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後,很容易迷失在育兒瑣事中。
從要選擇哪一個牌子的尿布,什麼時候開始吃副食,到要用哪類教養方式帶孩子,都能成為媽媽心中的論文題材。
為了不把自己累死,面對琳瑯滿目的課題,抓重點變得格外重要。
那麼,什麼是最重要的呢?個人認為是人格發展,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使上力,那會希望我能在成長個階段,幫助引導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也就是有一天孩子長大,在情感、行為和思維方面能夠適應和應對不同情境,好好生活。
所以當我看到艾瑞克森 (Erik Erikson) 的人生八階段發展理論(Eight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就覺得太好了!馬上用起來。
艾瑞克森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他提供了一個框架,來理解人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成長,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同樣可以在育兒中做為指引,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
人生八階段發展理論,或稱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探討人從出生到年老,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每階段都涉及特定的生活挑戰和心理衝突,這些挑戰影響人的個性和人格的發展。
提出理論的艾瑞克森認為,通過解決這些心理衝突、克服階段挑戰,個體可以獲得心理成熟和健康的人格。
從中我體認到,人生每階段都有亟需處理的課題,也揭示,特別在孩童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可以如何的推一把,幫助孩子每階段平和衝突、闖關成功。
嬰兒學習信任的基礎,建立在父母的關愛和安全感之上。如果照顧者可靠、一致且提供關愛的照顧,孩子會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們有愛、值得信任。相反的,可能會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對世界有戒心。
❤️這時期不用想太多,就大力滿足寶寶的需求吧,哺育、換尿布、抱抱…。一度「百歲醫生」風靡,那個媽媽我也想過是不是不能一哭就抱,「鍛鍊」小孩,但始終沒能忍心抵抗小嬰兒的哭聲呼喚,事實上,嬰兒時期正是透過有沒有人回應我們需求,而建立對主要照顧者的信任,以及對世界的信任。
幼兒們開始發展自主性,學習探索世界,但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限制。在這個階段,孩子專注於發展對身體技能的個人控制感和獨立感,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對於幼兒建立自信心和獨立性至關重要,同時給予足夠的自主空間。
如果孩子受到過度的控制或批評,他們可能會開始對自己的自主性感到羞愧,並懷疑自己的能力。
❤️小孩的自主性從哪裡看出來呢?就是有一天開始會說:「不要!」然後將「不」朗朗上口。這時候要放手,小孩能做的就讓他去做,我記得常常得抑制自己的「幫忙」,就算是性急,「你自己穿鞋好慢啊,我真想幫你穿」只能成為藏在心中的OS。
這個時期,剛好也是如廁訓練時期,如果孩子不小心「意外」和「失敗」,大人也別過於責備、批評孩子哦。
可以說這個時期大人的角色相當微妙,一邊學著放手讓孩子成功自主,一邊學著讓孩子嘗試失敗,但是不至於因失敗羞愧而失去自我價值感。
幼兒進入學齡前階段,開始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了,在遊戲和社交中更加能表現自己。孩子開始自己計劃活動,創造遊戲,並與其他人發起活動,發展出主動性,對自己領導他人和做出決策的能力感到安全。
這時期,鼓勵小孩嘗試新事物,引導責任心,並且不過度批評他們的錯誤,這有助於防止內疚感。
❤️這階段明顯孩子有更多與同齡小孩的互動,在跟媽媽的遊戲時,也會想出很多特別的玩法,如果在忍受範圍內,不如有時讓孩子主導,這能讓他們感覺很開心,學習掌控局面。
曾在大熱天和小女玩著,用棉被搭人肉造雪人的遊戲,那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然孩子也要自己享受結果(consequences) ,「好熱呀,好熱呀。」她邊玩邊快樂地喊著(媽媽只能揮著汗,打造那不存在的冰雪世界......)。
學齡兒童開始學習學業和技能,並且開始與同儕比較。這時候大人可提供適當的挑戰,鼓勵他們發揮潛力,但留意避免對比和過度評價,以免引起自卑感。
如果孩子被鼓勵並獲得正面的反饋,他們會開始感到自己的努力勤奮,並對自己實現目標的能力感到自信。相反的,如果這種主動性沒有得到鼓勵或是受限,那麼孩子可能感到自卑,懷疑自己的能力,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
❤️這時期大人適合當一位啦啦隊長,爸媽和師長提供一致的、建設性的反饋,並且鼓勵孩子的努力,而不僅僅是稱讚孩子的成就。
當然有些挫敗是一定的,正面的引導能讓孩子培養謙虛的美德,更加認識自己的優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歡迎參考那個媽媽的之前的文章育兒的誘惑:為什麼要和別人比較?
以上是「人生八階」的其中前四階,在人生階段的前期,父母、主要照顧者、師長還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透過適切的支持和理解,父母能夠協助孩子在各階段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這會使得孩子和我們自己的生活都更輕鬆省力。
剩下來的另外四階段,是屬於青少年以後,和育兒已經不太相關(孩子都大了……),反而更符合讀者的人生階段,所以就另起文章介紹了。
或許讀到現在,有人會想說不定現在「不信任」、「羞愧」等負面感受正是人生幼年的某階段沒能好好完成所造成的。或是,「欸!那又不是我的錯,我小時候就是沒人稱讚」、「我缺抱抱」怎麼辦?
這種感受很正常,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人生八階」理論主張,每階段都有人生衝突,如果妥善互動能幫助人格的完善,但這不代表我們只有一次處理衝突的機會,認知到現在的困擾或許歸因於那裡,正是拋開心裡枷鎖、踏上改變旅途的時候了。
人生每階段真有亟需處理的課題嗎?雖然提出理論埃里克森自己也強調這是一種思考工具,而不是事實性分析,不是可測試的理論,但自己在育兒過程的確感受到分階段發展的課題和重點,拿來當實用框架,相當方便,提供給爸爸媽媽參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