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傾談,提到近日公營醫療系統因財政赤字、人口老化以及醫療需求日益增加而需要加價的消息,令我感觸良多。朋友人到中年,至今未有購買任何保險。我聽到後頗為擔心,因為身邊亦曾經有朋友甚至社會名人,平日未有為將來的醫療開支作好準備,最終當身體突然出現狀況,需要接受昂貴的醫療治療時,才發覺必須動用大量現金儲備應付。即使他們最終能夠負擔這筆開支,心理上亦難免承受巨大壓力,更遑論經濟基礎較薄弱的人士。
的確,保險的存在原意是分擔風險,為人生中突如其來的意外及疾病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近年私人醫療體系面臨著「醫療通脹」的問題,醫療費用不斷攀升;更有甚者,有人因為購買了醫療保險後,反而濫用醫療資源,將保險視為「免費午餐」。更令人擔憂的是,少數醫生或醫療機構採取所謂的「海鮮價」,一旦知道病人有保險,收費便會增加三成甚至更多,導致醫療保險索賠金額大幅上升。這種現象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保險公司承受更大的理賠壓力,最後只好提高保費來平衡收支,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消費者最終亦要承擔更沉重的經濟負擔。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購買適當的保險是有必要的。人生充滿各種未知與變數,這正是人類作為生命脆弱性的一種體現,我們對未來的風險無法完全掌控。我們雖然無法完全避免疾病或意外,但至少可以透過保險,建立一個相對穩固的防護網,協助自己及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衝擊。此外,我們必須承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現象,並非僅僅透過個人抱怨便能夠解決的。我們應該站在積極主動的立場上,為自己及家人作好準備,而非被動地等待政府或其他機構的協助。在當下公共醫療資源日益緊張、人口老化問題加劇的情況下,購買醫療保險更成為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當然,選擇保險也要注意理性判斷,並非越貴越好,亦並非買得愈多便愈安全。我們應該經常自我審視,問自己購買保險的動機是否純粹,是否真正符合我們自身及家庭的實際需要。我們應該培養積極的心態,理性地為未來做好準備,而非被消極的想法所引導,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困境。
總括而言,儘管保險市場上存在各種問題,但適當的醫療保險仍然是現代都市人必須考慮的生活保障工具。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該慎重思量自己和家人的醫療保障需求,避免在危急關頭措手不及,令自己及家人承受巨大的經濟與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