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四千個禮拜》
如果有,肯定記得那種幸福感吧!💗
那…
多久沒感受過了呢?是什麼在阻礙你?
.
這陣子讀《人生四千個禮拜》,腦中浮現作者比喻的「輸送帶人生」-
剛完成的工作才送出、新的又傳過來了,檢查不完的訊息、郵件,開不完的會議;「時間」猶如「輸送帶上的紙箱」📦📦不斷傳送過來,光想像就令人焦慮了~
我們下意識地努力塞滿眼前的紙箱,甚至不斷提升效率,想盡辦法,只為讓紙箱塞到最滿!滿當當的紙箱遠比空盪盪讓人安心,彷彿這樣的自己,才不算虛度光陰…
你也是這樣嗎?
.
偶爾我還察覺,對孩子隱隱有著運用時間的矛盾期待-
希望孩子好好玩耍、做喜歡的事,卻又擔憂學習時間少於其他人而落後;兩種期待無法並存,終究只能取捨,然後寬慰自己:「沒事的,老天自有安排。」
作者在〈你在這裡〉篇也提及育兒,最初抱著一貫「要有用」的心態,想著確保小孩得「按部就班」成長,後來才意識到-
「孩子的任務,就只是當個孩子呀!」🍀(https://reurl.cc/RYrD7z)
這本書在好幾個面向都有重要提醒,引導重新思考「與時間的關係」:
✨與其不斷追求高效率,放慢腳步,釐清重要的事,才是面對生命有限的最佳解方。✨
.
分享書中最有收穫的3點,還有3個有助「坦然擁抱局限」的工具。
.
你在安排一天的行程時,心中就要明白:
「絕不可能做完每件期待的事!」
因此,即使做不到也別責怪自己,也不用騙自己夠努力就能全部做完,只能學習抉擇、進行取捨,斷然放棄「必然錯過」的那些,決定要做的,就專注去做。
例如那堆你期待讀的書、想參加的聚會,時間如此有限,難免感受到「錯失恐懼症(FOMO)」;好像所有朋友都讀過那本書、都出席了那場聚會,偏偏只有我錯過…
初接觸群組時,我很快發現這個問題,有趣又善良的群友總令人想頻頻靠近,但囿於地點時間、也想陪家人,不得不練習「抵抗誘惑」,每隔一陣子才選定適合的活動出席,並安於自己的選擇,享受那段時光。
決定,就是切斷其他可能,於是我們非得選擇最喜歡的那個去做,並且相信它值得,錯過的就沒那麼不捨。
「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更有意義!」
「取捨」成為必然,就別再害怕「將就」,當你下定決心承擔結果,焦慮便會消失,只要邁開腳步,前方的路就會慢慢展開,領你去往屬於你的海闊天空。
-
「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做事,事情就會膨脹到填滿時間!」
1908年,有個英國記者寫了本小書:《如何一天只有24小時也能活下去》光看書名就覺得-實在很幽默!
內容倒是認真的教學,例如:建議你提早起床!🫠
很訝異二十世紀初已出現時間焦慮,工業革命讓效率提升、工作卻無止境,網路世代更讓待辦事項無限膨脹…
按理,在不用等待撥接的現代,我們應該省下了許多時間,奇怪的是大家反而變得更沒耐心,也更緊逼自己要善用每一分秒,導致所謂的「時間管理悖論」:
越會管理時間,就越需要更多時間來做更多事…
或許都因在時間概念抽象化後,人們太習慣以利益衡量這資源的價值,需求滿足,就再找到新的需求,才讓事情永遠沒有做完那天~
STOP!
偶爾跳脫生產力的框架,別再假裝各種時間管理有用,接受「人生有限」吧!
推薦閱讀〈重新找回休息〉那篇,一位出版商兼編輯林納蒂所分享的去做她超級熱愛、但一點也不擅長的事「自由地追求徒勞無功」…
好喜歡❣️❣️❣️這就是最放鬆、最自在的狀態啦!
「效果永遠是以後才會出現的東西--而以後永遠太遲了!」
-
「妳用妳有限的時間做什麼,宇宙真的一點都不在乎!」
有沒有…一點被打醒的感覺?
每天努力提升、追求更多錢與權,累積再多、做得再好,目標有多麼厲害、偉大、動人…
其實,從宇宙尺度來看根本沒那麼重要。
作者舉出讓我很震撼的時代事實:
埃及法老王的黃金年代貌似久遠,實則才發生在「35個人瑞」以前,文藝復興是7個百歲人瑞以前,甚至,只要活過60世,就能過完「整個人類文明」…
從未用這樣的角度想過呢!我們真的太渺小了~
既然只是宇宙裡一點微弱光芒,索性就放下那些沉重的執著、拋開不切實際的目標,重新看看「眼前」的其他可能,例如,幫家人做飯、陪孩子玩耍…在這當下,就是最重要、最值得投入的事。
把眼光放遠,就能看見這些、那些,許多我們已經在做的小事,都比「留下歷史印記」更有意義。
-
作者在附錄分享了十種工具/方法,這邊分享3個我覺得不錯的小技巧,即使習慣高效率,也能輕鬆練習!
💥1.按部就班
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完成之後、才進行下一個,避免同時背負過多的責任與目標,以免焦慮帶來拖延。
💥2.使用功能單一的無趣科技
這點太狠了!但真的有效…
例如讀書就使用專門的閱讀器,作者還成功說服我試著學他,把「手機螢幕調成黑白」(灰階)…老天,一點都不想滑影片了呢!
強烈建議想專心讀書的人試試!🤣
💥3.隨手行善
想稱讚或關心朋友現況、捐款…立刻去做!
就是想到的這個現在!
這點因朋友的離世更為有感,想到誰就快點開視窗、簡單問候,比絞盡腦汁擠出完美字句更實在;想約的聚會、想捐助的對象,都要真正實踐了才是真的做到。
如果對你而言還是有點困難,或許可從作者最後一項工具開始…
「練習什麼都不要做」。
放空、冷靜,面對當下感受,讓內心自然浮現最想做的選擇。
-
閱讀中,忍不住頻頻想到朋友力推的《別把你的錢留到死》(https://reurl.cc/7KDbAl https://reurl.cc/OYAR8A 太喜歡而寫兩篇心得)
探討的方向不同,但都是對人生的重要提醒;與其懷抱憂慮,不如盡可能陪伴自己活出「不在乎發生了什麼事」的人生!
祝我們的四千個禮拜都能「開開心心,不會過頭的忙」,
把時間花在真正珍視的事情上!💗
#2025好書推薦/9
(天啊我寫完才發現......整個三月都沒寫讀書心得~顯然,都在做更重要的事?立刻成功安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