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更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家人提及一件小事。多年前快四十歲的他惶惶不安,向我們都敬重的前輩書友請教,到了四十歲,真的會不惑嗎?書友回答,誰說不惑了,惑的很。如今我們年過五十,早已超過當時書友的年紀。的確,五十更惑。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境界一般人無法企及,或許我不該奢望四十不惑。不過以前總覺得,隨著年紀增長,經驗增多,我面對生活總該比年輕時多一些篤定。然而並非如此。

由於新科技興起,世界變化太快太大,使得我越來越不認識了。尤其家人和我至今仍未使用智能手機,幾乎可說是摩登原始人。有時甚至淪為數位難民,比如商場部分餐廳只能以智能手機點餐,假使無智能手機,形同被餐廳宣告禁止入內。雖然少吃幾家餐廳無所謂,但被排除的感受不太好。不過我們日常對智能手機需求不大,也就算了。摩登原始人亦為另一種人生經驗,只是與旁人相較略顯笨拙罷了。

我喜歡閱讀。「me too」風潮席捲國際,部分知名作家亦捲入相關爭議。雖然喜歡的作家未見涉入(他們早已逝去多年),卻不免陷入困惑,假使喜歡的作品,出自人品不端之人,我會不會改變看法?改觀或者不改觀,又是基於什麼理由?儘管西方早有作者已死的說法,藝文相關詮釋不再獨尊作者,讀者不妨有自己的看法,但無論如何,認識一部作品,多半是從作者開始。

有人表示應將作品和作者分開對待,我卻無法如此一刀切輕鬆。目前暫時的結論是,一件一件分開對待。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據稱人品不佳,寡情涼薄,連友人都出面控訴,但他本人沒回應。我讀過《大河灣》,對奈波爾的精準犀利敬佩不已,書中後殖民時期的官僚作風活靈活現,幾乎可以套在任何一個曾被殖民的地區、國家。由於《大河灣》的內容,與奈波爾人品不佳的部分無關,我同意不妨分開對待。

可是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的爭議卻不易斷論。過世後,其女揭發孟若默許繼父性侵的往事,引發國際文壇喧然大波。孟若向來以細膩描寫女性處境廣受推崇,然而實際上,她漠視女兒遭繼父性侵的遭遇,甚至在部分作品出現類似情節,看似消費女兒痛苦,讓人難以置信。長年思考、關注女性處境的女性高級知識分子,面臨家庭內的性侵難題,選擇站在丈夫這一邊,明知卻忽視女兒所承受的痛苦,孟若幾乎與無知無經濟能力的婦女無異。原來知識和經濟能力,並未讓女性更勇於保護女性,讓人難過又感慨。那麼,讀者該如何看待孟若的作品,或說孟若長年的思索和創作還有多少價值?抑或說不定反而是知識份子的本質,擅長思考、說理但怯於行動,知道可是做不到?太多疑問環繞孟若。目前不想閱讀孟若的作品,倘若日後我有能力處理這個複雜議題,或許才是適合閱讀的時機。

日前在某書讀到,美德過頭了,常常會是災難。乍見不合理,細想卻頗有道哩,節儉過頭是吝嗇、寬大過度流於鄉愿、勇敢過頭往往是莽撞,過分謹慎幾乎無異於怯懦。問題是美德的合理或過度,根本缺乏確切標準以便衡量,只能依照各自的能耐,迎接生活一個又一個難題。有時對錯與否當下無法清楚判別,往往帶著疑惑決定一些什麼,至於決定是否明智,只能留待日後檢證。

華人社會許是深受古人「一字褒貶」的影響,喜好議論別人的是非對錯。尤其社交媒體興起後,這股風潮更是欲罷不能,有時芝麻小事竟也惹來舉國關切,幾乎已是網絡霸凌。漸入中年後,深知自己並非聖人(一字褒貶原先是指孔子刪春秋),僅是一介凡人,缺乏智慧和專業知識,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已屬不易,無須急著批判別人。選擇不批判,或許看起來很笨,彷彿什麼都不懂。無所謂,我寧願謹言慎行,也不願妄言傷害別人。

