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時被機-生無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約時被機-生無生(象山慶25.2.12)

    《安樂集》:「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是淨土門判教的起點:「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相乖,難修難入。」並引《正法念經》:「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

    有人說:「時」是時間,也是趨勢。所謂「與時俱進」,認清時勢之變化,越接近末法的眾生是「機解暗鈍」,且「去聖遙遠」,就越難以深細複雜的智解、止觀、神通等方式領受佛法的利益,但可以簡易單純的「稱念佛名」而起信、奉行,接引往生。

    「機」,是根機、機緣,佛法接受者「宿因」的厚薄、「素質」的勝劣。類似「因材施教」的材質。

    「約時被機」就是觀察、考量(審度)時代的趨勢,配合、因應眾生的根機而抉擇適當的法門,教導眾生去實踐,這才能「機/教」相應;若依當今的環境(五濁惡世)與人性(儜弱怯劣),最符應大眾需求的就是「信願稱名,往生極樂」,這是「普共諸(下品之機)眾生」的平等遍及、行易功高的救度。

有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尤其今日的末法凡夫,煩惱深而罪業多,雖暫時生在人道,身口意卻總是共同趨向三惡道,人與人之間無明相感、貪嗔相纏,最後是相牽入火坑,所謂「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對這樣的結果有所畏懼,就可能有危機感,而自尋出路、或共謀解脫,也許從佛教而略知因果業報之理,卻來不及消除往世多劫所造的惡因,這樣的時(背景)、機(業果),可說是窘迫而困苦,既無足夠的智力與能力以自修自救,又不甘於自作自受永劫淪墮,那就只有依靠佛菩薩的他力救度,才可能於今生減免其業報的牽引而安置於佛光的攝護中;三藏十二部中最能滿足這種需求的就是:念佛往生彌陀淨土之弘願門,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願行是:「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若問:「無常」與「明天」,誰先到 ? 答案是:無常不限於明天,而明天就是無常;無常未必有明天,而明天也仍是無常;因此,不是哪個「先到」,而是今天、明天、後天,總有一天,無常「必到」,因為每個當下,就是無常,而最終的無常,就是死亡。如何能不死 ? 於今之計,只有念佛往生極樂,到了極樂,往生即無生,無生就無死,無生無死無量壽,也就無所謂「無常」與「明天」了。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5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象山慶25.2.6) 問:眾生念佛有願生心      1.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肉身仍在娑婆,仍然要受(因果)業報?      2.命終往生…與阿彌陀佛有同樣的能力,就不?因果了 --以上1、2的描述可以嗎?      3.另外,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有受到前世果報,金槍一刺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象山慶25.2.6) 問:眾生念佛有願生心      1.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肉身仍在娑婆,仍然要受(因果)業報?      2.命終往生…與阿彌陀佛有同樣的能力,就不?因果了 --以上1、2的描述可以嗎?      3.另外,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有受到前世果報,金槍一刺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