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內耗,找回人生能量:從找出源頭到情緒宣洩,我的三步驟心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一句話,不分世代,你肯定都聽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無論你當這些是警示金句,或者不屑一聽的陳年老調,都無法否認,在人生當中,並無法事事都順你的意去走。

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每個人的應對方式也都不盡相同;有人無視,有人逃避,有人面對 ‧‧‧‧‧‧ 這些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畢竟我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你的思考模式、個性、生長環境、價值觀等等都是條只有你自己獨自走過的路,只有你知道,怎樣的選擇最適合自己。

幸運的話,這些不如意的事情隨著時間逐漸煙消雲散,但更多情況往往就像半堵塞住的水管,永遠問題就在那邊不會消失,雖然水還是流得出去,但每次開啟水龍頭時,你就得面對一次那些被積在水槽內緩慢排出的水。

於是,漸漸地,這些不順的事情,就產生了所謂的「內耗」,讓你總感覺有些掛心的事情,不停消耗著你的情緒跟能量,偏偏你不見得有意願或能力去處理,試問,你覺得開心嗎?

以上的問題,相信對多數人來說,當然答案會是否定的,畢竟誰不希望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過呢?

既然如此,如何處理你的內耗,就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身為一個心思細膩的 I 人,內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雖然仍在繼續探索更多的「反內耗」方式,但多年下來摸索出的一套基本心法,倒也確實多次幫助自己減少或揮別內耗,邁步向前;希望在此分享也能幫助到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一、找出內耗的源頭:

有時候你以為的內耗來源,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舉例來說,你覺得「加班」是造成你工作內耗的原因,讓你只要想到要上班就感到身心俱疲。

但,若再試著往前一步,問問自己「為何會需要加班?」

當你仔細去檢視時,很可能會找出幾個不同答案 (有些甚至是你原本沒注意過的);
例如:

  • 人力不足 / 工作量大:可能原本應該要兩個人做的事情,只有你一個人做。
  • 排擠效應:在已經既有的工作上,總有額外的工作進來要你處理,或是總有開不完的會議,導致沒有時間做事情。
  • 休閒交流:茶水間或線上的閒聊、滑手機等非工作時間,一天下來累積有多久呢?


可能你思考探究過後,發現加班是因為常常被找去開會,有些會議常超時,有些會議其實你也許可以不用參加,那你就會清楚,造成你內耗的表面原因是「加班」,但真正造成加班的原因是因為「常參加非必要或時間控管不當的會議」。

找到真正的「元凶」,是處理內耗情緒很重要的第一步。


二、做出改變:

找出原因後的下一步,當然就是思考能如何改變了。

延續上述的加班例子,當你得出是因為參加過多/無效會議而導致需要加班的這個結論時,也應該找尋能幫助你擺脫這情境的方法。

像是,會議開始前就先告知對方你後面還有工作安排,所以無論會議開完與否,你一定都要準時離開;收到你認為跟你關聯性較小的會議邀請時,可以先跟發起者確認你出席的必要性,或建議一個較不會排擠到你處理更重要工作的時間再開會。


三、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很多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但至少,你可以、也只有你能為自己的情緒做決定。

遇到內耗時,負面能量累積在心中讓你悶悶不樂,然而如人家說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的意境,面對無法靠自己改變的現實情況,難免會感到焦躁、煩悶等負面感情,而我們其實有選擇,去適時的幫助自己將這些情緒釋放,讓自己用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挑戰。

在此也分享幾個我常使用的方式:

  • 與自己「說話」:

這邊指的,是將你的內耗情緒感受,真的用嘴巴說出口。其實,就類似於有些人會藉由「大吼」、「唱歌」等方式宣洩情緒,而我是用說話來達到紓解的效果。

因為,在講話出口的短短過程當中,通常我們會經過一番邏輯的思考編排,讓講出的話能被對方理解,這代表著,在與自己對話的過程當中,對於理清內耗情緒的梳理是有幫助的;另外也曾有研究顯示,人們潛意識中,對於「聽」會相較於「看」更容易接受,就我個人的經驗,這包含了「自己講給自己聽」。

  • 將情緒轉化為文字:

如果你對於「自言自語」感到彆扭,那麼將情緒轉化為文字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有時,我也會透過寫文章將情緒消化釋放,也因為文章希望能有人能看到互動的機會,不適合太過真實露骨的坦白,因此在這過程當中也會啟動自我過濾的機制,用一個粗暴但直接的比喻:將廢水淨化後再排出。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在這「淨化」過程當中,確實情緒也會獲得緩解,並可能因此多給自己補充一些正能量。

  • 尋求他人的協助:

當然,詢問朋友、專家的意見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方式,但若剛好沒有合適的對象可以詢問建議,我習慣從兩個方向找尋協助:看書、聽Podcast。

曾經有段時間,因為籌辦一場重要活動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剛好在那時候接觸到一本書,作者是一位知名公司退休的CEO。很神奇的,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該CEO描述的職場情境跟觀念,剛好有些與我當下壓力內耗的來源相似,雖然書中CEO是對著底下的職員開導,但作為讀者的我,卻感覺坐在CEO對面一般的受教,幫助我走過那段煎熬時期。

相似的情況,也在現在流行的Podcast遇過,尤其現在有許多不同主題的節目,是一個可以適時提供支援的管道。


希望以上的個人經驗,能幫助到想擺脫內耗低潮的你們,揮別內耗,邁步向前!

