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采遇見耶穌(上)|曠野的問答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在時空的疆界之外,曠野深夜,星河浩瀚,風聲如低語在空曠之中流淌。

尼采站立於一塊巨石之上,身影與黑夜融為一體,神情鋒利如劍,雙目如熾焰般燃燒。

遠處,一道溫柔而堅定的光輕輕靠近,耶穌靜靜站在他的對面,衣袍微動,目光平和。

燃燒著孤傲之火的尼采,與耶穌在時空之外的曠野相遇

燃燒著孤傲之火的尼采,與耶穌在時空之外的曠野相遇


尼采冷笑,帶著無情的嘲諷開口:

「終於,你來了。我猜到了你會來,畢竟,我殺了你。『上帝已死』,不只是我寫下的預言,更是我親手完成的行動。我將你的名號釘在墓碑上,把你們那些兩千年來編織的謊言燒成灰燼。你曾說愛是道路、真理、生命?可笑,耶穌,這些詞語只是奴隸的安慰劑,懦夫的逃生索。真正的人,勇敢的人,怎會低頭於愛?我以鐵錘擊碎你們虛偽的同情,粉碎所謂救贖的糖衣毒藥。我要讓人超越你,超越神,成為自己的太陽。你來這裡,是想挽回你敗北的名聲,還是來看看自己墳墓的樣子?」


耶穌靜靜地聽著,目光如晨曦一般溫柔而堅定,任憑這場宣告在夜空中迴盪,毫無急於反駁之意,似乎只是陪他走完這一段怒吼。

片刻後,耶穌開口:

「弗里德里希,我聽見你的怒火,也看見你的孤獨。你毀壞了神,推倒了一切權威,舉起鐵錘敲碎了過去的價值。你自封為埋葬神的人,可我問你,當你把神埋進墳墓,你是否真的因此自由?當你的鐵錘落下,世界空了,價值破碎了,你的靈魂是否就此得到滿足?」


尼采挑眉而笑,聲音更加高昂:

「自由?你竟敢問我自由?當然,我自由了,因為我把那些軟弱、謊言、懦弱的道德全部焚毀。我解放了人,讓他不再需要你那些關於救贖與彼岸的麻醉。我讓人正視地上的泥濘,從中鍛造自己的意志。我不需要滿足,滿足是庸人的毒藥。我要的是掙扎,是創造,是無限的戰鬥。是的,我把神趕出了人的靈魂,把天堂燒得片甲不留,因為人必須成為自己的主人,必須用雙手重寫命運。你來問我是否空虛?笑話,我從未這麼飽滿。我用孤獨填滿了自己,用毀滅照亮黑夜。」


耶穌靜靜望著他,聲音不帶一絲反駁,只有更深的溫柔:

「那麼,你的自由是無邊荒野的自由,是終身流浪的自由。可你是否曾在這場無休止的戰鬥裡,哪怕片刻,感受到疲倦?你將自己投向永恆的掙扎,將孤獨視為冠冕,把荒蕪當作榮耀。可是,當夜幕最深,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何自由必須以沒有家為代價?為何強大必須建立在拒絕安息之上?


尼采仰頭大笑,聲音中帶著刺耳的驕傲:

「因為家是懦弱的陷阱!歸屬是腐爛的開端!庸人需要家,他們害怕寒冷、害怕黑夜,所以發明了愛,發明了歸屬。可我,弗里德里希,我選擇荒野。我寧願讓風割裂我的皮膚,也不願在你們的庇護所裡腐朽。庸常的人追求平靜,我追求風暴。安息?哈,那是給奴隸的毒藥。你以為我會向你低頭求安慰?不,我只向深淵致敬!


耶穌看著他,眼神裡並無憐憫,也無懼意,他輕聲說:

「你說深淵,我聽見你以深淵為友,以孤獨為榮,甚至以痛苦為勳章。可是弗里德里希,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永遠奔逃的。真正的力量,不需要不停證明自己不怕寒冷,不怕黑夜,不怕空虛。或許你可以騙過世界,騙過追隨你的門徒,甚至騙過你筆下的詩行。但我問你,當黑夜落盡,當燈火熄滅,你一人站在房間裡,那時你是否還能對著自己說:『這就是自由』?」


尼采的神情微微一動,片刻後冷笑:

「你說這話,是想讓我承認,我心中仍有恐懼,仍有對溫暖的渴望?耶穌,你太天真了。恐懼正是力量的催化劑,缺失正是意志的燃料。空洞才是創造的搖籃。我把心掏空,就是為了讓意志進駐其中。我不需要滿溢的愛,只需要更深的飢渴,讓我不斷前行。我的自由,正是在於我選擇不需要終點,不需要歸宿。


耶穌垂下眼簾,聲音低沉而穩定:

「但若你只是用虛無填滿自己,那自由仍舊是另一種枷鎖。弗里德里希,我不是來奪走你的鐵錘,也不是來關閉你的荒野。我只是來問你,當疲倦降臨時,你是否允許自己停下?你是否敢想像,不再必須戰鬥,不再必須孤單,不再必須證明強大,而是單純地——被愛,並安息?」


尼采冷冷回答:

「愛?安息?我不需要。」


耶穌微笑不語,夜空更加寂靜,星辰彷彿都屏息聆聽⋯⋯

傲立於深淵之上的尼采,與站立於柔和晨光中的耶穌

傲立於深淵之上的尼采,與站立於柔和晨光中的耶穌



註解:理解「當尼采遇見耶穌」第一部的對話


這段文字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與耶穌基督(Jesus Christ)之間的虛構對話,場景設在深夜的曠野。通過兩人的交鋒,探索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態度:一個拒絕軟弱、崇尚孤獨與創造;另一個相信愛與陪伴能超越一切。

我選擇尼采,因為我喜愛他的哲學,他的狂熱、犀利的洞見,深深震撼我。他的「超人」思想挑戰一切。耶穌則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他給我深邃的啟發與人生震撼。他的愛與犧牲超越語言,直擊心靈,讓我看到生命的另一種可能。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存在,讓我想探索孤獨與愛的碰撞。

這並非歷史記錄,而是想像中的思想與心靈碰撞。以下註解會解釋這段對話中,兩人的想法、文章中的詞彙,以及我想思考的訊息,讓讀者更容易進入這場對話,並透過兩人的思想碰撞,更理解雙方的思想與風格。

1. 雙方的理念

  • 尼采的理念
    • 尼采認為人生充滿痛苦與虛無,人不該依賴神或傳統價值(如愛、救贖)來逃避,而要勇敢面對現實,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意義。
    • 尼采說「上帝已死」,宣稱自己推翻了宗教的謊言,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自己的太陽」)。
    • 尼采崇尚孤獨與戰鬥,拒絕溫暖與安息(「家是懦弱的陷阱」),他覺得這些會讓人變得軟弱。
    • 尼采追求的是永無止境的掙扎與超越(「無限的戰鬥」)。
  • 耶穌的理念
    • 耶穌相信愛是生命的根本,不是逃避痛苦的藉口,而是面對痛苦的力量。
    • 耶穌不反駁尼采的怒火,而是試圖觸及他的內心(「我聽見你的怒火,也看見你的孤獨」),問他這種孤獨的自由是否真的滿足(「你的靈魂是否得到滿足?」)。
    • 耶穌提出真正的自由不是永遠戰鬥,而是能停下來接受愛(「被愛,並安息」),認為強大不需拒絕溫暖,而是敢於承認疲倦。


2. 對話關鍵詞彙與對應思想呼應

  • 「上帝已死」: 尼采說「我殺了你」「上帝已死」,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典故是書中一個瘋子提著燈籠喊「上帝已死,我們殺了他」,意思是現代人不再相信神,舊信仰崩潰了。尼采認為這是思想的解放,人不必靠神,而是自己創造價值


  • 「鐵錘」: 尼采說「我以鐵錘擊碎你們虛偽的同情」,象徵用哲學打破傳統道德與宗教。出自《偶像的黃昏》,他用「哲學如鐵錘」敲碎舊價值,認為這些是「糖衣毒藥」,讓人懦弱。故事中,代表了他的反抗精神。


  • 「奴隸的安慰劑」、「懦夫的逃生索」: 尼采批評耶穌說的「愛是道路、真理、生命」,認為這是給弱者的安慰,讓他們接受痛苦而不是反抗。這段典故,來自《道德的譜系》,他認為基督教是「奴隸道德」,讓人用愛逃避現實。他覺得真正的勇敢是拒絕愛,獨自面對人生。


