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EP6:別讓公司卡關!CEO 成長的六個核心任務揭密

嫻話家常EP6:別讓公司卡關!CEO 成長的六個核心任務揭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哈囉,各位聽眾朋友,歡迎大家再次回到「嫻話家常」!我是你們的主持人,Alan。一名天天在科技研發領域裡探索,也熱愛文字、讀書和分享故事的工程師。我的節目非常多元:聊新書、談時事、分享一些個人成長心得,有時候也愛探討管理與創業相關的話題——畢竟生活中處處需要各種面向的學習嘛!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是「CEO 的使命」。很多人都聽過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覺得這是很霸氣的頭銜,往往代表了企業權力核心。但 CEO 的核心職責究竟是什麼? 在面對「創業容易、經營不易」的難題時,一位負責執行全局的 CEO,到底要達成哪些任務,才能真正讓企業生生不息、持續成長?

這份心得源自於我最近閱讀到的一些文章與資料,深感現在很多創業者都具備技術或創意,但在管理與經營視野上可能有所不足。如果你是想要自己創業、或是正在經營小型公司,或是單純對組織領導感興趣,今天這集非常適合你。


好,廢話不多說,馬上進入我們的主題:「CEO 的六大使命」,並結合一些實際案例與我的觀點來和大家分享。



CEO 的第一重任:創造利潤

先從最直覺的一點談起:「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就是創造利潤」

  • 這聽起來或許老生常談,但確實是 CEO 工作最根本的一環。
  • 為什麼要強調?因為有些創業者光靠熱情或技術支撐,覺得「只要我產品好,就一定能生存」。結果忽略市場和財務之間的連結,導致初期小賺、後期虧損或資金斷裂。


我碰過一些技術很強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或服務在 demo 時驚艷四座,可是一旦要賣到市場,就面臨「如何收費、誰來買單、客群大小」等問題。如果 CEO 不懂基本的商業模式與財務規劃,到最後就算一時有聲勢,也難以長久獲利。而在公司法裡,也明確寫道:公司存在的首要意義之一便是創造利潤。CEO 必須對股東、員工與客戶負責,衡量該如何穩定並擴大營收,而不是只靠短期技術優勢。



CEO 的第二重任:追求倍數成長、公司擴大

其次是**「倍數成長與公司規模的擴大」**。

  • 目前許多小微企業或新創都能創造一定收益,但當規模到達 10~20 人、或年營收幾千萬時,就容易卡住。不做大,可能始終處於微利狀態;要做大,一旦失控就面臨倒閉風險。
  • CEO 在此要負責設計出可複製、可擴張的管理架構,搭配適當的資金與人才,帶領公司「倍數成長」。


有位朋友製作食品的能力相當突出,開始在網路平台賣得很好,卻不敢再擴張,怕營運跟不上。他後來真的去學習計畫管理與供應鏈整合,讓他的銷售通路、原物料、組織人員都能跟上訂單成長,幾年後順利從年營業額一兩千萬,擴到上億。這就是 CEO 職責:你要想辦法讓公司持續衝刺、抓住機會,不讓組織停留在「一人吃全家飽」的微型思維裡。當然,若創業者只想維持小而美也是選擇之一,但若你想帶來更廣大影響力,就需把「成長」放進 DNA。



CEO 的第三重任:整建經營制度

第三,CEO 一定要**「整建經營制度」**。

  • 沒有制度、SOP 與規範,就算有再厲害的老闆與員工,組織一擴大就亂成一團,最後人人疲於奔命。
  • 制度包含:基本的公司規章辦法、標準作業流程、部門權責、獎懲機制、考核方式……。沒有這些,組織難以分工合作。


我剛進大廠時,對「制度」這東西有點反感,覺得流程繁瑣。但後來發現,當你面對幾百、幾千員工,各種部門協作頻繁,如果沒 SOP 和規範,每天都要處理「這件事歸誰做、那件事要怎麼申請」的爛攤子。同樣地,小微企業只要超過 10 人,也可能因「誰負責什麼、決策順序是什麼、任務交接在哪裡」等問題出現紛亂。CEO 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流程與規範訂好,既不過度官僚,也能讓員工知道怎麼做事、怎麼協同,提高效率與穩定度。



CEO 的第四重任:規劃事業發展

第四項任務是**「規劃事業發展」**。

  • CEO 不只關心當下盈餘,更要思考中長程的方向:未來 3~5 年要達成什麼?要進軍哪些市場?要進行哪些產品或服務的拓展?
  • 很多小企業只盯住「每天賺多少」,卻無「年度計畫、策略目標」,結果一直在低階競爭中消耗,沒有進化或突破。


