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的社群演算法不斷推送《不夠善良的我們》這部影集相關的討論,因此略有耳聞,但遲遲未看。一直到今年湊巧路過紅葉蛋糕總店,才想起這部影集,在最近有空看完。
看完整部影集,我ㄧ直覺得簡慶芬外表長大,但內心依舊是個小女孩,才會一直覺得愛情要論輸贏,丈夫沒有如對待前任的方式與自己互動就是不愛自己。才會覺得和何瑞之結婚就是贏得勝利,為此婚前百般討好婆婆,即使戒指尺寸不合也要硬套,勉強自己走入連戀愛都沒談的婚姻。將婚後所有的不順遂與不如意都怪罪到「那份得不到的愛」是最簡單卻也是最無效的方式。
人與人的互動本就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不能期待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對待自己,除非雙方持續不斷溝通。然而,顯然簡慶芬和何瑞之只有在維持家庭運作這部份有最多的交集,她覺得她為了這個家付出這麼多為什麼換來的只是「謝謝」,而不是寵溺的愛。但她時常讓自己作為賢妻良母,而非作為一位「情人」的角色與丈夫互動,怎麼能要求對方以愛情回報呢?並且人際互動不是買賣,不會因為有付出,就得到特定的回報(有時甚至毫無回報),更不是奬品,認為人際關係就如同遊戲破關一樣,達到指定條件,就應有相應的獎勵。簡慶芬以為自己討好婆婆,得到何瑞之的戒指,就應該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果得到自認平淡苦悶的日子。
簡慶芬認為婆婆在對待自己和Rebecca是遠香近臭,但我覺得其實只是婆婆看穿了她的面具,認為她只是相較Rebecca更擅於說好聽話,並不是出於真心。為了嫁給何瑞之,她願意扮演一位婆婆眼中的「好媳婦」,婚後她就想做回自己,爭取自己的空間和權益,她這麼做沒有錯,但顯得虛偽。有時為了人際和諧或達成目的,需要戴上面具,這無可厚非。然而,面具不可能長期戴著,露出真面目時又害怕他人的眼光與耳語,到頭來只會讓自己陷在無限的痛苦輪迴,何不如在想經營一段長期關係時,就以真實的自我相待,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至少從初始就能知道這段關係不適合。如同Rebecca與何瑞之的分開,彼此雖有遺憾,但都很清楚如果結婚,因為各自的牽掛,兩人未必能夠幸福。勉強自己付出,而得不到期望的回報,只是自討苦吃而已,人生就短短幾十年,為何不放過自己呢?
在觀影過程中,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 《The Road Not Taken 》的主題意象,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雖然這首詩的主流解讀是選擇人跡罕至的道路前進,為自己造就光明的未來。但我覺得從詩的名稱以及最後一段感嘆:當自己在兩條叉路中做出抉擇,一切就有所不同,透露出對另一條道路的遺憾。
人生由許許多多的選擇題組成,時常叉路還不只兩條,有可能通往康莊大道、萬丈深淵、或此路不通。不管如何,往往都需要選擇一條路邁步前進。當遭遇挫折時,常常不經意地思索「如果⋯」,但無論如何人生不像電玩遊戲可以存檔,不可能回到當下的時間點重來,只能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負責,讓內心的遺憾轉化成智慧,當人生再次遇到叉路時,能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