人生很多選擇並沒有所謂是非的問題,而是背後有著各自不同的考量。比如要讀什麼科系或學校、選擇職業或伴侶等等,但既然選擇了,就承擔一切後果。敢於承擔,選擇才有意義。生活總是帶著疑惑前進,我覺得現在未必比年輕時更篤定些,只是如今多半臣服,接受後果。

有些人年長之後,習慣對晚輩、年輕人說教。或因我學書學劍不成,缺乏對別人說教的底氣。其實說教無效,且令人厭煩,可惜說教非常普遍,是部份長輩最擅長的交談模式。面對這樣的場面,我心中總是疑惑,除了說教,沒別的可聊了嗎?

萬事都有脈絡,若不瞭解前因後果,容易斷章取義,曲解誤讀,徒增自己和別人困擾。年歲漸增,似乎多明白了一點什麼,然而確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更多。可是時間精力有限,根本無力了解更多,我接受自己對許多事物幾近無知,仍有興趣的領域不妨稍稍了解一二,好奇與學習可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假使沒興趣也就算了,我不必什麼都懂,亦無須事事發表意見,適時閉嘴應是現代人的日常禮儀,以免禍從口出。

人到中年,逐漸接受自己的渺小和侷限,微塵也沒關係,就在自己的小小角落好好生活。坦然欣賞讚美別人的努力、才華,然而不再感傷自己不足。年紀或許果真長在狗身上,然而五十更惑倒也還好,疑惑讓我面對真實的自己。明知自己不夠好,仍勉力前進,追求一些什麼,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也滿好。

