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提問:讀後心得與摘要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學生時代,老師就常說會問問題很重要,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是蠻會問問題的人,直到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才發現職場上有許多需要透過提問來啟動對談的場合,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過去的我以為提問就只是因為不知道、想不透,想知道答案所以才問,但漸漸才發現,原來提問的意義和影響,遠遠超乎我想像。


所以!我就買了這本 洪震宇 所寫的《精準提問》

想了解怎麼樣可以透過提問技巧,問出想要的答案,甚至可以透過提問得到更多資訊,讓被提問的人,自願分享更多;這就是我在讀這本書之前的想像和期待。

這邊會分成上下篇,分享關於我對這本書的收穫和摘要!



《背景介紹》

作者過去是擔任資深記者編輯,有豐富的訪談經驗,結合其本身過去的實務經驗,並將國內外提問相關書籍的內容整合,把如何精準『提問』很抽象的議題,透過具體的建議深入淺出,在書的前半部,主要是說明提問的核心概念和技巧後半部,則是針對不同對象做個別分享,例如:現場教學者、主持人、中階和高階主管等,對於我這個提問小白來說,讀起來稍微有點吃力,可能過一陣子應用過後,再讀第二遍才會更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讀後心得摘要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精準提問」應該是在問問題前,先解析提問的目的和想要得到的結果,必須先了解整個脈絡,再去決定如何去發問,也就是先知道為何問,再去決定如何去問,而這一個歷程作者稱為『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

從「外在現象」和「人際」兩個面向去發散,再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收斂,找出真正需要重視和要解決的難題;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養成練習的技能,透過脈絡思考的方式,設計提問,分析不同角度找到關鍵點,最後得到答案以解決問題。

例如
從「學生英文考試成績偏低」的結果中,可以發現「學生基本能力不足」的現象,可能是由種種問題導致,例如:學生看不懂題目、題目設計有問題等等,這一些就是外在現象可以去提問發散延伸的,最後再透過討論或意見交換,得到改善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把問題問得太大、太籠統!)

而我認為人際的問題解析才是比較難的,就像作者所提到的「冰山理論」,需要去挖掘了解對方內在的情緒、觀點、期待或是渴望,反正只要跟人有關就會比較難XD


下面跟大家分享,作者提到的許多提問技巧中,個人覺得比較有收穫和需要努力的幾個技巧:

一、承轉力

(1)創造Like感
讓對方放心,願意跟你聊;這個可能就比較法力無邊的感覺,比較像是一個人整體的好感度和氛圍。

(2)鏡像和支持性回應
這是在銷售和業務往來上,蠻常被用到的技巧,例如:在通訊軟體中,可以盡量模仿客戶的語氣或標點符號,創造同盟感;實體對談的話,盡量做到表情和肢體語言跟對方同步,用白話文解釋,就會像是大部分的人,都會喜歡跟會給情緒價值的人聊天是一樣的!

(3)不要急著問想問的問題
看到這一段,我整個很有同感,就我在職場上的觀察,資深業務在對談的一開始,都會先聊一些輕鬆平常的話題,做為整個對話的信任和安心感的基礎,比較不會一開頭就直搗黃龍,讓對方感到太有壓力或緊繃;在其他幾本書裡面也有提到,其實在雙方放鬆狀態的對談下,才會有機會可以得到更多資訊


二、正向提問力

(1)不要問『為什麼』
作者提到通常「為什麼」會比較像是回溯了解原因,大多是負面的究責,比較常會發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可能會讓聽的人直覺性地產生自我防衛;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像是主管、老師問我為什麼的時候,我都會背脊先涼一下,然後想一下要怎麼回答比較好XD

(2)改問『如何』『什麼』
把得到答案的過去問法,變成如何做才可以更好的未來問法,會比較不會有被追究責,而是想要一起想辦法,看看怎麼做可以更好的正面提問技巧,降低對方的情緒壓力。


三、重點力

這個技巧可能是我個人覺得最擅長的部份!

因為平常工作的關係,需要經常進行講座和課程,通常會有一些互動性的內容,在每一位參與者發表完意見之後,在短時間內做出內容摘要和簡述,是在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幫助自己和其他聽眾,快速了解對方的想法。

我自己的小練習就是,在每一次參與的活動中,如果有人提問或是發言,我就會假裝自己是主持人,腦海中馬上想說我會怎麼總結和回覆,多練習幾次就比較不會緊張了><



書中還有很多內容和概念,可以讓大家去挖寶,推薦大家可以去買來看看 《洪震宇:精準提問》,相信透過書中的各種實務舉例,可以更明白作者傳達的概念和技巧,並實際應用在日常或是工作當中;最後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討論,或是歡迎推薦好書給我,下次見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涵族HaHanZoo 部落格
7會員
32內容數
哈囉~我是聽力師 語涵👋 這邊會分享聽力師的工作日常和聽力相關知識! 還有不定期分享自由行的旅行筆記和好吃食物~ 歡迎大家留言聊聊天交朋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正如本文所述,「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一書,是由日本商學院講師兼作家荒木博行所寫的。他在學校負責線上課程規劃,以及論述經營戰略。他在二零一八年出版了《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從此「閱讀」
Thumbnail
正如本文所述,「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一書,是由日本商學院講師兼作家荒木博行所寫的。他在學校負責線上課程規劃,以及論述經營戰略。他在二零一八年出版了《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從此「閱讀」
Thumbnail
先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慢慢聚焦(研究動機) 回答論文題目關鍵詞語擇定的理由(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參考、比較類似主題論文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研究題目背景資料(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相關概念形成歷程(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找到類似的碩博士論文參考篇章架構 擬定小標題(目錄) 避開
Thumbnail
先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慢慢聚焦(研究動機) 回答論文題目關鍵詞語擇定的理由(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參考、比較類似主題論文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研究題目背景資料(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相關概念形成歷程(研究動機、文獻探討) 找到類似的碩博士論文參考篇章架構 擬定小標題(目錄) 避開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您,一定曾有這個疑問:到底該用什麼方式協助孩子讀懂課文,讓學習更有效?
Thumbnail
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您,一定曾有這個疑問:到底該用什麼方式協助孩子讀懂課文,讓學習更有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