記者團隊,在被寵愛的日子,沈溺在文筆創作中;這是關於報社的電影,講述記者的故事。 安德森的私人情感,在迷戀昔日的過往再續紙上情緣 形式的愛 藝術單元:具體的傑作
Thumbnail
悲慘的時代,法治在善良之前化身成暴君;光輝的年代,人民在暴政之下蛻變為英雄。 以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為背景,文字從法國文豪雨果的筆下傾瀉而出, 譜出這曲伴隨尚萬強一生高低起伏的輝煌—《悲慘世界》。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昨天法國文化界發生一件重要事情 - 近二十年來最爭議、進出法庭的出版人, Éric Hazan,於六月六日過世。 不出所料,法國媒體政治光譜一字排開,展現一種激烈的文化辯論。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一個人能把自己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寫得就像昨天,就像剛在眼皮下發生一樣嗎? 《巴黎,不散的饗宴》是海明威於古巴完成,距離旅居巴黎那個二十二歲的青春不羈歲月已過去三十多年。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隨感雜評;這期有湯唯勇奪大獎的電影、米其林美食、以及總統文稿寫手。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一份值得被耽誤人生的電影清單 一個撰寫藝術、政治與犯罪的美國報社,創立在虛構的二十世紀法國小鎮,由一群講究文字的記者團隊,在被寵愛的日子,沈溺在文筆創作中;這是關於報社的電影,講述記者的故事。 安德森的私人情感,在迷戀昔日的過往再續紙上情緣 形式的愛 藝術單元:具體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