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影響孩子一生的情感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由英國心理學家 約翰·鮑比(John Bowlby) 在 20 世紀中葉提出,後來由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 進一步發展。

這個理論主要探討「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並認為這種早期的依附關係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情感發展、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

定義

人類天生具有形成親密關係的需求,特別是在嬰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依附關係,對於未來的安全感、自尊、人際互動等心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人類生活中最嚴重的問題,源於我們未能充分理解我們是相互依存的存在。」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嬰兒透過與照顧者的互動,發展出一種「內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這個工作模式將會影響自己在和其他人相處時,會如何來理解和決定自己和其他人相處時的想法和方式。

「一個人的心理生活,不僅僅由他的經驗決定,更取決於他賦予這些經驗的意義,而這種意義總是受到他與他人關係的影響。」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分類

依附理論透過「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 Experiment)」,將幼兒的依附關係分為四種類型。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2. 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4. 混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陌生情境實驗 - 實驗流程

實驗對象為12-18個月大的幼兒

整個過程約20分鐘,包含8個階段:

1️⃣ 媽媽和小孩進入實驗室(陌生環境)

2️⃣ 小孩自由探索(媽媽在場,觀察小孩的行為)

3️⃣ 陌生人進入(觀察小孩對陌生人的反應)

4️⃣ 媽媽離開(小孩與陌生人獨處,測試小孩的分離反應)

5️⃣ 媽媽回來,陌生人離開(觀察小孩的重聚行為)

6️⃣ 媽媽再次離開(小孩獨處)

7️⃣ 陌生人回來(測試小孩對陌生人的安撫反應)

8️⃣ 媽媽回來,陌生人離開(再次測試小孩的重聚行為)


陌生情境實驗 - 結果分析

根據小孩在「媽媽離開與回來」時的反應來分類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實驗結果有60%-70%小孩是此類型

✅ 媽媽在場時,小孩能安心探索環境。

✅ 媽媽離開時,小孩會感到不安,但不會過度驚恐。

✅ 媽媽回來時,小孩立即尋求安慰,並能快速平復情緒。

➡ 解釋:代表小孩和媽媽的關係穩定,媽媽能提供安全感,這種小孩長大後通常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心。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實驗結果有10%-15%小孩是此類型

❌ 小孩對媽媽極度依戀,不敢探索環境。

❌ 媽媽離開時,小孩會極度焦慮、哭鬧。

❌ 媽媽回來時,小孩仍然難以平復情緒,甚至表現出矛盾行為(如一邊求抱,一邊推開媽媽)。

➡ 解釋:代表小孩對媽媽的安全感不足,可能因為照顧者的關愛時有時無,導致小孩無法確定媽媽是否可靠。


注意!!分離焦慮不等於焦慮型依附!!

媽媽離開時,小孩哭鬧的「分離焦慮」是正常合理的,不等於小孩就是「焦慮型依附」。

而是要看以下這兩種情況下,小孩的反應

1️⃣媽媽真的離開時

2️⃣媽媽和小孩重聚時

來判斷孩子和媽媽的依附類型!

即使是「安全型依附」的孩子,一樣會產生「分離焦慮」,所以家屬對於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是多安撫多溝通,千萬不要因此就開始做太多聯想,覺得是不是教養或孩子個性出了甚麼問題?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幼兒因為生存能力還非常不足,所以要離開熟悉的照護者是絕對會焦慮的!如果人類的基因裡,幼兒都不會有分離焦慮,那麼遠古時代的大人應該都很能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山洞,或是野外和野生動物一起,讓孩子超容易被野獸吃掉,那人類也不會成為現在地球上的優勢物種了。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實驗結果有15%-20%小孩是此類型

❌ 母親在場或離開時,嬰兒都顯得冷漠,不太表現情緒。

❌ 母親回來時,嬰兒不太尋求安慰,甚至刻意忽視母親。

➡ 解釋:通常來自冷漠或拒絕提供情感支持的照顧者,嬰兒為了適應,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以避免被拒絕。

