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位學生辯論校園是否應禁用手機,評論意見兩極分化,各執一詞,而網路上的文字總是暴力,我不喜多看,便草草關掉螢幕。
現今社會中,青少年沉迷手機已成常態,回想先前擔任補習班輔導老師時也被問到類似問題,再再顯示手機對於一般家長棘手程度。然而不只學生,我猜想許多家長自己也同樣沉浸在數位世界中——只是較不願承認罷了。
關於手機,我始終站在中立的角度,它可以是溝通媒介、職場助理、娛樂來源,甚至是逃避現實的精神時光屋,端看我們如何使用罷了。
回到主題,我認為喜歡讀書和喜歡玩手機的本質並無二致,除少部分人的本身興趣之外,另一重點在於成就感的獲得。我經常看到許多原本成績低下的學生,一旦把分數排名衝上去了,也就在成績上升的路上持續前進。其原因來自成績提升後所獲得的認同:成為師長眼中的模範、同儕的標竿,所帶來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形成正增強,也就願意維持優秀表現。(若運用得當,稱讚是非常容易操弄人心的。)
而電玩遊戲的邏輯也是相同心理機制。遊戲開發商透過精心設計,將遊戲難度設定成適中(或客製化難度,如系統匹配或使用者自行調整),讓玩家能更快速、更強烈感受到成就感。此外,開發商更將遊戲設計成容易達成心流的狀態,以此獲得更高的遊戲滿足感,或稱「精神時光屋」。據此,若將其中一項條件移除(例如故意讓孩子持續輸掉遊戲),久而久之,他們漸漸會失去興趣。

現代人沉迷手機,除了手遊外,我想更多時間用於刷短影音、瀏覽IG或Threads,其中更以Reels尤為吸引人,讓時間不知不覺中流逝。這些短期密集的資訊刺激確實能帶給大腦許多滿足。然而當我們長期沉浸在快速廉價的影片當中,注意力降低和審美能力下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恐怖遠超過所謂「短暫放鬆」如此簡單。短影音自然成為比電玩更難戒斷的事情。
若家長認為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過多,除了可以使用上述提到移除成就感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看到並喜歡上「手機以外的世界」。
這個世界其實非常廣闊,有無數有趣的事物值得探索。無論是找到一項真正熱愛的興趣,還是踏上旅程認識不同文化、感受自然風景,那些體驗往往遠比一支又一支的短影音來得更真實、更難忘。我始終認為,手機本身從不是敵人,真正的挑戰,是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螢幕,抬起頭來看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

回到家長的角色,我也常在捷運上看到一些畫面:孩子孤單地坐著,而身旁的大人,卻只是默默滑著手機,彷彿與眼前的人事物毫無連結。如果大人們都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與熱情,只願將注意力投注在掌心的螢幕之中,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奢望孩子會熱愛現實、嚮往探索呢?
我們教孩子認真生活、主動學習、遠離虛幻,但若我們自己都早已將生活交付給演算法,那麼所有叮嚀與擔憂,也不過只是徒勞。所以我始終相信,與其規範孩子怎麼用手機,更重要的,是陪他們一起看見螢幕之外的風景;與其批評他們沉迷,不如一起發現什麼東西,值得我們更深地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