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觸《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有些許收穫,希望能用幾句話闡明。
關於木心、妙津、尼采……所有我欣賞並殷切追求的人與哲學,我會有拼盡全力模仿的衝動,我不確定它從何而來,可能僅僅是種與其為伍的欲望,或是想吸取他們文中的情緒。這個衝動固然帶給我莫大的好處,但也讓我迷茫,如同三月四日日記所述,那些哲思匯集的字句如同鬼魂糾纏著我,讓我放大自己的一舉一動,反覆確認自己是否偏離軌道。 讓我舉一例說明吧。蒙田說要活在當下,我以為是要感受週遭環境,並反覆確認自己對環境的感受,由此來衍伸出內心的思想。為此我專心,仔細探查環境中的細節。幾日過去,我發現確實有效果,這個生活方式的確讓我更貼近現實,但也宥限了我那翩翩如蝴蝶飛舞的思緒。因此我認知到一個學說、哲理之好壞,端看個人的適用性。大師者,必會修改學理以符合自身條件。這個道理,盧梭在這本書說出來了,我由衷感激。一個人思考與學習,都是為了追求他自己的哲學。我們當然可以參考、抄襲、假借、修正其他人的思想,但最後都必須經過思考,消化為自己能用的、自己甘於用的哲學。這一點,妙津仍未達到,而木心、尼采、歌德達到了,而且在書中也隱隱透出,盧梭則是直接說了。
所以,我必須離開道路,往未被踏平的草地前進。這些前輩不是不好,是於我不合,若強求只會戕害自身。從這些前輩身上取我需要的,尊敬不需要的。放大優點,尊敬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