  • 「成為自己的太陽」: 尼采希望人超越神,「成為自己的太陽」,呼應他的「超人」思想。典故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主角從太陽汲取力量,教人超越自我。他說「我要把天堂燒得片甲不留」,要人靠自己重寫命運。


  • 「深淵」: 尼采說「我只向深淵致敬」,深淵是他哲學的比喻,指生命的虛無與痛苦。來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他認為面對深淵是勇氣。


  • 「愛是道路、真理、生命」: 出自《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典故是他對門徒的教導,強調愛能引導人、賦予意義。尼采嘲笑這一點,耶穌用它回應,試圖說明愛不是弱點,而是力量。


  • 「虛無填滿自己」&「自由是枷鎖」: 這裡隱含《聖經》中「空虛」的反思(《傳道書1:2》),這段對話中,耶穌隱隱指出尼采的孤獨與戰鬥看似自由,卻是另一種束縛,因拒絕心靈的安息。


3. 我想說什麼?

  • 兩種生命態度: 尼采代表反抗與孤獨,相信人要靠自己面對痛苦,創造意義;耶穌代表愛與陪伴,認為真正的強大不是拒絕溫暖,而是接受它。我想讓你看到這兩種選擇的對比。
  • 自由的真相: 尼采認為自由是永遠戰鬥(「我選擇不需要終點」),但我通過耶穌的問話,讓你思考:這樣的自由是否只是另一種負擔?愛與安息是否可能是更深的自由?
  • 內心的拉鋸: 尼采表面堅硬(「愛?安息?我不需要」),但他的神情「微微一動」,顯示他內心可能有動搖。我想表達,即使是最強硬的人,面對溫柔的觸碰,也可能開始反思。


4. 非基督信仰、哲學背景的讀者建議

  • 簡單看待:把這當成兩個人在爭論怎麼過日子——尼采說要一個人勇敢超越,耶穌說可以接受愛與幫助。你覺得誰更有道理?
  • 感受他們的情緒:尼采的憤怒像暴風雨,耶穌的平靜像晨光。


5.對話體裁與設計說明

  • 對話形式與意義: 我以對話體裁,讓尼采與耶穌這兩位思想的偉人直接交鋒,讀者能像旁觀者一樣感受他們的爭論。我也融入《約伯記》的風格,特別是上帝質問約伯的部分(如「我立大地根基時,你在哪裡?」),讓耶穌的問話帶有震撼與深思的力量,挑戰尼采的信念。你可以不只看爭論,還能感受他們的靈魂張力——尼采的孤傲與耶穌的深情,進而思考自己的生命態度。


  • 為什麼是曠野?在無數作品,包括《聖經》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曠野都是人直面內心的所在。曠野象徵虛無與孤獨,是尼采思想的寫照——一個無邊的荒涼之地,映襯他的孤傲與掙扎。同時,它也是耶穌面對挑戰與試煉的意境,帶有孤寂卻神聖的氛圍。