在戀愛關係中,焦慮型依附的人,和逃避型依附的人,容易互相吸引,卻也容易讓彼此陷入痛苦的關係模式。這種組合常被稱為「焦避共舞」(Anxious-Avoidant Trap)。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實驗結果有5%-10%小孩是此類型

❌ 嬰兒的反應不一致,可能同時害怕又想接近母親。

❌ 可能出現僵住、不動、驚恐等行為。

➡ 解釋:通常出現在受過創傷或虐待的嬰兒,他們的照顧者可能是恐懼來源,導致嬰兒無法建立穩定的依附模式。


滿足寶寶的需求,就是在建立關係依附。(換尿布、哄睡、洗澡、餵奶、陪玩⋯⋯都是寶寶的需求)及時適當回應寶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增加依附關係的信任度。及時適當,穩定的回應寶寶的需求,是養成安全型依附的原則

寶寶能適應不同照護者,跟不同照護者建立依附關係,只是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註1:「混亂型依附」這個依附類型並非一開始在1970年代就由 約翰·鮑比(John Bowlby)和 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而是在1990年代由Main & Solomon補充。

註2:我把依附理論和阿德勒的學說稍微拉在一起,不過提出依附理論的學者和阿德勒是不同心裡學派的,我只是把他們類似的見解放在一起,互相呼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育兒哲學家
6會員
27內容數
一個曾任NGO輔導志工的兒科醫師,分享心理學相關的親子教養與兒科專業的醫學知識
育兒哲學家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艾瑞克.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應用於親子溝通,透過瞭解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溝通交流類型(平行、交錯、曖昧)及心理遊戲,能建立健康互動模式,避免負面影響。文章分析不同溝通方式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強調平行溝通的重要性,並建議父母減少「轉移焦點式溝通」,以建立健康親子關係。
Thumbnail
2025/04/13
艾瑞克.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應用於親子溝通,透過瞭解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溝通交流類型(平行、交錯、曖昧)及心理遊戲,能建立健康互動模式,避免負面影響。文章分析不同溝通方式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強調平行溝通的重要性,並建議父母減少「轉移焦點式溝通」,以建立健康親子關係。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產後荷爾蒙變化如何影響媽媽們的身心狀態,以及男性在配偶生產前後的荷爾蒙變化。文章詳細介紹了雌激素、黃體素、皮質醇等荷爾蒙在孕期和產後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情緒、睡眠和身體健康的影響。此外,文章也澄清了母乳哺餵與產後憂鬱症的關係,並給予夫妻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產後荷爾蒙變化如何影響媽媽們的身心狀態,以及男性在配偶生產前後的荷爾蒙變化。文章詳細介紹了雌激素、黃體素、皮質醇等荷爾蒙在孕期和產後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情緒、睡眠和身體健康的影響。此外,文章也澄清了母乳哺餵與產後憂鬱症的關係,並給予夫妻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3/19
RSV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疾病,尤其六個月以下且就讀託嬰中心的嬰兒風險更高,本文詳述RSV感染症狀、高風險族群、臺灣重症案例、疫苗種類與預防方法,並建議六個月以下託嬰中心嬰兒施打RSV疫苗。
Thumbnail
2025/03/19
RSV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疾病,尤其六個月以下且就讀託嬰中心的嬰兒風險更高,本文詳述RSV感染症狀、高風險族群、臺灣重症案例、疫苗種類與預防方法,並建議六個月以下託嬰中心嬰兒施打RSV疫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父母尊重孩子並與他們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4個法則,分別是尊重、信賴、傾聽、互助。這些法則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強大的連結,並提供孩子支持和安全感。
Thumbnail
父母尊重孩子並與他們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4個法則,分別是尊重、信賴、傾聽、互助。這些法則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強大的連結,並提供孩子支持和安全感。
Thumbnail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Thumbnail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