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約不該只在倒數階段才開始準備|《一個CSM的產業實戰筆記》#1
── 從導入到使用,每一步都在決定客戶會不會留下來
多數 SaaS 團隊會在合約倒數 90 天左右,啟動續約節奏:安排續約會議討論、準備合作成效報告、討論下一個合約合作。
這樣的流程看似周延,但實際上,願不願意留下來的決定,往往早在這些行動發生之前,就已經逐步成形。
當客戶的體驗是連貫的、價值是具體的,續約就會是一個順勢完成的選項,而不是一場臨時補救的任務。
所以,續約該從什麼時間點開始準備,或許得重新回到合作最初來看。
導入期:讓合作從一開始就擁有留下來的可能
導入階段是合作關係的起點,也常被預設為「快速上線」的執行期。
然而,導入階段的任務,不只是協助完成啟用,更是需要重視在這段期間是否成功建立了產品價值與客戶目標之間的連結,協助客戶在合作初期釐清:
- 我們為何選擇這個產品?
- 這段合作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 在什麼時間點能看到我們期望的成果?
這樣的前期對焦,會成為客戶在續約時衡量是否繼續的首要基礎,也為後續合作建立起合理且可延續的期待。
使用期:持續推進價值認知的節奏設計
當合作進入穩定階段,CSM 的角色不再是高頻主導者,而轉為觀察者與節奏調整者。
然而,正是這個時期,決定性的小轉折最常悄悄發生。
除了健康度、產品功能使用、客服使用頻率等訊號之外,可嘗試依據對應的情境來作推進:
- 使用慣性趨緩時:尚未出現負面反應,但行為頻率逐漸下滑,可能代表使用阻力或節奏失衡,值得主動釐清。
- 功能使用集中時:若產品長期被局限於特定模組,或許代表價值尚未被完整認識,可視時機引導延伸應用。
- 合作進入成熟期時:除了維持現有應用,也應適時拉高視角,對焦產品如何支持下一階段的業務挑戰,或分享產業成功經驗,讓合作進入新一輪的價值探索。
這些調整未必帶來立即變化,但會在無形中,逐步建立一種「值得留下來」的認知。
當 CSM 能掌握介入的節奏與時機,續約的動能便能自然累積,而非仰賴最後階段的補強。
續約倒數期:合作是否延續,客戶心中早已成形
合作接近尾聲時,CSM 通常會啟動成效回顧、推進續約討論。
但這些行動的影響力,往往不在說明做得多完整,而在過去這段合作,是否已經自然累積出「留下來的理由」。
從實務上看,續約倒數期常出現幾種不同狀態:
- 合作穩定、成果具體:
成效能被明確感知,價值認知與使用情境高度重疊。此時續約多半是順勢發生的決定,CSM 可透過具體成果協助客戶內部彙整經驗,為後續擴展應用或跨部門導入建立新起點。 - 使用正常,但傾向未定:
合作過程無明顯問題,產品持續被使用,但決策仍未明朗。此時 CSM 若能協助重新對焦目標,或預示下一階段的成長可能,就能有機會協助客戶形成續約動機,避免合作停留在功能或費用的猶豫,而非價值連結。 - 節奏未能串聯,價值模糊:
此時若急於推進續約,往往難以帶動回應。但這不代表必須放棄,而是可以將這段歷程視為一次合作設計的檢視:哪些節奏曾經錯過對焦、哪些期待未被具象化?即使無法挽回當下的選擇,也能為未來建立更穩定的合作條件。
無論合作最終是否延續,這個階段的策略重點,不在於重新爭取,而在於理解這段關係中,哪些條件已經成形、哪些節點還能被設計。
對客戶來說,是否留下,早已在一次次使用、一次次對話中形成了輪廓;而對 CSM 而言,從這些合作片段中回看節奏與設計,將成為未來調整流程的重要素材。

續約率不只是績效,更是團隊的成績單
續約率常被視為 CSM 的指標責任,但若缺乏從導入到使用的配套設計,這份責任最後只會轉化為後段補救的壓力。
導入是否順利、產品是否有發揮實際成效、使用過程中是否有持續介入的機制,這些都決定了續約時能否自然發生。
如果續約是一條合作路徑的延續,那麼每個環節都應該在設計上預留「讓客戶留下來的條件」。
續約從來不是最後階段的任務,而是從第一天就開始累積的選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