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單位同仁的工作盤點,梳理一下大家有哪些工作,週期如何,有沒有哪些困難,現況比較複雜的任務等等,基本上會有一個工作的輪廓與樣貌,也能透過與人員一對一的訪談,稍微能感受一下同仁對於工作的反饋,一些初步的特質展現。
這題大概是現在還在辛苦捉摸的,組織整併後,直屬大主管對於單位既有的工作模式與內容其實有很多想法,總是期望可以做得更好,也不要讓行政單位淪為”做的流汗嫌得流唾”,所以其實也就列出了許多期望改善調整的大方向,然後就看後續自己應該如何展開。
因為組織設計上,行政必須包含非產線相關的修繕工作,所以各種公共空間(樓梯,廁所,茶水間,辦公室)有損壞,只要非產線相關的,也都會是我們單位需要處理,也就讓一接任的第二周就呈現一個忙碌到爆炸的情況。
這應該是本來就不熟悉的領域,外加本人是個非常不挑食的人,對於大家說公司便當吃膩是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所以要在食安的大前提之下,預算一定有限制的情境,盡可能滿足多數人的需求,還是一個進行中的修練。
制服材質挑選,能否及時滿足,搭配成本考量,過往的總總也只能一肩扛起,找廠商提供材質,讓同仁票選,提供成本做為主管評核參考,相對來說就算是一個穩健的任務,但也還是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各種庶務費用的例行請款,雖然是例行作業,但主管總是會想要知道費用是否有異常,過往的均質如何,跟上一期或去年同期相比如何。進一步的就是有沒有可以更有效率的作業方式,或者是更省成本的選擇。
對於主管的規劃與想法,可以理解也是認同,畢竟對於行政單位總是要有一些成果,不然做得再累也不會有人知道。這些過程也一定會有一些過渡期,某個程度也會讓日常作業反而增添一些麻煩的步驟,對於實際執行的同仁來說,雖然告知了這些原由,但從日常工作的反饋大概能夠感受到認同與執行程度還是有落差,這也考驗了自己的傳達能力。
總是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習,然後保持思考,怎麼更有效率,怎麼對上溝通,怎麼跨部門溝通,盡可能地取得資源或是信任度,然後有計畫的推動,然後從中找到規律,一來是讓工作可以更加順暢的執行,二來就是要思考在職涯發展之中,怎麼讓每一段經歷成為經驗再變成成績,這才是除了把工作完成的關鍵吧。