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誰可以評斷呢
2013年,在教宗方濟各從巴西返回羅馬的專機上,一名記者舉起手問道:「您如何看待教會內的同性戀神職人員?他們的存在是否是個問題?」
當時媒體氣氛相當敏感,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教宗如何回答。教宗沒有陷入冗長教義解釋,也沒有強調立場正確與否。他稍作沉思後,以簡短而智慧地回應:「如果一個人是真心尋求上帝,並且心懷善意,那我是誰,可以評判他呢?」
這段問答讓我想到聖經裡,人們也經常設下這種兩難的問題考驗耶穌:「納稅給凱撒可以嗎?」耶穌同樣沒有落入簡單對錯之爭,反而說:「凱撒的物歸給凱撒,上帝的物歸給上帝。」
真正重要的,從來不在於世俗層面的立場與對錯,而在於人內心的動機與生命本質。
缺乏寬恕與包容的社會
幾天前,教宗方濟各離世的新聞傳來。
這不只是天主教會失去了一位領袖。更重要的是,我們失去了一個面對紛亂與衝突,選擇以理解、包容與溫柔回應的聲音。
方濟各教宗曾經說過:
「我寧可教會受傷,那代表它走入人群。」
在我們當今強調「自信」「果斷」「明確立場」的社會氛圍中,他卻反過來提醒我們,真正的勇氣,是願意放棄安全距離,進入真實而複雜的人性之中。
走入人群,就意味著選擇放棄安全距離,選擇與不同的觀點與價值觀相遇,甚至可能因此受傷。但他卻選擇這麼做,因為他知道,信仰的價值不只是正確的立場與教義,更重要的是活出生命、讓人感受到愛,而非排除異己。
當我們太過確信
現代社會教導我們要堅定、自信、毫不猶豫地表達立場,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勇氣;但過度確信所帶來的,卻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瓦解,與社會的嚴重撕裂。
我們看到,這樣的教導逐漸讓更多人在社群媒體上毫無保留地攻擊異己、在新聞留言板上毫不猶豫地謾罵與指責,而逐漸地,理解與寬容便被拋棄一旁。即便有人仍努力持以理性溫和的聲音,也會在衝突中被邊緣化。久而久之,彼此之間產生的深深隔閡,甚至可能發展成現實世界的衝突與戰爭。
真正的勇氣,從來不是強烈地堅持自己絕對正確,而是在自己擁有清晰立場的同時,仍願意理解並尊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堅持己見並非勇氣,願意放下身段去傾聽與理解才是。
溫柔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教宗方濟各曾這樣說:
「惟有最強壯、最有勇氣的男女,才會選擇溫柔這條路。溫柔不是弱點,而是堅毅。溫柔是團結一致的道路,是人類前進的道路。」
溫柔經常被誤解為軟弱與逃避,但事實上,選擇溫柔的人,是願意以更大的勇氣去面對衝突、願意以更堅強的姿態去面對未知與不同的人。真正強大的人不需以自我證明為目的,而是能以溫柔去靠近他人的生命。
如同調查兵團的信念:「永不放棄去理解的精神。」
世界從來不缺少內心剛硬、立場堅定的人;世界真正缺少的,是願意溫柔以待的人。

我自己也在學習的事
在醫療工作的現場,還有生活中的許多時刻,我也需要時常面對與自己價值觀、信仰甚至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們。
老實說,在愈是忙碌與疲憊的狀態下,我愈會不自覺地對某些族群或行為有先入為主的成見,甚至感到不耐煩。但當我試著放下那份在心底升起的批判,先試著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我就發現,很多看似衝突與不解的問題,其實都有深刻而具體的原因。
透過這樣的理解,我逐漸意識到:雖然立場和原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彼此之間真實的連結。如同信仰教導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是讓我們排除異己,而是讓我們真正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用愛與尊重創造出彼此對話的可能。
在生活中成為溫柔的守望者
教宗方濟各雖然離開,但他遺留的聲音與精神仍然提醒著我們:當世界越來越多人確信自己的正確,越來越不願意聆聽不同聲音時,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試著用更大的聲音去壓倒對方,而是更多願意理解、願意包容、願意以溫柔相待的人們。
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一份見證,而是召喚——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成為願意理解差異、傳遞溫柔的守望者。
也許一個人能影響的範圍有限,但真正的改變,從來都是最踏實地從自身開始。唯有從身邊最微小的地方著手,開始嘗試去理解一個人。改變才可能逐漸蔓延,並帶來不同的世界。
這才是教宗方濟各留給我們的真正革命:一場用溫柔與理解所推動的人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