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感動呀!太了不起了。可是我內心一片空虛,什麼都沒有。這樣我就不能參與鬥爭了嗎?
上述引言同時出現在本書的序章與結論,可以說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推論,作者認為1960年代日本學生運動的爆發來自於當時青少年遭遇的現代之不幸,空虛感就是那些不幸的表徵之一,作者透過揭露這些運動產生的原因,為這些運動定性,同時也逐一反駁過去日本社會大眾與學界對這段歷史的各種迷思。不過我一開始想看本書的動機並不是因為想瞭解作者對這段歷史有啥特殊見解,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而是更為基礎的原因。
XXX
本書還在預購宣傳期時,我就很期待,看到文案的介紹,就直覺這本書就是我期待很久的一本書。不過讀墨的電子書上架太慢,幾乎每天都在查上架沒,結果晚了紙本書一個月後才上架,想說剛好過年時可以把它看完,但我太小看本書四冊的厚實度,以及過年時的散漫惰性,結果過完年才看把第一冊看完,第二冊也沒看完,只看了七八成,所以又多拖了兩個禮拜多才看完,還好第四冊厚度比較薄,只有三十萬字,加上看到後來對各種事件發生脈絡與人物的立場也比較熟悉,看得比較快了一點,所以比預期早看完。從學生時代就斷斷續續看了一些日本1960年代運動的文字紀錄與影音檔案,包括東大全共鬥,安保,三里塚等等,但都很片段,沒有一個整體概念,然後裡面的黨派紛爭有夠複雜的,讓我一直看得霧煞煞,只能清楚辨認出共產黨的學生組織民青的立場與態度,但頭盔上常見的中核是啥意思,共產同與共產黨又有啥差別,其實都搞不太清楚,所以一直很想瞭解這些派系發展脈絡與立場之間的差異,看到這本書的宣傳文案,我心理馬上認定就是這本書可以回答我長期的疑問。

日本新左翼關係圖
雖然日文相關資料非常多,大概就像臺灣二二八的書籍一樣,各種立場都有,但因為我看不懂日文,所以也沒有辦法看,終於等到這本書中文翻譯,心想真是太好了。
看完後真得對日本60年代新左翼到聯合赤軍的發展脈絡有很清楚的瞭解,赤軍沒我想像得那麼威,反而覺得有點孬,然後也知道那些新左翼為啥那麼賭爛共產黨與其附隨機構民青。不過這些新左翼其實一點也不新,而且還是很舊的左翼,用的理論與概念的幾乎都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概念,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八竿子打不著。
新左翼與共產黨的分裂敵對根本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的翻版,議會路線,改良主義,先鋒黨,一國革命或是世界革命(史達林主義vs托洛斯基主義)等等路線爭議不斷重複上演。看到那些運動者的言語,讓我有種在看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
其實看完第1冊基本上就把戰後日本左翼與新左翼運動的發展脈絡釐清,只能說這些運動的分裂與彼此的鬥爭真得就是有點像馬克思批評拿破崙三世的名言,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這個鬧劇的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日本不只是現代化的後進國,也是社會思潮的後進國,一百年前國際共產運動的爭議重新上演。

第二冊就是在討論全共鬥的問題,如果我先看完本書在看《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觀影心得應該會很不一樣,依據書中的分析,東大全共鬥是當時日本各大學的全共鬥的特例,他是唯一由研究生與助教主導的全共鬥,也是日本大學全共鬥的轉折點,東大全共鬥一開始就如先前的日大,早大,慶大,橫賓大等八拉八拉大學一樣屬於校園民主改良主義鬥爭,如抗議學費調漲,學校決策不民主,校方不當懲戒等,但東大全共鬥後期轉型為全面對抗資本主義社會,提出「自我否定」、「大學解體」等口號,政治上的效果已經不是重點,而是透過運動來表現自我,運動本身成為目的,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那種不考慮運動成果的評估,單純追求個人道德純粹性的嚴格主義,有點讓人想起韋伯的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分析。
其實臺灣最近也有出版那個年代的相關書籍,但對歷史描述都比較片段,這本書寫的真得比較全面,如果對那段風起雲湧的日本1960年代歷史很有興趣的是很建議一定要看,雖然覺得有興趣的人應該不多啦。
XXX
本書作者小熊英二專長是『歷史社會學』,但這跟台灣理解的歷史社會學有點不一樣(或是我理解的),書中引用非常多與繁雜的文獻,但主要是要去證明他的理論,看書中論述分析時,不禁讓我有種在看涂爾幹的感覺,雖然裡面引用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概念,但這些都是被分析的文本證據,書中遵循著傳統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的分析架構,指出傳統的機械連帶被瓦解,但新的有機連帶還沒有建立起來,社會因而出現失序狀態(本書用的是摩擦),1960年的青少年反叛運動基本上就是那種失序狀態的表徵。那些年輕人因為沒有適合的概念與論述解釋他們面臨的迷惘空虛,現實感薄弱,生活充滿閉塞感,找不到人生方向與生存意義的困境,迷惘年輕人只好借用馬克思的理論概念來解釋他們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遭遇的困境,並在與機動隊的肉體對抗感覺自身確實的生存感(可能更多是武裝內鬥,不同派系的亂鬥)。