avatar-img
21會員
34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某圖書館發現《請照顧我媽媽》一書。幾年前中譯本出版時,曾風行一時,我當時錯過了。礙于阮囊羞澀與家中空間有限,這幾年我已很少買書,自然錯失許多好書,幸好有圖書館,使我仍有機會閱讀沒買的書。儘管晚了幾年,沒看過的書便是新書,遲看好過沒看。 連不熟悉韓國文化的我,都知道申京淑在韓國鼎鼎大名。這位知
馬六甲市區近來新開一家咖啡館。咖啡館開開關關原也平常,這家咖啡館兼賣一些舊書,稍有不同,我和先生偶爾前去尋寶,有人開始賣舊書總是好的。 日前,年輕老闆很高興地展示幾本非賣品,我們被魯迅的《吶喊》吸引,可惜手邊沒相機,未留下它的真容。在文風不太昌盛的馬六甲,我們竟能見到如此難得之書,堪稱奇遇。那是
附近的購物商場有個書展,我和先生興沖沖前去參觀。大致看看,幾乎都是英文書,我英文不行,轉身去附近另一個中文書展瞧瞧,英文書留給先生尋寶。 發現《聖女的救贖》,先看再說。我喜歡推理小說,惟未特別熱愛東野圭吾,若發願買下市面上所有的推理小說,我很快就會欠一棟房子。日後仍會反覆閱讀,才是我的戰利品。
先生拿著《禪者偶思》感嘆:「我和這本書的緣份有點薄,幾經波折才回到我手上。」不知緣深緣淺如何計算,但此書是我鼓起勇氣,向借閱者開口才要回來的。 我不大借書給別人。偶爾將書借出,就當作丟了,不然自己再去買一本。罕見(有些書難再得)或不想「丟了」,便直言不借,寧願被人埋怨小氣,也不願在心底遺留一隻小
四百多頁的小說,主要內容是兩人互動較勁,且毫無浪漫繾綣的遐想,這書似乎無聊乏味到了極點。然而史蒂芬.金用《戰慄遊戲》向讀者擔保,放心,絕對扣人心弦、心驚膽跳,沒看是讀者的損失。 《戰慄遊戲》主題是書迷與作家之間的糾纏。相較於寵物死而復生、外星人或不可解的神秘事件,種種詭異又迷離的情節,將讀者的注
本書不只是一位週刊總編輯的工作總結,可說是作者新谷學二十八年媒體工作的心得,他從記者、編輯,終於當上週刊總編輯,職業生涯順利成功。全書淺顯易讀,即使不熟悉日本時事,不知《週刊文春》威名,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作者多次提及他曾連續兩期《週刊文春》全數賣完,得意之情躍然紙上。《週刊文春》是日本長年暢銷
在某圖書館發現《請照顧我媽媽》一書。幾年前中譯本出版時,曾風行一時,我當時錯過了。礙于阮囊羞澀與家中空間有限,這幾年我已很少買書,自然錯失許多好書,幸好有圖書館,使我仍有機會閱讀沒買的書。儘管晚了幾年,沒看過的書便是新書,遲看好過沒看。 連不熟悉韓國文化的我,都知道申京淑在韓國鼎鼎大名。這位知
馬六甲市區近來新開一家咖啡館。咖啡館開開關關原也平常,這家咖啡館兼賣一些舊書,稍有不同,我和先生偶爾前去尋寶,有人開始賣舊書總是好的。 日前,年輕老闆很高興地展示幾本非賣品,我們被魯迅的《吶喊》吸引,可惜手邊沒相機,未留下它的真容。在文風不太昌盛的馬六甲,我們竟能見到如此難得之書,堪稱奇遇。那是
附近的購物商場有個書展,我和先生興沖沖前去參觀。大致看看,幾乎都是英文書,我英文不行,轉身去附近另一個中文書展瞧瞧,英文書留給先生尋寶。 發現《聖女的救贖》,先看再說。我喜歡推理小說,惟未特別熱愛東野圭吾,若發願買下市面上所有的推理小說,我很快就會欠一棟房子。日後仍會反覆閱讀,才是我的戰利品。
先生拿著《禪者偶思》感嘆:「我和這本書的緣份有點薄,幾經波折才回到我手上。」不知緣深緣淺如何計算,但此書是我鼓起勇氣,向借閱者開口才要回來的。 我不大借書給別人。偶爾將書借出,就當作丟了,不然自己再去買一本。罕見(有些書難再得)或不想「丟了」,便直言不借,寧願被人埋怨小氣,也不願在心底遺留一隻小
四百多頁的小說,主要內容是兩人互動較勁,且毫無浪漫繾綣的遐想,這書似乎無聊乏味到了極點。然而史蒂芬.金用《戰慄遊戲》向讀者擔保,放心,絕對扣人心弦、心驚膽跳,沒看是讀者的損失。 《戰慄遊戲》主題是書迷與作家之間的糾纏。相較於寵物死而復生、外星人或不可解的神秘事件,種種詭異又迷離的情節,將讀者的注
本書不只是一位週刊總編輯的工作總結,可說是作者新谷學二十八年媒體工作的心得,他從記者、編輯,終於當上週刊總編輯,職業生涯順利成功。全書淺顯易讀,即使不熟悉日本時事,不知《週刊文春》威名,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作者多次提及他曾連續兩期《週刊文春》全數賣完,得意之情躍然紙上。《週刊文春》是日本長年暢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回頭看,前面每一個關卡都是必要的 雖然又忘了今年幾歲了,仍然以為自己是剛過了三十五歲,原來不是,其實是早過了四十五,正朝著五十邁進。 對於數字始終是很大的困擾,完全沒有概念,連自己的年紀也是。 也不知這樣是好還是壞?好的是,心態常保年輕,因為總比自己以為的還少了十幾歲。
