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在臺灣:從家庭到社會的共同工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在當今台灣社會,教育已不僅是知識傳授與升學競爭的舞台,品格教育正成為家長、教師與社會關注的核心焦點。隨著價值觀多元化、科技快速變遷以及家庭結構的多樣化,許多父母不禁問道:「如何教孩子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品格教育不僅關乎孩子的個人幸福與未來成就,更是家庭、學校與社會長期的共同工程。本文將深入探討品格教育的內涵與重要性,結合不同年齡段與特殊家庭背景的案例與策略,闡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並反思台灣環境如何影響這一教育目標。

一、品格教育的內涵與重要性

品格教育旨在培養孩子內在的道德素養與行為準則,涵蓋誠實、同理心、責任感、毅力、正義感等核心價值,並讓他們在生活中實踐這些原則。台灣的108課綱將「品德教育」納入教育目標,強調學生應成為具備倫理意識與社會責任的完整個體,這不僅是政策轉向,更反映了社會對品格的殷切需求。

為什麼品格教育如此關鍵?一個有品格的孩子能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信任,在挫折中展現韌性,在誘惑前堅守原則。台灣近年頻發的校園霸凌事件,例如學生因外貌或成績被排擠,甚至引發嚴重後果,讓人意識到單靠學業成就無法解決深層問題,品格教育才是治本之道。此外,數位時代的來臨,讓孩子面對網路酸民文化、虛假資訊與遊戲誘惑,若缺乏內在價值觀,很容易迷失方向。品格教育因此成為孩子成長的護身符與指南針,幫助他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立足點。

二、家長的角色:以身作則是起點

品格教育的第一課始於父母的行為示範。孩子天生是敏銳的觀察者與模仿者,他們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汲取價值觀。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誠實,自己卻在電話中隨口撒謊;或是叮囑孩子尊重他人,自己卻對服務人員態度惡劣,這樣的教導難以令人信服。

例如,一位高雄的單親媽媽每天傍晚都會和七歲的兒子一起整理書包。她會一邊收拾一邊說:「東西用完要歸位,這是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有一次,男孩把書包亂丟在客廳,這位媽媽沒有立刻幫忙,而是問他:「如果媽媽上班的文件亂放,會不會很麻煩?」男孩想了想,默默把書包收拾好。幾年下來,他不僅養成整理習慣,還在學校主動幫同學收拾散亂的課桌,甚至被老師選為「整潔小天使」,成了班上的小幫手。

一位新北的爸爸曾因工作壓力大,常在晚餐時對著孩子抱怨公司瑣事,沒想到十歲的兒子開始模仿他的負面態度,動不動就說:「學校作業好煩!」這位爸爸意識到問題後,決定改變。他開始在孩子面前展現積極的一面,例如某天加班到深夜回家,雖然疲憊,還是笑著對兒子說:「今天很累,但我把工作做完了,感覺很有成就!」幾個月後,兒子不再抱怨作業,還會說:「我今天寫完數學,感覺不錯!」這讓爸爸深深體會到,父母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品格。

一位台南的單親爸爸的故事更動人。他獨自撫養六歲女兒,某天在超商付款時發現店員多找了十元,他立刻退回去,並對女兒說:「誠實比幾塊錢重要。」女兒瞪著大眼睛問:「為什麼不能留著?」這位爸爸蹲下來,輕聲說:「如果是你掉了錢,會不會希望別人還給你?」女兒點點頭。幾週後,她在學校操場撿到同學掉的橡皮擦,主動交給老師,還驕傲地跑回家說:「爸爸說,做對的事心裡會舒服!」這位爸爸的以身作則,讓女兒從小就明白誠實的價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方式的示範

幼兒期(3-6歲),父母可從具體行為入手。一位台中的單親媽媽教四歲兒子說「謝謝」,每次收到糖果,她都會輕拍他的肩說:「記得說謝謝喔!」有次在便利商店,男孩拿到飲料,主動對店員說:「謝謝叔叔!」店員笑得合不攏嘴,這位媽媽也感動不已。

小學階段(7-12歲),父母可示範解決問題。一位彰化的爸爸曾在孩子面前耐心處理鄰居因停車位吵架的糾紛,十歲的兒子在一旁看著,後來在學校遇到同學爭吵時,他學著爸爸的語氣說:「我們冷靜一點,慢慢講。」老師還特別稱讚他。