書雖然很厚,但大多是各種文獻的引用與分析,如新聞報導,座談記錄,運動文宣以及後來參與者的大量回憶錄,論述很具體簡單,分成幾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這些學生成長於戰後民主主義的初等教育,深信當時學校所教導的民主、平等、和平與公共討論意識,但後來卻成為日本首批進入嚴格升學競爭中的世代,他們意識到他們能進入大學是踩在同儕的失敗上,因此讓他們有了內疚感,他們菁英地位是犧牲別人機會換來的,與他們自己受的戰後民主主義教育相違背,這種現實與理想的違和感,讓他們出現否定自我的意識,想否定自己大學生的菁英身份。
第二層面,大學教育大幅擴張,學校變成職業訓練所而不是古典意義上追求真理的聖殿,大學不但硬體無法負擔超量學生,一課堂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課,教授與學生幾乎沒有互動,食堂與學生活動空間完全不足,為了擴張學校設備,導致學費持續調漲。但對學生而言,大學教學品質嚴重低落,但學費又一直在漲,很不合理。加上學校管理模式仍是延續小型私塾的模式,沒有導入現代管理經營制度,大學主事者私自挪用經費貪污情形不斷爆發。這促使了反對大學成為為資本主義勞工的教育訓練所,要求現實大學回歸到古典大學理念,並進化到解體大學的主張,認為現在大學是在為資本主義服務,以流水線方式不斷生產資本主義所需的勞工大軍,大學畢業生就是大學生產出來的商品,要對抗資本主義社會,首先就該廢掉大學。
第三層面是日本政治體制的保守化,戰後被公職追放的右翼政治人物在1950年中期陸續回歸政壇,美國盟軍結束佔領期,1955年後共產黨也走入議會體制,戰後初期日本的政治民主開放風氣逐漸被社會體制收攏,新左翼會出現就是反對共產黨走入議會被體制吸納成為體制的一環,日本的社會管理體制越趨穩固與龐大化。
第四個層面是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時期,大量單身年輕人來到大都市工作,不只大學生,還有大量的勞工,但都市不只住屋供給嚴重不足,休閒娛樂功能也相當缺乏,這些年輕人在都市中舉目無親,在量產型的龐大學校中與老師與同學幾乎無交集,心情充滿孤獨感。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成為他們與別人產生連結找到生活意義的管道,這意味著一旦資本主義的育樂消費產業充分發展後,這些在街頭抗爭的年輕人就會離開街頭。
第五個就是越戰、安保與美軍基地,學生意識到當時日本的經濟高度成長是建立在美國參與越戰之上,透過美日安保條例與在日美軍基地,使得日本成為支持美軍軍事行動的重要後勤,日本也成為美軍屠殺越南人的幫兇,這也讓學生感到內疚,加上以前父祖輩侵略中國,韓國,臺灣與東南亞的歷史,讓他們認同日本人是帝國主義的加害者角色,也加深他們的內疚感,恨不得把當時日本政治社會經濟體系瓦解推翻掉。
XXX
雖然作者鋪陳了很多的文獻去證明的推論,大抵上我是接受他的主要論證,但有些細節論證我還是覺得有點牽強,作者做了過多的詮釋,如第四冊的典範的轉移,我就覺得有點過度推論,但我不是日本現代史專家,所以我也沒啥其他想法,只有一個問題,他提到原因,其他國家也有面臨類似的過程,譬如臺灣,但學生表現為何不一樣呢
日台的差異,我初步覺得應該是臺灣轉型時間拉的比較長,經濟成長,政治轉型與大學擴充並沒有擠在一起同時發生,臺灣經濟起飛時是處於60~70年代戒嚴時期,大量鄉村年輕人來到都市,大學還是少數人才能讀,政治上則是壓抑各種不同異議,到了民主轉型的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臺灣已經一腳邁入消費社會,學生已經有街機紅白機可以打發了,學生也有預算負擔起KTV MTV消費,90年代後到2千年初期大學開始擴張時,臺灣選完總統大選,政黨也輪替了。但日本卻是在1960年代同時面對這些轉型。
另個思考對比,臺灣是從高壓專制轉向民主自由化的社會,而日本是從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戰後美軍託管時代轉型為保守穩定的自民黨一黨獨大的社會,日本青年對社會不滿可能更大。
本來看本書的目的是想瞭解日本1960年代的歷史,但看著看著就不禁與臺灣歷史做對比,其實以前也在大學社刊寫過反對大學成為職業教育訓練場所的東西,臺灣在1990年代才感知到的東西,日本在1960年代就經歷過,我想過沒多久,可能東南亞那些工業化更後進的國家也會遇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