6. 未完待續

這是兩人對話的第一部分,以尼采的挑釁與耶穌的溫柔拉開序幕。接下來,兩人將在曠野中,進入更深的交鋒與心靈觸碰。

在曠野中,對話未完的兩人⋯⋯

在曠野中,對話未完的兩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思筆記
51會員
50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凡思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教宗方濟各在面對敏感提問時,選擇了以理解取代評判,展現信仰的本質。隨著他的離世,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領袖,更是一種溫柔堅毅的精神。當今社會過度強調立場與確信,導致對話瓦解與撕裂。真正的勇氣,是在堅持信念的同時,仍願意理解與包容不同的生命。改變世界,是從自身,從理解一個人、尊重一段生命開始。
Thumbnail
2025/04/29
教宗方濟各在面對敏感提問時,選擇了以理解取代評判,展現信仰的本質。隨著他的離世,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領袖,更是一種溫柔堅毅的精神。當今社會過度強調立場與確信,導致對話瓦解與撕裂。真正的勇氣,是在堅持信念的同時,仍願意理解與包容不同的生命。改變世界,是從自身,從理解一個人、尊重一段生命開始。
Thumbnail
2025/03/20
這篇故事從被控通姦的女子視角出發,重新詮釋了約翰福音 8:1-11 的情節,強調耶穌的慈悲與寬恕如何不僅改變她的命運,更挑戰了人們對「罪」與「審判」的固有看法。當女子被拉到公眾面前,等待著即將來臨的死亡判決時,耶穌卻以一句「誰是無罪的,就先動手」顛覆了審判的框架,讓所有控訴者不得不直視自己內心的罪。
Thumbnail
2025/03/20
這篇故事從被控通姦的女子視角出發,重新詮釋了約翰福音 8:1-11 的情節,強調耶穌的慈悲與寬恕如何不僅改變她的命運,更挑戰了人們對「罪」與「審判」的固有看法。當女子被拉到公眾面前,等待著即將來臨的死亡判決時,耶穌卻以一句「誰是無罪的,就先動手」顛覆了審判的框架,讓所有控訴者不得不直視自己內心的罪。
Thumbnail
2025/03/05
尼采與耶穌的曠野之夜,一場關於孤獨、超人與愛的哲學對話。 這次,兩人延續前一次的辯論,走向更深的核心——尼采談自由與超越背後的孤獨根源,耶穌則回應,一種不求改變、只願同行的愛。 這不只是關於信仰或哲學的爭執,而是探問:當黑夜無盡,人究竟選擇獨行,還是允許陪伴?
Thumbnail
2025/03/05
尼采與耶穌的曠野之夜,一場關於孤獨、超人與愛的哲學對話。 這次,兩人延續前一次的辯論,走向更深的核心——尼采談自由與超越背後的孤獨根源,耶穌則回應,一種不求改變、只願同行的愛。 這不只是關於信仰或哲學的爭執,而是探問:當黑夜無盡,人究竟選擇獨行,還是允許陪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在川西亞丁的轉山體驗,探索藏族文化與宗教儀式的深厚意義。作者透過轉山之旅,與自然和自身的靈魂進行深刻結合,並闡述了亞丁三神山的壯麗景色與地獄谷的神祕傳說。這段九天的旅程不僅是一次生理上的挑戰,更是心靈的探索,讓人追尋內心的「本我」與意義。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在川西亞丁的轉山體驗,探索藏族文化與宗教儀式的深厚意義。作者透過轉山之旅,與自然和自身的靈魂進行深刻結合,並闡述了亞丁三神山的壯麗景色與地獄谷的神祕傳說。這段九天的旅程不僅是一次生理上的挑戰,更是心靈的探索,讓人追尋內心的「本我」與意義。
Thumbnail
Illuminans tu mirabiliter a montibus aeternis; 祢從那永恆的群山上奇妙地光照
Thumbnail
Illuminans tu mirabiliter a montibus aeternis; 祢從那永恆的群山上奇妙地光照
Thumbnail
耶穌升天瞻禮的教父講話、天主教公會議信理及教會禮儀傳統介紹。
Thumbnail
耶穌升天瞻禮的教父講話、天主教公會議信理及教會禮儀傳統介紹。
Thumbnail
今天去樂成宮拜拜的時候, 有一位師父在外面徘徊, 應該是在化緣、但沒有人理過他。
Thumbnail
今天去樂成宮拜拜的時候, 有一位師父在外面徘徊, 應該是在化緣、但沒有人理過他。
Thumbnail
靈修與信仰,最終無非是自己與天主之間的事...
Thumbnail
靈修與信仰,最終無非是自己與天主之間的事...
Thumbnail
神要開道路,在曠野無路之處, shén yào kāi dàolù, zài kuàngyě wú lù zhī chù 雖未看見,祂已看顧, suī wèi kànjiàn, tā yǐ kàngù 祂要為我開道路; tā yào wèi wǒ kāi dàolù
Thumbnail
神要開道路,在曠野無路之處, shén yào kāi dàolù, zài kuàngyě wú lù zhī chù 雖未看見,祂已看顧, suī wèi kànjiàn, tā yǐ kàngù 祂要為我開道路; tā yào wèi wǒ kāi dàol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與神同行的生命,如何在天國裡經歷火爐般的熬煉,如何與天上人間和好,如何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如何享受喜樂、平安、滿足的基督生活。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勸勉讀者要認識神,愛神,選擇和睦,選擇祝福,選擇善,並忍受苦難,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神,與神同在,看見神的心,神的思想,神的作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與神同行的生命,如何在天國裡經歷火爐般的熬煉,如何與天上人間和好,如何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如何享受喜樂、平安、滿足的基督生活。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勸勉讀者要認識神,愛神,選擇和睦,選擇祝福,選擇善,並忍受苦難,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神,與神同在,看見神的心,神的思想,神的作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