青少年(13-18歲),父母需展現價值觀一致性。一位台北的媽媽堅持不買盜版軟體,告訴十六歲女兒:「我們要尊重創作者的辛苦。」有次同學分享盜版影片,女兒拒絕說:「我媽說這不對。」這讓她贏得朋友的尊重。

特殊家庭背景下的父母面臨更大挑戰

單親家庭中,這位台南的爸爸忙於工作,仍抽空陪女兒做家務。有次她忘了洗碗,他溫和地說:「爸爸也累,但還是得洗,你也試試。」女兒後來主動洗碗,還說:「我要幫爸爸。」

隔代教養中,一位台東的阿嬤每天用自己種菜的勤勞示範毅力。八歲孫子曾嫌她慢,她說:「阿嬤慢慢做,也能種出菜。」孫子後來幫忙澆水,還說要學阿嬤的耐心。

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工作)中,一位桃園的姑姑照顧十二歲姪子,她堅持不包庇他的小錯。有次他偷吃零食被抓,她讓他承認並分給弟弟,姪子紅著臉說:「我下次會問。」

新住民家庭中,一位新竹的越南籍媽媽用簡單中文教七歲兒子尊重多元文化。有次孩子在學校嘲笑另一位新住民同學說話的口音,後來越南籍的媽媽知道後對孩子說:「媽媽也有口音,你會不會也要嘲笑我?」男孩立馬搖頭,後來回到學校主動幫同學學中文。

策略:父母可設定「每日小示範」,每天花五分鐘與孩子分享一個正面行為,如幫助同事或鄰居,讓孩子從不同年齡與背景中自然吸收品格價值。

三、日常生活中的品格實踐

品格教育不需特別課程,而是融入日常。以下是不同年齡段與特殊背景的案例與策略:

  1. 從小事培養責任感
    策略:採用「任務分級法」,從簡單任務(如丟垃圾)逐步到複雜任務(如照顧家人),並用具體後果與正面回饋強化責任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貢獻。
    • 幼兒:一位台中的單親媽媽讓五歲兒子每天餵金魚,說:「忘了餵,小魚會餓肚子。」有次男孩忘了,魚缸水變混濁,這位媽媽帶他去看,說:「你看,小魚不舒服了。」男孩急得紅了眼,從此每天早晚餵魚,還在幼兒園主動照顧班上的盆栽,老師誇他像小園丁。
    • 小學生:一位台北的國小老師讓學生輪流擦黑板,若忘記,下課得留下補做。九歲男孩原本散漫,常忘記擦,第一次留下時他嘀咕:「好麻煩!」但老師說:「大家都靠你保持乾淨。」第二次他擦得特別認真,還說:「我不想再拖累大家。」後來他還幫忙整理講台。
    • 青少年:一位台南的單親媽媽要求十五歲兒子洗碗。他起初抱怨:「為什麼是我?」這位媽媽說:「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你也幫幫我。」有天她加班回家,看到兒子不僅洗了碗,還把廚房地板拖乾淨,他靦腆地說:「我想讓你輕鬆點。」從此他主動分擔家務。
    • 特殊背景:一位雲林的隔代教養阿公讓八歲孫子每天丟垃圾,說:「家裡乾淨靠大家。」有次孫子偷懶,垃圾堆滿門口,阿公帶他去看,說:「你看,這樣多亂。」孫子不好意思,第二天一早跑去丟,還幫阿公掃地。一位嘉義的姑姑照顧十二歲留守兒童女孩,讓她負責照顧弟弟。有次弟弟哭鬧,她耐心哄他,還說:「我不能讓姑姑操心。」一位苗栗的印尼籍媽媽讓十歲兒子幫忙翻譯信件給房東,男孩認真寫好,還說:「我幫得上忙真好。」
  2. 用故事啟發價值觀
    策略:使用「情境提問法」,選擇年齡適宜的故事,設計開放性問題(如「你會怎麼做?」),讓孩子將故事價值與生活連結,並鼓勵實踐。
    • 幼兒:一位台北的幼師用《三隻小豬》教毅力,問五歲女孩:「為什麼第三隻小豬的房子沒倒?」女孩說:「因為他用磚頭!」這位老師笑著說:「對,努力做好一件事,就像蓋磚房一樣穩固。」幾天後,女孩的玩具屋壞了,她花了一下午修好,跑來告訴老師:「我要當第三隻小豬!」
    • 小學生:一位台南的爸爸用《狼來了》問八歲兒子:「為什麼最後沒人救他?」兒子說:「因為他說謊。」爸爸再問:「如果你是村民,會相信誰?」兒子想了想說:「說真話的人。」後來兒子不小心打破花瓶,主動告訴老師,還幫忙清理碎片,老師感動地誇他誠實。
    • 青少年:一位高雄的媽媽用《小王子》跟十七歲女兒聊友誼。有天女兒的朋友想霸凌新同學,她想起故事裡小王子對玫瑰的責任,堅定地說:「我不能這樣對人。」她拉著朋友走開,還幫新同學拿書包,成了她的第一個朋友。
    • 特殊背景:一位台東的隔代教養阿嬤用《孔融讓梨》教六歲孫子分享。故事講完,她拿出一袋糖果問:「你想怎麼分?」孫子分了一半給阿嬤,還說要帶去學校給同學。第二天,他真的帶糖果分享,還被同學圍著叫「糖果哥哥」。一位新竹的越南籍媽媽用越南故事教十歲兒子感恩,講到一位窮男孩幫媽媽挑水。男孩聽完,主動幫媽媽洗菜,說:「我要像他一樣。」
  3. 鼓勵同理心練習
    策略:採「體驗式學習」,帶孩子參與公益或模擬他人處境,事後用對話引導(如「你感覺如何?」),讓同理心從體驗中生根。
    • 幼兒:一位桃園的媽媽發現四歲兒子常笑同學跑步慢,帶他參加社區親子路跑。兒子跑到一半喘不過氣,旁邊的大哥哥幫他拿水,他才明白跑不動的辛苦。回家後,這位媽媽問:「如果有人笑你跑得慢,你會怎麼想?」兒子低頭說:「我不想再笑別人了。」後來他在幼兒園主動幫慢跑的同學拿東西,還成了他的小跟班。
    • 小學生:一位花蓮的爸爸每年帶九歲兒子到原住民社區種菜。第一次兒子嫌泥巴髒,爸爸說:「這些菜是給沒東西吃的小孩。」收成那天,兒子看到當地孩子開心吃著他種的菜,感動地說:「我下次還要來幫忙。」從此他常幫班上弱勢同學拿便當,還說要當他們的「大哥哥」。
    • 青少年:一位台中的單親媽媽發現十四歲女兒嘲笑同學外貌,帶她去陪伴獨居老人。女兒幫一位阿嬤洗碗時,聽到阿嬤說年輕時也被人笑,她低頭不語。回家後,她對媽媽說:「我懂他們的孤單了。」後來她不再酸同學,還主動陪新同學吃飯。
    • 特殊背景:一位屏東的隔代教養阿公帶十一歲孫子參加淨灘。孫子起初嫌熱,但看到海灘乾淨後遊客的笑容,他說:「我做的有意義。」回學校後,他常幫同學撿垃圾,還被選為環保小尖兵。一位台南的姑姑帶十三歲留守兒童女孩去探訪養老院,女孩幫一位阿公推輪椅,聽到阿公說:「你來我就不寂寞。」她紅著眼說:「我要多來。」一位基隆的越南籍媽媽讓七歲女兒幫新住民同學適應學校。女兒教她中文,還說:「她不會說話時,我也急。」兩人後來成了好朋友。
  4. 設定界限與後果
    策略: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承擔行為結果(如賠償、道歉),並在過程中引導反思,幫助他們內化品格。
    • 幼兒:一位台南的媽媽發現五歲兒子偷拿同學鉛筆,帶他去還並用零用錢賠一支新筆。兒子哭著說:「我不要錢了!」但這位媽媽說:「錯了就要修好。」幾天後,他主動告訴媽媽:「我不會再拿了。」
    • 小學生:一位新竹的四年級生拿同學水壺開玩笑,爸爸讓他寫信道歉,還用零用錢買飲料請客。男孩邊寫邊嘀咕:「好貴!」但事後他跟爸爸說:「我下次會先問。」後來他還幫同學修水壺。
    • 青少年:一位台北的單親媽媽發現十六歲兒子翹課,沒收他的手機,要求他寫反思信。男孩寫道:「我浪費了大家的時間。」還給老師道歉,從此主動上課,還被選為班長。
    • 特殊背景:一位雲林的隔代教養阿嬤發現九歲孫子打破杯子,讓他用零用錢賠,還陪他去買新杯。孫子肉疼地說:「我下次小心點。」後來他幫阿嬤拿東西特別小心。一位桃園的姑姑發現十五歲留守兒童男孩偷她的錢,讓他還錢並跟家人道歉。他低頭說:「我錯了。」後來他主動坦白小錯。一位彰化的外籍媽媽發現十二歲女兒說謊,停用她手機一周,還讓她寫信解釋。女兒寫完說:「我不想再騙人。」

