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學義大利語時,與義大利人談論起愛的話題。作為一個浪漫至上的民族,他們對愛的看法深植於文化之中。當我用簡單的詞彙表達「愛是可以學習的」時,我的義大利老師難以置信地搖著頭,彷彿波浪鼓一般,生動地展示了義大利人如何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立場與情感。
這讓我感到意外,因為我一直認同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觀點,認為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然而,義大利老師的反應卻讓我意識到,或許他的觀點才真正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想法——人們普遍認為愛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而非需要學習的能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開篇即指出:“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被動的感情。它是『屹立於』而不是『墜入』。” 若愛是一門藝術,那麼它就需要知識與努力,正如任何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必須透過學習與實踐來掌握。
在我與兩個孩子的相處中,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愛的學習從童年便已開始——孩子透過遊戲、衝突與修復,探索愛的界線,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
最近,我的兩個孩子特別喜歡玩「殺人遊戲」。這個詞聽起來駭人,但他們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對方,而是在練習權力與關係的掌控。
我想起小時候,每當電視上出現親吻畫面時,父母總會急忙摀住我的眼睛說:「羞羞,不要看!」然而,這種禁止反而讓我產生困惑。父母的態度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讓我知道有些東西需要迴避。然而,我到底應該迴避什麼?這種迴避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一切都未曾被解釋清楚。
孩子的「殺人遊戲」也可能帶來類似的情境——當父母急於阻止時,卻無法清楚解釋到底哪裡不對勁了。
孩子們通常不會從行為的現實意義去理解,而是透過模仿與探索來感受世界。
這種遊戲並不代表他們對死亡和傷害有所認知,而是象徵著他們對力量與權力的試探。他們不是真的想消滅對方,而是在尋找一種讓自己感覺強大、能夠影響世界的方式。這是愛的反面嗎?並不是。他們的樂趣來自於掌控與互動,而這也是愛的基本要素之一——希望與他人建立連結,並產生影響。
在孩子的世界裡,「殺人」只是個遊戲,代表著強者與弱者的角色扮演。但在這個遊戲中,他們也在學習:
這些經歷,實際上就是愛的能力的初步發展。
我們往往認為愛是一種單純的情感,但事實上,它需要透過互動、挫折與修復來逐漸成熟。當孩子在遊戲中探索關係時,他們也在無意識間學習愛的界限與表達方式,而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愛的起點。
愛是與生俱來的慾望,同時也是需要後天學習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