Thumbnail
孔子的時代,能活到四、五十歲,大概都是經歷豐富、看盡世事的"年長者";或者,該說是為數不多的長壽者,所以當他提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好像很有道理;但放到現代,高齡化社會儼然成形,七八十歲仍健在的人們比比皆是,資訊爆炸、訊息傳遞快速,競爭劇烈、生活緊湊,活到四十歲,頂多是社會的"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01/13/2009 有個同事要離職了. 將遠渡重洋到法國念書. 看他臉上帶著將迎接全新的未來的興奮. 但又帶著一絲對不可知未來的迷惑. 我告訴他. 有迷惑,並不是壞事. 這一兩年, 我覺得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很有道理 歷練隨著年齡成長,慢慢的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事,人生
新四十族群就是不只盤算金錢,還會接納居住、人際、甚至職場等新的議題到生活裏來,畢竟,從退休年齡一直到老死,還是想要活得精彩豐富呀!
Thumbnail
書籍探討了三十歲時人生的轉捩點,提供了讓人重新詢問自己人生方向的方式和方針,挑戰傳統的生活模式,以及迎接未知挑戰的心態。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40歲以前聽李宗勝的山丘,很多人是無感的,但對我們這種多愁善感的人來說,30歲時其實就已拉滿警報。 然而...終究還是躲不過歲月的摧殘,終究還是來到了40歲。 曾經以為,自己活到了25歲就已足夠了,就可以死去。 於是到了30歲,開始懷疑了人生、焦慮、悲傷與寂寞。 而接踵而來的,就是自
Thumbnail
於是我,又解開了自己人生中,一件本來令自己焦慮不已的事!而這,大概就是中年的現象之一吧!不是釋懷,不是放下,而是某種懂得的透徹!做自己,當然好!但問題是,人得想通「自己」是什麼模樣!而不只是起身對抗!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回頭看,前面每一個關卡都是必要的 雖然又忘了今年幾歲了,仍然以為自己是剛過了三十五歲,原來不是,其實是早過了四十五,正朝著五十邁進。 對於數字始終是很大的困擾,完全沒有概念,連自己的年紀也是。 也不知這樣是好還是壞?好的是,心態常保年輕,因為總比自己以為的還少了十幾歲。
Thumbnail
孔子的時代,能活到四、五十歲,大概都是經歷豐富、看盡世事的"年長者";或者,該說是為數不多的長壽者,所以當他提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好像很有道理;但放到現代,高齡化社會儼然成形,七八十歲仍健在的人們比比皆是,資訊爆炸、訊息傳遞快速,競爭劇烈、生活緊湊,活到四十歲,頂多是社會的"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01/13/2009 有個同事要離職了. 將遠渡重洋到法國念書. 看他臉上帶著將迎接全新的未來的興奮. 但又帶著一絲對不可知未來的迷惑. 我告訴他. 有迷惑,並不是壞事. 這一兩年, 我覺得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很有道理 歷練隨著年齡成長,慢慢的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事,人生
新四十族群就是不只盤算金錢,還會接納居住、人際、甚至職場等新的議題到生活裏來,畢竟,從退休年齡一直到老死,還是想要活得精彩豐富呀!
Thumbnail
書籍探討了三十歲時人生的轉捩點,提供了讓人重新詢問自己人生方向的方式和方針,挑戰傳統的生活模式,以及迎接未知挑戰的心態。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40歲以前聽李宗勝的山丘,很多人是無感的,但對我們這種多愁善感的人來說,30歲時其實就已拉滿警報。 然而...終究還是躲不過歲月的摧殘,終究還是來到了40歲。 曾經以為,自己活到了25歲就已足夠了,就可以死去。 於是到了30歲,開始懷疑了人生、焦慮、悲傷與寂寞。 而接踵而來的,就是自
Thumbnail
於是我,又解開了自己人生中,一件本來令自己焦慮不已的事!而這,大概就是中年的現象之一吧!不是釋懷,不是放下,而是某種懂得的透徹!做自己,當然好!但問題是,人得想通「自己」是什麼模樣!而不只是起身對抗!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