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職涯,究竟該聽從心聲,還是計算未來?
某個週五的晚上,小柔坐在家裡,手指無意識地滑著手機,一邊看著 LinkedIn 上朋友的新工作動態,一邊陷入沉思。
「這些年來,我選擇的工作,是因為真的喜歡,還是因為它是『應該做』的選擇?」
這不是她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時,職涯選擇的標準究竟該是什麼?我們究竟該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熱愛的工作,還是該用數據、趨勢、市場需求來決定一切?這是理性與感性的拔河,是理想與現實的角力。
當你選擇職涯時,你是因為「個人偏好」,還是「個人判斷」?
這個問題,可能決定了你未來十年的方向。

個人偏好:你選擇的,是因為你「喜歡」,還是因為你「以為你喜歡」?
小柔回想起她剛畢業的時候,她的選擇似乎是基於興趣。
她喜歡寫作,於是選擇了行銷企劃的工作,因為她覺得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職業。她想像自己可以寫出一篇篇讓人拍案叫絕的廣告文案,或者策劃出一場場令人驚艷的品牌活動。她的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熱愛的領域。
但當她真正踏入這個行業,才發現現實並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怎麼每天都在對著 Excel 調整預算表?」
「為什麼行銷的重點是數據分析,而不是創意?」
「我以為我喜歡行銷,但現在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
這是個人偏好的最大盲點——我們以為我們喜歡,但其實只是我們「以為」我們喜歡。
當我們沒有真正體驗過一件事情時,我們對它的喜好只是基於想像,而想像往往和現實相去甚遠。
你可能以為自己喜歡寫程式,結果發現每天都在 Debug 的生活讓你抓狂;你可能覺得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結果發現心理諮商師的工作壓力讓你無法承受。
所以,個人偏好不能只憑感覺,而是要透過實際體驗來驗證。
如果你覺得自己喜歡某個行業,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跳進去,而是先去做實習、參加專案、訪談相關從業人員,看看它的現實工作內容是不是你能接受的。
這樣,你才能確保自己的偏好不是一時的,而是真正適合你的。
個人判斷:理性選擇的工作,就一定比較好嗎?
如果個人偏好可能會讓人做錯選擇,那麼應該完全依靠理性判斷嗎?
阿傑的選擇方式就和小柔完全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決定不靠感覺來選擇職業,而是用理性分析。
他列了一張 Excel 表,把所有可能的職業選項填上去,然後按照「薪資成長性」、「市場需求」、「穩定性」、「技能門檻」這幾個標準打分。最後,他選擇了數據分析師,因為這是市場需求高、薪資穩定、發展性強的行業。
剛開始,他覺得這是個完美的選擇。
但三年後,他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數據和程式碼中度過,工作內容枯燥到讓他懷疑人生。
「如果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為什麼我會過得這麼痛苦?」
這就是理性選擇的最大盲點——它忽略了「職業的持續動力」。
一份薪資高、發展好的工作,如果讓你過得痛苦,那麼你真的能長久地做下去嗎?
當你做一件你完全沒有熱情的事情時,你的職業壽命可能會比你想像中短得多。
所以,職涯選擇不能只靠市場數據,也必須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和持續動力。
找到個人偏好與個人判斷的交集:職涯選擇的黃金法則
既然「個人偏好」和「個人判斷」各有缺點,那麼我們該怎麼選擇職涯呢?
答案是:找到兩者的交集。
最好的職涯選擇,應該是兼具興趣與市場價值的。
如何找到這個交集?
你可以用這三個步驟來測試你的選擇
- 探索與試錯(Scan)——不要只靠想像,去體驗它。例如,如果你對某個行業有興趣,不要直接轉職,而是先做副業、實習、專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
- 分析與聚焦(Focus)——當你有了一些體驗後,開始篩選,找出哪些方向是既符合市場需求、又不會讓你痛苦的。例如,小米後來發現她不喜歡數據行銷,但她對品牌策略有興趣,於是她轉向品牌管理,而不是硬著頭皮繼續做數據行銷。
- 行動與優化(Engage)——選擇之後,不代表不能改變。職涯是一條動態調整的路,不是一條單行道。如果你發現你的選擇不適合自己,你可以調整方向,而不是強迫自己堅持一條錯誤的路。
質疑:我們真的能找到這個交集嗎?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些建議聽起來很好,但現實中真的能找到兼顧興趣和市場價值的工作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答案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即找到這個交集,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尋找。
最怕的不是選錯,而是從來沒嘗試去改變。
如果你發現你的選擇不對,那麼改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職涯不是一場一次性的選擇,而是一場不斷調整的旅程。
職涯選擇的指南彙整
1. 選擇職業時,不要只靠喜好,也不要只靠理性,而是要找到兩者的交集。
2. 不確定適不適合時,就去體驗、去試錯,而不是光靠想像。
3. 選擇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隨時可以調整。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並且在市場中找到能讓你持續前進的道路。」
【職涯賦能系列】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