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代的生命哲學
森岡正博.衛城出版.2024/02.卓惠娟譯.

我看的這本的封面
推薦給:
❦ 好奇「文學」與「哲學」中曾探討過哪些「生命哲學」的人
❦ 想從哲學的角度一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人
看到書名的時候,我想起導生班裡某些孩子,我猜ta們的心中可能曾有這樣的疑問?我想幫ta們看看書中有沒有答案?
結果這是一本從文學及哲學來探討「生命學」的書,我像是誤闖浩瀚學海的小白兔!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佛陀闡述:「跳脫輪迴才是解除痛苦。」
究竟要如何正視「存在」的意義?
選擇「死亡」帶來的是解脫還是延續?
然而,當我們拾起對生命的悔悟時,我們是否真正看見了認同生命的先決條件
呢?
我能稍理解的內容不算太多,大致如下:
❦p10
我既無法肯定「出生在世的事實」,也無法肯定「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又該何去何從?我所想到的可能性,就是先跳脫「寧可沒出生」的晦暗意念,探索人生道路前方能讚頌「生而為人真好」的光明。
我把這個稱為「肯定出生」,並進行哲學考察。
❦p43
其實仔細思考就能夠明白,「寧可沒出生」與「不如一死了之」這兩者的想法其實截然不同。
「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此時此刻的我無法付諸實行,因為我已出生了,所以不可能抹滅一切;然而,「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此時此刻可以實踐,有可能透過自殺完成。
換句話說,透過自殺可以肯的是「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並不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邏輯。
悲歎「寧可沒出生」而選擇自殺,在哲學上是錯誤的行為。
❦p87
如果是叔本華,他理應會說:「當你說想自殺時,你真正渴望的並不是真的想以死亡結束生命,而是從這種痛苦中解說
,繼續活下去。因此,絕對不鼓勵基於這樣的不純動機而自殺。」
這裡有一種與現代社會普遍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截然不同的特殊思維。
❦p232
重回原本的話題,我無法判斷「我未曾出生」的好壞,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對於「我出生在世」比「我未曾出生」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壞」,我無法做出任何結論。
換句話說,「我出生在世」並不比「我未曾出生」更好或更壞。
「我出生在世」超越了善惡的評價軸,是一種「善惡的彼岸」,是一種未受任何事物玷汙的「無辜的生成」。
由此可知, 「我出生在世總是傷害」與確實得出誕生傷害論,兩者之間並沒有邏輯根據。這是因為無法從「我的出生」的誕生傷害論存在命題,推導出誕生傷害論的生成命題。
❦p240
反出生主義者在否定生育子女時經常提出的一點是,新生兒本人並未同意出生。
我們原本就不可能在嬰兒出生前獲得他們的同意,但對於養育嬰兒或為他們洗澡等事項,也從來不曾徵求他們的明確意願。在嬰兒成長到能夠自主給予同意的年齡前,成年人被迫在未取得同意的情況下照顧孩子。
在未徵求同意的情況下讓他人出生到這個世界,將來當他們長大時可能會後悔說「這不是我希望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同意最好不要生育孩子的觀點是合理的。
我願意承認這一點,然而,問題在於這是否成為阻止或禁止所有人生育的理由。
❦p260
「我」所感受到的束縛,即認為在與現實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活著可能更好,或者認為如果必須過這樣的現實,不如不要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念頭,是因為誤將原本無法比較的事物進行比較而產生的想法。
透過哲學層面的檢視可以發現「我」陷入了錯誤的邏輯思維。
然後再次回到心理學層面,「我」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實際看待我的人生。
如果「我」能發自內心接受肯定出生的可能世界解釋,那「我」就可以追求「即使在想像中有一個可能世界足以解決我目前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我也不會真心希望自己出生在那個可能世界」的生存方式。
如果「我」能發自內心接受肯定出生的反-反出生主義可能世界解釋,那麼我就可以追求「即使有人認為我沒出生比較好,我也不執著於無法實現的選擇而怨天尤人,而是在未來的人生中解構這種想法」
這樣的生存方式。
這些就是構成「肯定出生」的基礎,這個基礎在哲學層面上成立,並在心理學層面上獲得證實。
☙ ❦ ❧
走筆至此,我突然想到,書中這個思維邏輯---『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好像可以照樣造句變成:
❧不要跟TA結婚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生下這個孩子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選擇這個工作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答應這個私下的請託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花這筆錢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為了這個而爆肝是不是比較好?
❧不要買那間房子是不是比較好?
……
##
【🔮小昕藏書】
【🧠哲學法學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