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走路,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行為,舉凡出門去旁邊的超商、去鄰居家裡串門子、上班時中午出去買午餐、打掃家裡,都需要運用我們的雙腳,想了想,每天走到一萬步應該很容易吧?
而且各項研究也指出,走路步數的多寡跟我們的死亡率、心血管健康、壓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你知道嗎,我們其實走得比想像中的還要少。
美國史丹福大學利用追蹤活動量的App分析全球近72萬名智慧手機用戶每天的走路量,發現每人平均每天走4961步。香港人每天走6880步最多,印尼人最少只有3513步,台灣人則是5000步,在研究的46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6。
天啊!台灣人平均才5000步,只有目標的一半。
連我自己身為私人健身教練,每天不是在健身房擼鐵,不然就是虐待...痾不是,是訓練學生,都覺得一萬步應該不難,結果看了手機的計步App,每天平均也才6000步而已。
所以我就選了一天,不管要去哪都只能走路,或是搭乘大眾運輸,不能騎機車,看我走到10000步花了多少時間,以及一天測試下來的感受。
我直接說缺點,走10000步最有感的就是「很花時間」,當天我總共花了快三個小時完成這項挑戰,而且中間我還有其他工作,所以我是分段的去執行。加上我平常沒有刻意走路的習慣,所以腳會比較酸,走到後面也會有點疲勞想睡覺。
經過一天的實測,我發現導致我每天不足一萬步的殺手就是「機車」,畢竟台灣是個機車大國,「方便」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很多人甚至連去200公尺外巷子口的超商都要騎機車了,你叫我什麼都用走路的,多浪費時間。
再來是台灣的高工時,我們每天花一堆時間在上班,假如每人平均一天工作8~12小時,睡覺平均8小時,吃飯平均2小時,一天只剩下2~6小時可以應用,你要一般人突然拿剩下時間的其中3小時單純來走路,我想沒什麼人會接受,純走路多無聊啊!寧願去做其他娛樂還比較開心。
所以根據實測後的經驗,我總結3個「生活化」的走路策略,讓大家好上手:
- 讓行動感覺起來「無關痛癢」,比如說辦公室在二樓或三樓,那上下樓就改做走樓梯的方式,跟坐電梯起來感覺沒什麼差別。一個簡單原則就是:「改用走路好像也沒有什麼影響」程度的事情開始,有意識的行動並刻意練習,隨時提醒自己,要利用機會多走路,雖然一開始會稍微不習慣,但時間久了,就會慢慢變成下意識的行為。
- 先選擇最沒壓力的一天進行挑戰,比如週末六日,因為人在放假時都會比較開心,挑戰意願也會比較高,也可以找願意一起挑戰的家人朋友,選擇一天出去玩不開車騎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吃飯、逛市集、逛百貨公司、看展、去海邊玩耍,透過場景一直轉換,加上跟身邊的人聊天互動,很容易不自覺的達到目標。
- 丟掉「完美主義」,很多人一開始在做挑戰時,都在想如果每天都要走10000步,我是不是要等到某個時機到了再開始挑戰,但其實這樣反而會更容易拖延,因為「沒有完美的時機」,而且從沒什麼在走路到突然一次走10000步,改變太大了,很容易放棄。你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加進步一些就可以,比如比昨天多走500試試看,成功之後下次再多增加500步,與其去想什麼時候才能走到10000步,不如去想,我能如何走的更多,利用漸進式成長幫助自己慢慢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