我在自媒體剛開始時,只會想著「今天影片發布表現如何,明天的主題是什麼」。但後來發現如果要長期累積,必須規劃「季計畫、年度方向」,例如:下半年想打造哪個大型企劃、如何和其他 KOL 合作、收益模式要不要多元化?有了發展規劃,就能穩定擴張,而不再撞得頭破血流才驚覺方向不對。CEO 在企業裡扮演的,就是這種「舵手」角色,持續引領組織向前。



CEO 的第五重任:培養經營團隊

第五點:「培養經營團隊」

  • 一人無法兼顧所有事務,尤其企業若想倍數成長,必須依賴專業且信任的夥伴或主管,共同承擔目標。
  • 很多創業者或老闆會覺得「我最懂,我最能」,卻忽視了組織需要中階主管與實戰團隊,才能讓 CEO 不必事必躬親。


最初在自媒體領域,我確實做過「剪輯 + 企劃 + 社群維護 + 洽談合作」全部由我一個人包辦。那時確實很累,也容易掛一漏萬。後來我找來擅長企劃與行銷的朋友,一起規劃品牌合作;請專門剪輯師處理影片後製;請助理回覆粉絲訊息等。我只要提供核心主題與鏡頭內容即可,效率大增。在企業經營也是同理:CEO 要挖掘、培養、信任合適的人。否則公司一旦超過 10 人,就鬧崩或陷入失控。



CEO 的第六重任:運用分權管理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是**「運用分權管理」**。

  • 從過去的集權管理、威權式領導,轉向讓各部門自負盈虧的「責任中心制」,或讓員工自我驅動、分潤共利的「內部創業制」等等。
  • CEO 不再是一支獨秀,而是透過分權機制,讓組織裡每個部門或事業單位都能自行成長,達到真正的「倍數擴張」。


我曾訪問一位成功的連鎖餐飲企業老闆,他就是透過「內部創業制」,鼓勵優秀店長入股分店,與公司共利共榮,因而迅速在全省拓點。每個店長都像老闆般拚命,再加上總部給予支援與品牌經營,規模就爆衝。若老闆只靠自己,絕無可能在短期開到幾十家分店。分權管理真正落實,就是 CEO 大展長才的時刻:你設好遊戲規則、培養核心幹部、確立激勵機制,就能形成「眾人賺錢,CEO 算錢」的良性循環。



落實六大使命的關鍵思維

既然已談到 CEO 的六大使命,我想就做個小結,同時也聊聊如何真正落實:

  1. 創造利潤
    • CEO 要盯住財務結構、確保公司收支健康。對市場需求、產品定位必須熟悉,才能不斷有正向利潤。
  2. 追求倍數成長
    • 別被「小而美」的迷思限制,若有意成為產業領導者,就得以更積極的策略與資源運用,帶領公司加速擴張。
  3. 整建經營制度
    • 以 SOP、組織架構、權責分工為基礎,輔以適合的管理工具(專案管理軟體、ERP 等),讓公司從依賴個人走向制度化。
  4. 規劃事業發展
    • 領導層需要有全局觀,年度計畫、三年目標、五年戰略都要考慮,否則企業易陷入「暫時賺錢,但缺乏未來願景」的困境。
  5. 培養經營團隊
    • 團隊的核心幹部是企業長跑的關鍵。CEO 要能懂得選人、用人、留人,鼓勵夥伴不斷成長。
  6. 運用分權管理
    • CEO 不是「大權獨攬」,而應讓各事業單位各司其職、自負盈虧。內部創業制、責任中心制都是好方法,使企業能大規模成長。


CEO 的角色其實就像是一艘大船的船長,除了駕駛方向,也要確保船員分工明確、供補充足、航行路線清晰。若船長啥都自幹,或不讓船員有自主空間,那只是小漁船,怎麼可能橫渡大西洋?或許也有人願意當小漁船,但若你想真正達到更遠的地方,就要有「大船」思維——那就是 CEO 的六大使命所指引的方向。



Alan 的實際案例與個人收穫

從我自身經歷來說:

  • 雖不是某家大企業的 CEO,但在運作自媒體與個人事業時,也得擔任「執行長」角色。
  • 一開始我只專注於「影片拍攝、內容創作」本身,而忽略「成長策略、財務利潤、粉絲經營制度、團隊分工」等。但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就遇到瓶頸。
  • 我開始研究企業管理,發現只要把某些觀念套用在自媒體:例如「把助理變成責任中心,讓他對某種業務營收負責」、「訂定年度指標,如訂閱成長、廣告收益、品牌合作數量」等,都能帶來組織性的發展。這種思考轉變,也讓我的內容生態系不斷擴大。
  • 所以無論你是要經營一家傳統工廠、一家網路公司,或是個人品牌,都能參考 CEO 的「六大使命」原則,把創業容易、經營不易的挑戰轉為機會。

