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此法可治百病,病者老弱不妨一試,但切勿著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懷師箴言】此法修起來要注意,勿著相。學道家的人,不懂佛理的恐有障礙,學佛的人雖知理解,但要認真不著相,知道何時空掉,何時停止。能不著相,則此法妙極。

raw-image

自從禪道融合後,道家批評禪家單修性功(心性之道),不修命功(丹法),而主張性命雙修。基本的理論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窮理盡性而至於命”的道理,而認為禪家只窮理盡性,卻未至於命。同時也批評一般修道者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不能達到聖人境地。但如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也不能即身成就。故主性與命必須雙修。


性即無為之道,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清淨無為,當下即是,是真空的。命是修身入手,煉精化炁,以至煉神還虛,便是妙有。這一種理論體系,在基本原則上不能說不對,合於佛學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原則。但他們偏重于修行方法,忽略真正的窮理,他們看一般佛家(尤其是禪),是煉神修神養神而已。炁與精未能配合,等待解脫軀殼後,只能成為靈鬼。又認為持咒念佛等法門,只是煉炁,也不能入道。密宗的觀想這一類,也只是修精,都不究竟。精炁神三者應為一體:煉精成就,報身即色身才能圓滿。煉炁成就,百千萬億化身才能成就。煉神成就,清淨法身才能圓融。精炁神三者圓融合煉,則法報化三身皆得成就。然後散而為氣,寂然不動,涅槃清淨。聚而成形,百千萬億化身即其妙用。


有一個方法非常好,是有為法,密宗與道家都有這個修法,以我個人的經驗,道家此法較密宗及瑜伽術更完備。如果不存門戶之見,不妨試試看。以我看,無論道家、密宗,原始人類追求形而上的東西,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是同一個原理原則,同一個系統的研究,只是表達方式有異。何況這乃是助道品,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祖師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更應該學。這個方法非常好,道家稱它為補虧法,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稱為接命法。青少年修七、八天就不得了。但充滿以後,又有問題來了,這是旁語。一般修道者可憐,亦很可笑,半為弊癃殘疾,半為貪求長生,年輕人無此信仰智慧,等殘疾時才想回心修道,真如俗語所說:“垂老投僧,臨時抱佛。”哪裡來得及,何如一念彌陀,祈求往生多好。

raw-image

此法等於密宗所說的智慧灌頂,通常拿了酒和鈴子亂搞一通,在你頭上摸摸,在儀式上當然莊嚴肅穆,但實際上很難說了。真正的智慧灌頂,叫你自淨其意,觀想頭頂上一片光明,與本尊佛菩薩光明自然相接,此法修起來要注意,勿著相。學道家的人,不懂佛理的恐有障礙,學佛的人雖知理解,但要認真不著相,知道何時空掉,何時停止。能不著相,則此法妙極。假想——一說到假想,大家覺得不好聽,如改一名稱說觀想,大家就覺得味道不同了,可見人是喜歡自欺的。——觀想或幻想頭頂上有太陽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明點,有一道光,由頭頂一直沿督脈灌下,用眼識意識上接此光,即由脊椎神經而下到丹田,再到海底,然後分別由兩腿到兩腳心,接著由前面倒轉上來,多轉幾圈,精神充沛了,身體自然直起來,再將它空掉,一念不生,不理它了。


此法可以治百病,煉幾天即可引發生機。有幾位有病的朋友,如已故賈教授得癌症,到後期極可憐,痛苦萬分,蕭先生照顧他,見他苦狀看不下去,叫我教他用密宗一種快死之法,使他早日離開痛苦,早日往生,省下的醫藥費,還可給他的家人維持生活。後來賈教授減少痛苦,離去時,也比較安詳,就是用此法將其精神引開。如真觀想不起來,可用小電燈泡系在頭頂上(或一尺左右),開亮了,如此慢慢不用電燈也可觀想了,此法極有效,病人或老弱皆可一試。


至於此法之原理何在?其實道家所謂還精補腦,長生不老,一般都以為生命能最重要的精,在下部睾丸和子宮部分,其實最重要處在前後腦之間。年老精神衰弱,則間腦萎縮,腦下垂體分泌不足,一般道家是引下面的精液上行,刺激腦下垂體,由督脈轉入前身任脈。


但現在所傳接命法是直接由上面補它,使腦下垂體刺激生命機能,恢復靈力,使萎縮的間腦恢復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實,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間陽氣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實。老年人練習此法,時間需要長些,有病的人亦然。


或者有人要說這豈不是利用妄想妄念的有為法嗎?唉!妄念也不錯,妄念即其用。即教理所說的“所”,如見得“性”之人,用之更不在乎,因為雖在用,但知道“能”“所”皆空,即利用妄念的“這個”,也是本自清淨的。那便不是妄了,是動而不動的。所以修修有為法也無妨。話是這樣交代了,能不能透徹瞭解,修不修都隨各人自決定,尤其是在家人,事情忙,靜的機會又少,精神疲勞,特別要注意。當然,道家的大毛病也就在這裡,就是不走空的道理,太執著了。所以等到一發生現象、作用的時候,要立刻空掉它,就比較難。故如不究性空之理,不知空,即易落過與不及之病。所以並不是方法不對,而是你自己不會調度。至於何時應該空掉,如果禪定修學有素的人,到時自然會知道的,此法極妙。


——南懷瑾先生《習禪錄影》

——導引混元功《運好氣》


【運好氣】導引混元功氣功道館致力於推廣健康養生氣功,在全世界10種不同語系皆有道場,提供一系列冥想靜心、氣功舒壓等相關課程,許自已一個專屬的健康生活空間,請點首頁查看更多。

歡迎洽詢:【運好氣】導引混元功氣功道館

https://lin.ee/jAmoBNn

【運好氣】官網:https://thirdheart.com.tw/

【運好氣】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hare/QyyYth79fvAiyvGo/

【運好氣】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hirdheart

【運好氣】IG粉專:https://www.instagram.com/arahant_relic/

我有一位中醫師兼氣功師的父親,每天都會分享很多健康的資訊給我,我就負責轉貼給大家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三關後三關     道家說,”道者盜也”,好像不做小偷不能修道!事實上怎麼叫修道?是要盜天地之精華,硬要用偷盜的辦法,把天地的精神偷到自己身心上面來,使自己能夠永遠存活下去。所以修道是天下的大盜,所謂小周天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人體前面都很好,樣樣都很周到,有眼睛有鼻子,呼吸的吃飯的
你們諸位問到怎麼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緒、思想,尤其做老闆的,動不動發脾氣罵部下,動不動認為自己是資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這個心理要趕快改掉,看看神秀師父這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智慧,此心要平靜,沒有雜念妄想,沒有情緒。 但是人的思想情緒、感覺,隨時會發生,鬱悶、痛苦
前三關後三關     道家說,”道者盜也”,好像不做小偷不能修道!事實上怎麼叫修道?是要盜天地之精華,硬要用偷盜的辦法,把天地的精神偷到自己身心上面來,使自己能夠永遠存活下去。所以修道是天下的大盜,所謂小周天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人體前面都很好,樣樣都很周到,有眼睛有鼻子,呼吸的吃飯的
你們諸位問到怎麼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緒、思想,尤其做老闆的,動不動發脾氣罵部下,動不動認為自己是資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這個心理要趕快改掉,看看神秀師父這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智慧,此心要平靜,沒有雜念妄想,沒有情緒。 但是人的思想情緒、感覺,隨時會發生,鬱悶、痛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