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發在方格的電影就給放榜這天看的淑女鳥吧
算是蠻有紀念意義的(?
在毫無預設立場的情況下觀看《淑女鳥》。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營造戲劇化的高潮,卻以一種近乎樸素的方式,講述青春期的躁動、家庭的牽絆,以及夢想與現實的拉扯。它的平淡,使其顯得更真實;它的深刻,來自於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曾有的共鳴。
我特意回去重看最後一幕。它只是輕描淡寫地呈現了主角發現世界的冷漠,最終釋懷家庭的愛。或許真正的腥風血雨就是這樣,在一如往常的夜晚中,恍然清醒。
最近正在準備大學申請的我,對電影中的場景產生了強烈的共感——在校園裡與朋友抱怨老師、對身邊異性突如其來的關注,以及對未來懷抱的矛盾期待。而最讓我觸動的,是我在鳥小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都來自在經濟層面或許不太能完全支持學業與夢想的家庭,父母傾盡心力,只為讓孩子能夠自由追夢。只是,這份愛對我而言,並非單純的溫暖,而是伴隨著深深的愧疚。我知道他們努力給予我更好的生活,但這份「理想生活」卻反而讓我不安,我無法心安理得地接受,因為每一次的獲得,都讓我更加自責「為什麼我要讓父母如此辛苦?」這種愧疚層層堆疊,使我既渴望自由,又害怕放手去追尋。有時候,我也好希望能像鳥小姐一樣,當個叛逆的青春少女,但很可惜,我就是沒有這樣的勇氣……
電影的場景設計與服裝造型,無一不透露著鳥小姐的個性。她的房間充滿探索世界的渴望,妝造則展現了她的不羈精神。她或許有些魯莽,甚至有點傻氣,但卻無比堅定地想成為「自己」。這份執著,讓她在青春的摸索中顯得尤為真實。
電影中有兩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父親與兒子同時競爭同一份工作,最終「理所當然」地由兒子錄取。這段情節其實只佔一小小部分,但正因為如此,更讓人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我不禁開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到了中年,卻被職場淘汰,那時的我,又該何去何從?我是不是也會被後浪給吞噬呢?
第二個場景是去舞會前的試衣間裡,鳥小姐與母親的對話:「我希望妳喜歡我。」「我希望妳成為最好的自己。」「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這幾句話深深戳中了我,因為它幾乎是我與父母爭執時會出現的對話。我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父母為我驕傲,讓別人喜歡那個光鮮亮麗的我,但我同時也知道,真實的自己或許並不符合這些期待。就是如此殘破不堪,如果有人能接受這樣的我,那會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身為一個沒有去外縣市讀書的人,我或許更能體會電影帶來的遺憾與慰藉。我曾幻想過,若是我選擇離開家鄉,是否也會像鳥小姐一樣,在全新的城市裡感到迷惘與孤獨?只是,我終究無法親身體驗那種青春期的衝動了。
然而,無論人生如何發展,我們終究都會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或許它並非完美,或許我們會在某個夜晚感到空虛,但這些掙扎與探索,正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