總結與展望

今天,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談「CEO 的使命」,其實就是想強調:光靠技術或一時熱忱成功創業的老闆,若想讓企業走得長遠,需要更系統化、更宏觀的管理思維。而這些管理思維,正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1. 創造利潤:不離財務之本;
  2. 倍數成長:敢衝、懂規劃;
  3. 整建制度:SOP、規範、組織架構;
  4. 規劃事業:明確中長期目標,持續升級;
  5. 培養團隊:不當獨行俠,也不事必躬親;
  6. 分權管理:責任中心、內部創業制,壯大企業版圖。

若你正處在「上了軌道,但規模卡住」的階段,不妨檢視自己在這六項中哪裡還欠缺?CEO 要做的,是把「專業技術 + 經營管理」整合,才不會淪為短暫爆發、迅速凋零的運營模式。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是 CEO,我只是公司小主管或個人創作者呀!」但其實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範疇內,實踐類似的心法。把你手頭的專案或部門當成一個「微型事業」來思考,問自己:


  • 我們能不能再增加利潤?
  • 我們可不可以擴大影響、倍數成長?
  • 我們是不是需要一些制度?
  • 未來半年或一年有什麼發展計畫?
  • 團隊是否需要更好的協同?
  • 能不能進行分工與授權?

若把這些問題落實,你也就具備了「CEO 思維」。


好啦,今天的主題就先到這裡,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與靈感。若你有任何想法或故事想分享,歡迎在留言區或私訊告訴我。感謝你的收聽,我是 Alan,我們在「嫻話家常」下次再見。掰掰!


raw-image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4會員
143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灣有超過 180 萬家企業,其中 90% 以上屬於中小微型規模。為什麼我們的企業「創得了,但做不大」?這集《嫻話家常》中,Alan 梳理五大關鍵原因:集權管理、資金轉向房地產、家族經營、缺乏經營觀念、代溝保守心態,並提出解方,幫助企業走向規模化與永續成長!
這集「嫻話家常」,Alan 深入探討職人經營與企業化發展的差異,並結合台灣產業背景、自身經驗與真實觀察,帶你了解創業後的成長轉型之路。從黑手精神談到現代經營策略,無論你是個人創作者還是準備擴張的老闆,都能從中找到關鍵啟發!
本集《嫻話家常》,Alan 分享傳奇經理人 Richard 的企業成長法則,帶你理解從 0→1 建立事業、分權管理、短鏈革命到 BU 制經營的實戰經驗。無論你是小老闆、自媒體人或想擴張的創業者,都能從中找到讓事業穩步擴張的關鍵靈感與策略!
這集《嫻話家常》,Alan 深入剖析企業顧問陳宗賢的經營智慧,從分權管理、內部創業到短鏈革命,帶你了解 21 世紀的成功法則。不再迷信「努力就會成功」,而是找到「正確的努力 + 有效的方法 + 足夠的資訊」。無論是創業者、職場菁英還是個人品牌經營者,這集都是你邁向高效成長的最佳指南!
台灣有超過 180 萬家企業,其中 90% 以上屬於中小微型規模。為什麼我們的企業「創得了,但做不大」?這集《嫻話家常》中,Alan 梳理五大關鍵原因:集權管理、資金轉向房地產、家族經營、缺乏經營觀念、代溝保守心態,並提出解方,幫助企業走向規模化與永續成長!
這集「嫻話家常」,Alan 深入探討職人經營與企業化發展的差異,並結合台灣產業背景、自身經驗與真實觀察,帶你了解創業後的成長轉型之路。從黑手精神談到現代經營策略,無論你是個人創作者還是準備擴張的老闆,都能從中找到關鍵啟發!
本集《嫻話家常》,Alan 分享傳奇經理人 Richard 的企業成長法則,帶你理解從 0→1 建立事業、分權管理、短鏈革命到 BU 制經營的實戰經驗。無論你是小老闆、自媒體人或想擴張的創業者,都能從中找到讓事業穩步擴張的關鍵靈感與策略!
這集《嫻話家常》,Alan 深入剖析企業顧問陳宗賢的經營智慧,從分權管理、內部創業到短鏈革命,帶你了解 21 世紀的成功法則。不再迷信「努力就會成功」,而是找到「正確的努力 + 有效的方法 + 足夠的資訊」。無論是創業者、職場菁英還是個人品牌經營者,這集都是你邁向高效成長的最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