踏入職場已十多年,從最初懵懵懂懂的菜鳥開始,藉由經歷許多酸、甜、苦、辣的那些事兒,漸漸的從這堂社會學中找到因應不同情境的為人處事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台劇《影后》討論度很高,身為還在追劇中的后迷,已經有些從劇中看到的職場生態,深有所感,想要聊聊分享。 當然,此劇還在熱播,我也還沒看完,因此提及的內容盡量精簡,避免還沒看劇的朋友們「踩雷」。 那麼,正文開始,從故事大綱說起: 劇中一位頗有實力,但是一直沒有受到賞識的年輕女孩,在試鏡時 …
最近準備展覽,邀請三家廠商進行裝潢設計的比稿,直到最近討論後決定了贏家 ……
不知從何時開始,「斜槓」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在各種職涯相關的或討論當中。甚至有好一陣子每天打開任何媒體或社群平台,都會看得到相關訊息,就如同前陣子的「永續」,以及最近的「AI」等火紅話題一樣。 而「斜槓」的其中一種解釋,簡單的來說就是從事與你本業(或專業)不太有關聯的工作,無論是全職或兼職 ...
很有趣,最近剛好刷到幾則關於「求職者重複投履歷表」的短文,那麼,我也來分享拙見。 首先,無論是否你已經進入職場,應該都會經歷過這樣一個情況:今天A告訴你對於某件事的看法,一陣子後他的想法卻可能會變成完全相反 …
有人說,面試的錄取與否,有些時候,並不是直接因為求職者本身條件的關係,並以此鼓勵求職者們保持信心繼續前進。 這篇的幾個分享,我不敢說完全能適用此說法 (畢竟真正的原因只有公司方知道),但現在回想起來倒也覺得算是幾個「有意思」的面試經驗,微笑以對。
接下來要回憶的,恐怕是極少數人經歷過的,有火藥的場面。
最近台劇《影后》討論度很高,身為還在追劇中的后迷,已經有些從劇中看到的職場生態,深有所感,想要聊聊分享。 當然,此劇還在熱播,我也還沒看完,因此提及的內容盡量精簡,避免還沒看劇的朋友們「踩雷」。 那麼,正文開始,從故事大綱說起: 劇中一位頗有實力,但是一直沒有受到賞識的年輕女孩,在試鏡時 …
最近準備展覽,邀請三家廠商進行裝潢設計的比稿,直到最近討論後決定了贏家 ……
不知從何時開始,「斜槓」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在各種職涯相關的或討論當中。甚至有好一陣子每天打開任何媒體或社群平台,都會看得到相關訊息,就如同前陣子的「永續」,以及最近的「AI」等火紅話題一樣。 而「斜槓」的其中一種解釋,簡單的來說就是從事與你本業(或專業)不太有關聯的工作,無論是全職或兼職 ...
很有趣,最近剛好刷到幾則關於「求職者重複投履歷表」的短文,那麼,我也來分享拙見。 首先,無論是否你已經進入職場,應該都會經歷過這樣一個情況:今天A告訴你對於某件事的看法,一陣子後他的想法卻可能會變成完全相反 …
有人說,面試的錄取與否,有些時候,並不是直接因為求職者本身條件的關係,並以此鼓勵求職者們保持信心繼續前進。 這篇的幾個分享,我不敢說完全能適用此說法 (畢竟真正的原因只有公司方知道),但現在回想起來倒也覺得算是幾個「有意思」的面試經驗,微笑以對。
接下來要回憶的,恐怕是極少數人經歷過的,有火藥的場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情緒低落或煩躁時,我們可以透過深呼吸和冥想來平靜自己。釐清導致不安的想法,重新調整步調和計劃,並行動,形成良好的循環。生活中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讓自己多休息,接受情緒的起伏。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一個轉化負面情緒的小技巧。 當你遇到糟糕的事情打壞了你的心情,比如說在交友軟體上遇到不順心的事。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把這件事在心裡打上一個標籤,最簡單就是打上「我真的超不爽」標籤。第二件事情是關注這個情緒,去觀察這個情緒在你身上造成的作用,比如說讓你連飯都吃不下去,或者不想去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極限。如果我們總是想要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煩惱。我們需要學會放過自己,放下心中多餘的情緒,減少給自己的內耗,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有許多的情緒其實都是多餘的,它們就像一把刀,一寸寸地割傷我們的心。而這些情緒,往往都是我們自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壓力和責任使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和能量。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重新對話,學習說'不',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以及斷捨離和與他人建立連接等方式來覺醒自我,重拾內在的能量。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情緒低落或煩躁時,我們可以透過深呼吸和冥想來平靜自己。釐清導致不安的想法,重新調整步調和計劃,並行動,形成良好的循環。生活中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讓自己多休息,接受情緒的起伏。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一個轉化負面情緒的小技巧。 當你遇到糟糕的事情打壞了你的心情,比如說在交友軟體上遇到不順心的事。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把這件事在心裡打上一個標籤,最簡單就是打上「我真的超不爽」標籤。第二件事情是關注這個情緒,去觀察這個情緒在你身上造成的作用,比如說讓你連飯都吃不下去,或者不想去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極限。如果我們總是想要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煩惱。我們需要學會放過自己,放下心中多餘的情緒,減少給自己的內耗,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有許多的情緒其實都是多餘的,它們就像一把刀,一寸寸地割傷我們的心。而這些情緒,往往都是我們自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壓力和責任使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和能量。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重新對話,學習說'不',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以及斷捨離和與他人建立連接等方式來覺醒自我,重拾內在的能量。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