四、學校與家庭的合作

學校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場域。一所新竹國小舉辦「品格日」,學生分組討論「有人插隊怎麼辦」,得出「先提醒,再找老師」的結論。老師請家長記錄孩子好行為,如主動倒垃圾。一位彰化媽媽發現孩子在學校守規矩、家裡卻亂丟玩具,與老師統一標準,孩子一周內改善。一所台中學校設「誠實商店」,一位女孩坦白多拿餅乾,她說:「我不想騙自己。」一所台南幼兒園辦「分享日」,一位男孩不肯分玩具,看到同學給他糖果後,他主動拿出玩具車,說:「這樣比較開心。」一位高雄國中生因霸凌被單親媽媽與老師聯手教導,他後來道歉並幫同學拿書,說:「我不想再當壞人。」

特殊家庭需更多配合。台東隔代教養的阿嬤與老師合作,讓十歲孫子參加品格營。他從害羞變開朗,還說:「我學會跟大家一起做事。」桃園的姑姑與學校聯繫,確保十三歲留守兒童女孩的紀律一致。女孩因偷懶被罰站,後來主動完成作業。苗栗的外籍媽媽參加家長會,了解學校品格計畫,回家讓孩子幫忙家務,說:「學校教的,我們也要做。」

策略: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老師定期溝通,確保教導連貫。

五、數位時代的挑戰

數位時代考驗品格。一位台北國中生因遊戲罵人被檢舉,父母讓他看錄影並約定「線上也要尊重」,他後來在遊戲中幫隊友,還說:「這樣玩更開心。」一位台南小六生在LINE嘲同學被投訴,媽媽讓她當面道歉並停用手機一周。她哭著說:「我不想再傷人。」一位新北小五生沉迷手遊不肯寫作業,爸爸設每日一小時規範,還要求他在遊戲中幫隊友。他後來說:「幫人比贏更爽。」一位台中的隔代教養阿公發現十三歲孫子在網路說謊,停用電腦並讓他道歉,孫子說:「我以後不亂講。」一位彰外的籍媽媽發現十歲兒子遊戲作弊,讓他停玩一周並寫反思,他說:「公平比較好玩。」

策略:用「數位規範法」,設定線上行為規則(如不辱罵、不作弊),並用教育App輔助學習,同時控制螢幕時間。

六、文化與環境的影響

台灣重視禮貌,讓孩子易學尊重,如公車讓座成習慣。競爭文化可能教「勝者為王」,一位基隆媽媽發現十歲兒子推卸排名責任,帶他找老師討論學習問題,還說:「努力比名次重要。」兒子後來主動練數學,說:「我要對自己負責。」一位宜蘭奶奶用紅包教捐贈,八歲孫子起初不捨,但看到公益廣告後,他主動多捐五十元,說:「幫助別人很好。」一位嘉義阿公在中秋烤肉時讓十一歲孫子分月餅給鄰居,孫子後來常帶糖果分享同學,說:「阿公說分享才快樂。」一位台東媽媽用端午包粽子教關懷,九歲女兒送粽子給獨居老人,老人摸著她的頭說謝謝,女兒跑回家說:「他們笑了,我也開心。」一位屏東的姑姑帶十三歲留守兒童女孩過年幫忙,女孩負責洗菜,還說:「我要讓姑姑休息。」

策略:用「節日教育法」,將傳統活動與品格價值結合,如分享、感恩,讓孩子在文化中學習。

七、持續反思與調整

品格教育因年齡與背景而異。幼兒需示範,如一位台中媽媽教四歲兒子說謝謝,他後來主動感謝。小學生可討論是非,如一位新竹爸爸問九歲兒子:「抄作業對嗎?」他承認錯誤並補做。青少年需傾聽,一位屏東單親媽媽發現十四歲女兒抽菸,問:「這對你好吗?」陪她找攝影興趣替代,女兒說:「我不想讓你擔心。」一位台中爸爸改要求為每周聊「驕傲的事」,十二歲兒子分享幫同學經驗。一位新北媽媽問十歲兒子隱瞞成績的解決法,他主動補習,說:「我要對自己負責。」一位台東的隔代教養阿嬤發現十五歲孫子逃學,讓他寫反思並陪他找老師,他說:「我要努力。」一位新竹的外籍媽媽與八歲女兒討論吵架,女兒寫信道歉,說:「我不想再鬧。」

策略:用「階段調整法」,根據年齡與背景調整教導,定期對話反思內化程度。

結語:品格教育是一場長跑,更是一份傳承

教孩子品格,如同在他們心中種下一棵樹,需要耐心澆灌、細心修剪,更需要無盡的愛與陪伴。這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旅程,穿越日常的點滴,跨越年齡的階段,跨越家庭的多元背景,最終在孩子心中扎根,長成參天大樹。在台灣這個快速變遷又充滿溫情的社會中,每個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品格教育的篇章——從單親父母的堅韌、隔代教養的智慧,到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外籍配偶家庭的包容,這些故事匯聚成一股力量,證明品格教育不僅是個人的修養,更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品格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它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然而,它的核心始終不變:以身作則,用心陪伴,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誠實的力量同理心的溫暖責任感的重量毅力的果實。當孩子長大,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這份教導都將成為他們內心的燈塔,指引他們在風雨中站穩腳跟,在順境中不忘初心。他們不僅會因此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會將這份品格傳遞下去,讓家庭溫暖,讓社會更美好。

品格教育是一份無形的禮物,父母種下的是希望,孩子收穫的是未來,而最終綻放的,是整個社會的良善與光輝。這場長跑沒有終點,因為每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都是下一個社會風氣更進一步起點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顧門口的黃顧問
5會員
44內容數
人世間最重要的,是人,是人,是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Thumbnail
孩子教育不應該僅著重於高學問或考試能力,而應該培養懂得尊重、禮貌、體諒、有品德的孩子。品德已被忽略,但它對社會仍然至關重要。本書內容闡述從不同角度培養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品德的具體表現,引導讀者思考人生與品德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孩子教育不應該僅著重於高學問或考試能力,而應該培養懂得尊重、禮貌、體諒、有品德的孩子。品德已被忽略,但它對社會仍然至關重要。本書內容闡述從不同角度培養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品德的具體表現,引導讀者思考人生與品德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101品格榮譽勳章」是孩子們進入蒲公英家後, 品格教育培養的其中一個重要機制。 而累積了3-4年大、小能力的孩子, 在這最後的兩個學期中,展現了明顯的品格表現, 所以最近請家長協助檢視孩子們在家中的表現, 一起協助孩子們勾選認證這些重要的品格項目。 而有孩子因為先前沒有保管好這本重
Thumbnail
「101品格榮譽勳章」是孩子們進入蒲公英家後, 品格教育培養的其中一個重要機制。 而累積了3-4年大、小能力的孩子, 在這最後的兩個學期中,展現了明顯的品格表現, 所以最近請家長協助檢視孩子們在家中的表現, 一起協助孩子們勾選認證這些重要的品格項目。 而有孩子因為先前沒有保管好這本重
Thumbnail
「好品德」是孩子最佳的軟實力!一本專為國中、小階段學子量身著作的《弟子規》,除了有中、英文雙語對照,以圖像表現來呼應、舉證,激發學習《弟子規》的意願,提升閱讀樂趣,培養真、善、美的陶冶涵養。助印佛經善書可與十方大眾廣結善緣,福慧增長、轉變命運。
Thumbnail
「好品德」是孩子最佳的軟實力!一本專為國中、小階段學子量身著作的《弟子規》,除了有中、英文雙語對照,以圖像表現來呼應、舉證,激發學習《弟子規》的意願,提升閱讀樂趣,培養真、善、美的陶冶涵養。助印佛經善書可與十方大眾廣結善緣,福慧增長、轉變命運。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